展望21世紀

展望21世紀

《展望21世紀》(FORECAST 21s CENTURY)是根據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和日本宗教文化界著名人士、社會活動家池田大作關於人類社會和當代世界問題的談話記錄整理而成,先後出版過英文、日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等多種文本。1997年由荀春生、朱繼征、陳國梁等譯,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發行的中文譯版面市。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人生與社會》、《政治與世界》、《哲學與宗教》,共三篇十二章,論及的問題極為廣泛。兩位作者縱貫古今,橫跨全球,追溯過去,著眼當代,展望未來,從宇宙天體、生命起源、宗教哲學、道德倫理、科學技術、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國民經濟、社會福利、政治制度、領導選擇、軍備競賽、和平戰爭,一直到未來的世界大同,幾乎探討了人類社會、當代世界所有最迫切的問題,並對未來世界作了預測和展望,還談了中國在未來世界中的作用。
湯因比信奉基督,池田大作崇敬釋迦,兩人都是虔誠的宗教信徒,都確信宗教是“人類生活的源泉”,因此他們的一些基本觀點自然與普通人有所不同,有些論點或提法甚至有原則的區別。但他們論及的問題,其中有一些確實是當代人應予關心和探討的。為了能使關心這些問題的研究工作者和廣大讀者,對於東西方學者名流的一些基本觀點有所了解,進一步開闊視野,深入據估計,我們以為翻譯出版這本書還是有一定意義的。

作者簡介


1)湯因比
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生於1889年4月14日,卒於1975年10月22日。英國著名歷史學巨匠。牛津大學畢業。曾任該校研究員(1912-1915)。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曾在英國外交部情報部工作(1918);戰後作為英國代表團的成員出席過巴黎和會(1919)。20年代先後擔任過倫敦大學教授(1924),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部長(1925),倫敦大學國際關係史教授。曾以其獨到的歷史哲學思想著有《歷史研究》、《人類與大地母親》、《湯因比論湯因比》等巨作。
2)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是日本創價學會名譽會長、國際創價學會會長。迄今,池田大作被譽為世界著名的佛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作家、桂冠詩人、攝影家、世界文化名人、國際人道主義者。1983年獲聯合國和平獎,1989年獲聯合國難民專員公署的人道主義獎,1999年獲愛因斯坦和平獎。在中國獲得的獎項有:中國藝術貢獻獎(1959),中日友好“和平使者”稱號(1990),“人民友好使者”稱號(1992),中國文化交流貢獻獎(1997)。

中文序言


讀者諸君從目錄可以得知,本書所論及的題目甚為廣泛。我們討論這許多問題,其緣蓋出自個人的關心。現在,這個談話付諸出版,目的也在於希望這些問題同樣能成為日本、世界上英語地區以及其他地區的同時代人共同關心的課題。
本書是由談話記錄整理而成。兩位著作者曾於倫敦晤面。談話約十日。記錄稿后經理查德·L·蓋吉整理。現出版的這份整理稿頗有同頗為精彩,然而也划苦費了蓋吉先生的心血。文字與談話,讀者與聽眾,要求本是不盡相同的。將談話出版成書,勢必要做許多相應的調整。因此,我們對付出辛勞的蓋吉先生深表謝忱。相信讀者諸君亦會懷有同感。
本書所論及的問題甚為紛繁,有些是當代緊迫的課題。而大凡帶有關鍵性的課題,也是自遙遠的古代,我們的祖先產生了自我意識以來,一直在不斷思索的重要的問題。這些永久性課題,只要人類作為身心統一體而生存於物質環境中——換言之,生存於薄薄覆蓋著行星“地球”的生物圈中,恐怕今後就要一直不斷探討下去的。
池田大作是東亞人。湯因比是西歐人。西歐人在人類歷史的最近階段掌握了主導權,扮演了支配的角色。湯因比在本書中預言,在人類史的下一個階段,西歐將把其主導權轉交給東亞,並列舉了若干理由。人類迄今為止,在過去的五百年間,由於西歐諸民族將其活動範圍擴展到了全球,結果出現了技術上的統一。兩位著者在本書中一致預言並期待著人類在其歷史發展的下一個階段,會實現政治與精神方面的大同。但是,這種巨大的變革必須以全人類的平等為前提,即不是以一部分人繼續統治另一部分人,而是以自主形式加以實現。對於這一點,池田大作較湯因比懷有更深切的期望。一部分人統治另一部分的現象是一種罪惡。以往,凡以規模宏大的形式——儘管達不到世界規模——出現政治與精神方面的統一時,往往都要大大地付出這個代價。
兩位著者確信,作為人類存續不可或缺的條件,需要人類對其作法、目標、行為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只是從宏觀來看,湯因比的設想要比池田大作悲觀。他認為人類要進行這種根本性的變革,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他這種或多或少的悲觀大約僅出於年齡的緣故(人到老年都容易對世事懷有偏頗之見),或者他身為西歐人,在某種程度上接受了施本格勒的信念,即認為20世紀註定人類要目睹“西歐的沒落”。也或許是由於他選擇了歷史學家為自己的天職,以致特別(大概是過份)注意到了有史以來在人類生活的政治領域,尤其在精神領域所發生的悲劇性的失敗——比起技術方面的輝煌業績來,這種失敗顯得尤甚。
與池田大作相比,湯因比更害怕人類史發展的下一階段會有更多的暴力和野蠻。這其中的另一個理由,似乎還在於兩個人生身立命的宗教土壤不同。湯因比是一位基督教徒,而池田大作則是北方佛教(大乘佛教)的信奉者。無論佛教還是基督教都是廣為普及的宗教——比迄今任何一種非宗教性制度都佔有更為廣闊的地域。但是,這兩種宗教在傳播時所採用的手段及其施加的影響卻迥然不同。佛教幾乎是以和平方式傳播的,而且在其流布地區,遇有土著民族的宗教和哲學時,也總能毫不勉強地與之和平共處下來。像佛教與中國的道教、儒教、與日本的神道,都能協調共存而形成了當地的生活模式。相反,基督教和其姊妹宗教伊斯蘭教一樣,是排他性的,在多數情況下是靠暴力強制推廣的。例如,對羅馬帝國版圖內大多數居民,對歐洲大陸的撒克遜人,甚或對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前的墨西哥和秘魯的土著民族,都是採用武力傳教的。基督教歷史這陰暗的一面,換言之,就和平完成社會的大變革的可能性而言,一個基督教徒或一個脫離了基督教的人,比一個佛教徒也許會更具有懷疑心理。
兩位著者的宗教信仰與文化背景雖不相同,但他們在交談中卻表現了彼此在人生觀、目的觀上有驚人相同之處,相悖點甚少,在極其廣泛的領域中兩人是相通的。首先他們都確信宗教正是人類生活的源泉,並一致認為:人類必須不斷努力克服想要利用宇宙萬物的天性,而將自我奉獻給宇宙萬物,應使自我與“終極的存在”合為一體(這與中國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如出一轍)。這裡所謂的“終極的存在”對佛教徒來說即為“佛境”。“終極的存在”決非是以人的形態出現的人格化的神。
在相信宿業這一點上,兩位著者的立場也是相同的。“宿業”是梵語,意為“行為”。而在佛教用語中,卻帶有倫理上的“銀行存摺”這一類特殊信含義。一個人作為身心統一體,要重新在這“銀行存摺”上填寫自己在現世一生中的支出和借入。而在每次核算時,餘額都在不斷變動。這種人類“宿業”的餘額,即便於取任何一個瞬間來考察,都是根據此前的支出、借入的結算結果是正數還是負數來決定的。只是負荷著“宿業”的現世人類可以通過以後的行為或好或壞地調整這個平衡,並且不得不如此。因此,就這點來說,至少對一部分宿業,人是有主動權的。
兩位著者還認為,人類的永久性精神課題乃是擴大自我,將自我主義擴拓為“終極的存在”同樣廣延的東西。事實上,自我和“終極的存在”是不能餘割的。印度教中有“汝(人類)即梵(終極的存在)”的格言,闡述了“人”和“終極的存在”的同一性。但說到底這不過只是一個命題,無論如何還需要通過嚴格的精神努力在現實生活中實現它,唯有這種每個人的精神努力,才是導致社會向上的唯一有效的手段。人與人的關係是構成人類社會的網狀組織。而所謂各種制度的改革,只有當其作為上述每個人的精神變革的先兆,並作為其結果出現時,才能是卓有成效的。
如上所述,在本書論及的內容中,東亞與西歐的兩位著者有著極廣泛的相同見地。應該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人類當前在全球範圍內面臨著許多迫切的共同問題。無論貧窮或富有,也無論技術的先進或落後,這些問題都在苦惱著一切人。一個民族或一個個人,其祖傳的宗教偶或印度教也好,偶或猶太教也好,我們所有的人都無一例外地不得不承受這些問題。人類共同的各種問題如今這樣明顯地普遍化乃是一種歷史的產物。由於過去五百年間西歐各民族活動範圍的擴大,形成了世界範圍的技術、經濟關係的網狀組織。技術和經濟關係密切,政治、倫理、宗教的關係自然也就密切。事實上,現在我們正目睹一個共同的世界文化的誕生。這雖則是發端於西歐源起的技術,但由於一切歷史性的地區文明的貢獻,如今在精神上也正豐富起來。
人類歷史這種最近的發展趨勢,或許可以多少說明池田大作和湯因比何以在世界觀中有這麼多的相同之處。還有一個解釋,是兩位著者在探討哲學、宗教時,深入剖析了人類本性中意識之下的心理層,探索了存在於其中的可稱之為人類本性的各種要素——這是任何時代、任何情況下整個人類所共同的。但人類本性的各種要素依然是植根於造化宇宙萬物的“終極的存在”這一基點上的,所以兩位著者在世界觀上才會有許多共同點。
本序言的上述部分代表本書的兩位著者。但在這裡,湯因比要向池田大作致以謝意。湯因比因年邁難於旅途跋涉,是池田大作不辭辛勞特意從日本前來英國晤面,此後又竭力籌劃將談話編輯成書,並負責安排了談話中他本人發言部分的英譯工作。這都是極其繁重的勞作。湯因比對池田大作以其茁壯的雙肩負起如許重任表示由衷的感謝。
——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
——1974年7月於約克郡
池田大作借最後的和篇幅在這裡向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博士表示深切的謝意。在這次談話中,湯因比博士慷慨地、認真地傾注了他豐富的人情和精深的學識。這一切都發自他希望人類社會向上的願望。這位世界著名的歷史學家,對我這樣一個學識粗疏、閱歷膚淺的晚輩敞開心扉,始終平等相待,以溫厚的態度就各種問題與我交換了意見。池田大作對此感到無比的喜悅和榮幸。
——池田大作
——1974年7月

書籍目錄


序言
第一編:人生與社會
第一章 人類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1 人類的動物性一面
2 關於遺傳與環境
3 精神與肉體的關係
4 深層心理的探究
5 理性與直覺
第二章 人類周圍的環境
1 人類與自然
2 天災與人災
3 現代城市的種種問題
4 從城市轉向農村
5 關於世界末日論
6 為了防止地球的污染
第三章 智慧的生物——人類
1 學問、教育的理想狀態
2 文學及其作用
3 知識分子與大眾
4 知識分子、藝術家參與政治
5 科學思維法的限度
第四章 為了健康和福利
1 醫學中的倫理觀
2 關於器官移植
3 普通醫生與專科醫生
4 發展老年人的福利
5 是國民總生產還是國民總福利?
6 關於母親這種“職業”
7 節育與家庭人口
第五章 社會動物——人類
1 新型人工運動的理想狀態
2 面對增多的業餘時間
3 組織機構與價值觀念
4 來自多重組織的挑戰
5 代溝與體制
6 宣傳工具的中立性
7 關於信教的自由
8 出版自由的限度
9 關於廢除死刑
10 自殺與安樂死
第二編:政治與世界
第一章 二十世紀後半葉的世界
1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
2 美利堅合眾國
3 開發宇宙的競爭
4 日本與英國
5 帝制的前景
6 地方國家消亡論
7 民族重建與共產主義
8 愛國心與人類愛
第二章 軍備與戰爭
1 經濟發展與戰爭
2 和平利用原子能
3 代理戰爭與亞洲
4 “和平憲法”與自衛
5 未來的世界警察部隊
6 戰爭的本質及其未來
第三章 政治體制的選擇
1 領導者的條件
2 防禦法西斯的堡壘
3 目的、手段與權力弊病
4 民主主義與獨裁製
5 民主主義與能力主義
第四章 走向一個世界
1 要求新的國際通貨
2 東亞的任務
3 中國與世界
4 日本作出貢獻的道路
5 從兩極時代向多極時代發展
6 統一世界的課題
第三編:哲學與宗教
第一章 事物的現事與本質
1 生命的起源
2 生命的永久性
3 關於宇宙
4 與其他天體的交流
5 物質的終極是什麼
6 時間與空間
8 佛法對事物的看法
第二章 宗教的作用
1 文明生機的根源
2 近代西歐的三種宗教
3 向多神教的回歸
第三章 善惡與倫理實踐
1 性善說與性惡說
2 慾望的剋制
3 關於人的命運
4 什麼是進步
5 愛與良心
6 愛與慈悲的實踐
7 愛的領域的擴大
8 至高無上的人的價值
譯者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