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島

中國北方第一高島

靈山島,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原膠南市)東南黃海島嶼。陸地總面積7平方公里有餘,以山地丘陵為主,最高海拔513.6米。是山東省海拔最高的侵蝕低山丘陵島,也是中國第二高島。

靈山島海域為青島市的外海漁場。沿海盛產海參、鮑魚,海底為泥質,水族滋繁,為魚群棲之所。靈山島為漁民集居點。

1980年代開始,青島市對靈山島進行了大力開發,已經建成“旅遊避暑療養區”。2014年4月,靈山島獲批建立國家級海洋公園。

名稱演變


靈山島,亦名水靈山島,1930年代,作家蕭軍游此島曾寫有《水靈山島》遊記。1932年,當時的民國政府曾在島上設水靈山島鄉。1935年設水靈山島鄉區建設辦事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稱“靈山島”。
水靈山島來歷和島上的背來石有關。據傳說,背來石是東海龍宮的女兒水靈姑娘從東海龍宮背來的千年靈石,據說此石很有靈性,遇到與之有緣之人,可在此石中悟到自己的吉凶和前途。人們為了紀念水靈姑娘的這一善舉就將此島叫做水靈山島。

位置境域


靈山島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東南黃海中,東經120°10′,北緯35°45′48″。距陸地最近點大珠山東里島10.5公里。東北西南向。長5.1公里,寬1.43公里(最寬處3公里),總面積7.28平方公里,岸線周長14.3公里。
靈山島在山東半島的位置
靈山島在山東半島的位置

地質地貌


陸地

在地質構造上,靈山島處在魯東地質次一級構造單位——膠南隆起。早期太古代以褶皺為主,元古代以後以斷裂為主,斷裂構造線主要為北東向。據地質學家考證,靈山島起源於三億多年以前的白堊紀時期的造山運動,受地殼動蕩,後期褶皺和斷裂影響,靈山島地層走向局部複雜,砂岩中小型褶曲發育,張性斷裂造成的裂面傾角轉徒,從而型成一系列雄奇陷峻的地質景觀,從遠處看石壁就像是這海上的波浪。
靈山島岩層以中生代白堊紀岩漿岩為主。岩漿岩主要為侵入岩,地質年代為太古代、元古代和燕山晚期,岩體多侵入變質岩中,岩性多為花崗岩和閃長岩。沉積岩在靈山島分佈也較廣,主要為侏羅系和白堊系地層,岩性以砂頁岩為主,次為河礫岩。
靈山島有大小山峰56個,群峰高聳,陡峭難攀。地勢南高北低,南多陡坡,北多斷崖,東西兩面多梯田。主峰歪頭頂海拔513.6米,聳峙南部;次峰望海樓470.6米,雄踞西部;北有象鼻子287.9米。三峰拱起成脊。另有馬腚山、泉頂、老虎嘴、小靈山、椏脖子等山峰環繞。

海岸

靈山島海岸大都屬多屬岩、礁岸。地質屬中生代白堊紀岩漿岩、凝灰質砂岩、正常斑岩、花崗斑岩;新生代第三紀砂及砂礫層海積和第四紀沙土碎石沉積;太古代膠東岩群岩漿岩等。岩岸岸嘴主要有:
牙島子,是靈山島的子島之一,位於北緯35°47′25.0″,東經120°10′35.9″,面積0.0167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20.3米,距陸最近點大珠山東大黑石欄12.2公里。島上無土層,無植被,無淡水源,水域內有海參、鮑魚分佈。
小牙島,在靈山島北端與牙島子之間,距牙島子約100米,呈窩頭形。直徑約15米,高度在高潮線以上5米左右,面積約200平方米。皆岩石。地質屬中生代白堊紀火山岩。周圍水域有海參和鮑魚分佈,魚類頗多,適於垂釣。因該礁與牙島子臨近又小於牙島子故名。
洋礁,位於靈山島東南近岸線處。總長約60米,寬約40米,面積約0.0024平方公里。其中大塊礁岩有三:一是大洋礁,海圖標為小島,海拔10.9米,長約0.03公里,寬約0.04公里,面積約0.001平方公里;二是二洋礁,長約40米,寬約10米,高潮線以上高約2米,為明礁;三是三洋礁,面積約250平方米,為干出礁,周圍水深20米左右,有海參、鮑魚等生長。地質屬中生代白堊紀岩漿。
試刀石,位於靈山島東側近岸線處,原為山體向海伸入的部分,后斷裂脫離山體。石高25.2米,斷裂上口寬約20米,下口寬約2—3米。地質屬中生代白堊紀岩漿岩。石體斷裂儼如刀劈。傳說,為關公在此試刀所致,故名試刀石。
老虎嘴
老虎嘴

海域水文


海域

靈山島位於黃海海域,島西隔靈山灣與黃島區想望,島東為黃海近海海域。
靈山灣,位於縣城東南。灣口在魚鳴嘴與大珠山嘴之間,寬23.4公里,總面積107平方公里。泥沙底,水深5~12米,沿岸多為平緩沙灘。西北有風河注入,形成河口港,港南盛產阡里蝦。東北有唐島灣,西南有胡島灣、魚池灣。東南有靈山島,是灣口的天然屏障。
同時,島岸也有較小的海灣。
溝南崖灣,位於靈山島東側。呈橢圓形。面積0.15平方公里。兩側岩石陡峭,泥沙、碎石底。滿潮水深2米。可避西及西南風。生長海參、鮑魚等。
積米溝灣,位於靈山島北端。口向西北,寬約0.3公里,面積0.03平方公里。灣兩側岩石陡立,底為碎石、泥沙。滿潮水深3米。能避東南風,可泊船。生長海參、鮑魚等。

水文

水溫。靈山島海域冬季是全年溫度最低的季節,靈山島近海海域平均值為5.93℃(表、底層)。由於風生渦動和垂直對流的作用,上、下層水溫基本一致。春季由於太陽輻射增強,水溫普遍增高,一般在12~18℃左右。由於表層增溫快,底層增溫慢,所以表層水溫高於底層水溫,靈山島表層平均水溫為14.21℃,底層平均水溫為12.99℃,表層比底層高1.22℃。
夏季太陽輻射最強,海水溫度最高,平均水溫在21~28℃左右。
秋季太陽輻射減弱,海水溫度普遍降低。一般平均為13~19℃左右。由於海水的對流混合作用,使上、下層水溫相差甚微。表、底層水溫差均小於0.3℃。
鹽度。冬季,由於強勁而乾冷的西北季風的影響,海水的垂直混合增強,表、底層鹽度分佈趨勢基本一致,表層略低,平均鹽度在29.54~31.73之間。等鹽線的走向大致和岸線平行,鹽度值隨著離岸距離的增加而遞增。
春季,青島海域的表、底層平均鹽度在31.16~31.76之間,表層略低於底層。靈山島海域的底層,其平均值為31.76,為青島海區最高鹽度。
夏季,系多雨季節,入海徑流增強,因此鹽度偏低,觀測海域的平均鹽度在28.12~30.90之間。
秋季,鹽度比夏季有所偏低,整個測區的平均鹽度在27.79~31.29之間。
水色、透明度。受地形和水深的影響,總的趨勢是近岸水色低,透明度小。春、夏季水平變化較明顯,秋、冬季無明顯水平差異。靈山島的東、南兩側水色相對較高,透明度較大。靈山島的西、北兩側水色偏低,透明度相對較小。春、夏季水色高,透明度大,秋、冬季水色低,透明度小。

潮汐與余流

靈山島海域的潮汐主要受南黃海的一支左旋潮波所控制,根據青島大港的長期驗潮資料和海島、海灣調查,各海域的潮汐類型指標數均在0.5以下,整個海域屬規則半日潮類型。
潮流。靈山島海域,指標數大於0.5,屬不規則半日潮流。為弱的旋轉流。
余流。靈山島海域流速較大,為24.3厘米/秒。流速一般表層大於底層,灣口大於灣內。
波浪波型。多以混合浪為主。靈山島四周海域的波型有明顯差異,偏東或偏南風時,島的東側為風浪,西北側則為混合浪;西北風時,島的西側為風浪,島的東側和東南側為混合浪,北灣以風浪為主,涌浪較小。
波向。靈山島的波向基本與風向對應,冬季多偏北向浪,夏季多南向浪。
波高。平均波高的變化範圍為0.1~0.7米,波高極值變化範圍在1.5~8.0米之間。一般均無大浪形成。
周期。靈山島西部海域夏季平均周期為2.3秒,最大周期為3.8秒,冬季平均周期為3.0秒,最大周期為4.4秒。

植被分佈


靈山島上,除自然次生植被,1950年代營造過黑松、刺槐、棉槐,近15個島。由於海拔低,土壤乾燥貧瘠、海風及海霧影響,喬木樹種主幹低矮,多呈“旗形”樹冠,植被覆蓋率一般在40%以下,共有高等植物337種(含變種、類型)分屬93科、263屬,自然分佈300種,栽培37種,分別佔89.02%和10.98%。
靈山島,山地灌叢群係為主。主要是絡石灌叢,分佈在面海低山陽坡、溝谷、路旁、岩縫、石邊及海島均形成群落建群種,枝幹具吸盤,常與石血(T.var.heterophyllum),扶芳藤,附生植物蜈公蘭(Cleisostomascolopendrifolium)交互攀緣楸樹、黃連木、櫟類、青桐、朴、流蘇等生長,形成特有植被類型。裸岩坡常攀緣覆蓋岩石,路旁常匍匐爬行地面,種子、埋根、枝條繁殖。
1949年6月,國民黨第三十二軍從青島敗退時,3萬名殘兵集結在島上,長達3個月之久,所有樹木被伐盡燒光。人民解放軍上島后,每年春季堅持植樹造林。1981~1990年,與群眾共栽山楂、板栗、葡萄等果樹3.2萬餘棵,修建花園、花壇79個,栽花1.5萬餘株。同時,還營造了“八一林”、“青年林”和“三八林”,使靈山島變成綠樹成蔭、百花爭艷的花園式海島。

沿海資源


真鯛,俗稱加級魚和紅加級魚。是黃海中的珍貴食用魚。肉味鮮美,以頭肉為最。真鯛3月間由黃海南部游入本縣近海,10月水溫下降洄遊深水。3~10月均可捕獲。靈山島一帶水域曾是較大的漁場。1930年代,日本船隊曾在此大規模捕撈。以後,資源下降很大,已形不成漁場。
刺參,基岩質海岸帶均有分佈,靈山島分佈面積1000畝,資源量28.7噸,年可采捕12.35噸。
皺紋盤鮑,俗稱鮑魚,是名貴海珍品。膠南開發歷史悠久,早在漢代琅琊張步曾把鮑魚進獻朝廷。鮑魚主要分佈在靈山島、齋堂島周圍。大珠山兩側海域也有少量分佈。其中靈山島分佈900畝,資源量7.4噸,年采捕5.6噸。
石花菜,沿海基岩岸淺水帶均有分佈。以黑澗、胡島灣、齋堂島、靈山島等地居多。
藍點鮁,4月中旬南部海域的魚群向北洄遊,4月下旬進入海州灣及青島近海產卵、索餌,時間較長。靈山島東南及近海水深20~40米水域廣有分佈。鮁魚因適溫性強生長快,近海資源較穩定。
燕鰩,青島近海分佈在千里岩、潮連島、靈山島海域,春季隨鮐魚游向沿岸產卵。燕鰩在青島近海資源量不大,停留時間不長。

旅遊資源


靈山島山清水秀,宛如一塊碩大的碧玉浮於海面,青翠欲滴,“靈島浮翠”為古膠州八景之一。清代,膠州州牧周於智素喜山水,曾賦詩詠之:“山色波光辨不真,中流島嶼望嶙峋。蓬萊方丈應相接,好向居人一問津。”1930年代,作家蕭軍游此島曾寫有《水靈山島》遊記。據載,靈山島一帶常有海市蜃樓出現。
1986年10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在靈山島召開第三次海島工作會議,確定把靈山島建成“旅遊避暑療養區”。
靈山島貝殼樓。使用了500多個品種、100多萬隻流光異彩的貝螺原殼,經過精心設計施工建成,有著“世界第一貝殼樓”的稱號。貝殼樓為海島人肖永生於1987年建設(當時局部貝殼民俗博物館裝飾)。2000年後,又經十幾年的籌備和深入研究,於2012年開始花費了三年時間精心設計和施工,它豐富的展現了海洋世界奇珍異寶的多彩魅力和世外桃源的海島風情,展示了“永生文化”獨異於世的藝術風格。世界第一貝殼樓即是世上罕見的藝術品又是貝殼大展,同時又與室內展覽的靈山島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自然風光相融合,為靈山島標誌建築。
背來石。位於靈山島北部東岸。據說,為東海龍宮的女兒水靈因為喜歡靈山島的景色,所以《水靈》姑娘從東海龍宮背來了一塊千年靈石,在此與之相伴,因其在此留連忘返,被龍王派人抓回龍宮。因此,《靈石》就永遠地留在了靈山島上,因為靈石是水靈姑娘背來此處。固名《背來石》,據說此石很有靈性,遇到與之有緣之人,可在此石中悟到自己的吉凶和前途。傳說靈山島的靈氣也是由此而來,人們為了紀念水靈姑娘的這一善舉就將此島叫做《水靈山島》。
峰火台。在中部山頂。據膠州志記載;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島上就有人類生存繁衍的紀錄,據說一直被海盜所佔據。直到戰國以後秦朝初期,才有居民在此居住。但是還是經常受到盜寇的侵襲,後來人們就在此修建了一座烽火台,當發現海盜入侵之時就在烽火台上點起狼煙,告知島民,如來敵較少群起抗擊,如來敵較多就藏入島內的天然洞穴內,以防其害。
老虎嘴,位於靈山島南端山崖處。傳說徐福第二次出海歸來,船隊自動向西航返,遠遠的看到大海中有一隻巨大的老虎趴在海面上,在老虎的嘴裡有一顆金光閃閃的丹藥,徐福認定,那就是傳說中的長生不老葯了,但是當船隊航進了一看,才發現這是一個天然奇觀,每當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從東面的海上看,整個海島,就像是一隻巨大的老虎,而陽就像是被老虎叼在嘴裡的仙丹了,徐福知道這個島為靈山島時,就認定此島必定有仙丹了。於是讓其手下的一個使者在此留守,尋找仙丹這個望虎亭,就是當時的使者駐守的地方。
“靈島浮翠”。是自明代起當地有名的勝景。乾隆年間的《膠州志》記載,當時的靈山島“其色四時常青,蔥翠如滴,時與波光相亂”。靈山島林木覆蓋率70%以上。從積米崖港乘客輪進島,遠遠望去它象淡淡的水墨畫從天海之間洇了出來。
靈島奇峰。靈山島上共有山峰56座,一座山峰就是一個藝術形象。碼頭對面山峰,萌一頭遮天蔽日的大象,這就是象鼻山,它的臉、長長的鼻子都活靈活現地凸現在人們面前。南有一座座翠綠的山峰極象一棵棵紮根大海的巨筍,那棵直竄到奇雲奇霧的“大筍“,這是島上的最高峰“歪頭頂”。就在“歪頭頂”前面,有一塊兀立的巨石,那是一尊半身人像。再往南走,是被稱為“石秀才”的山頭。“石秀才”前面還有數峰臨海而立,或如人在交談,或如仙人對弈,或如獸望崖驚立,或如蛙對天鼓唱。
試刀石。在海島的東面,臨海的一角,好象是用刀削了下來一樣,這就是“試刀石”。相傳有一年海盜入侵靈山島,島上一位漁家好漢率眾鄉親來到海邊,他為了試試刀鋒,揮刀削去這個山角,海盜嚇得抱頭鼠竄。後來,人們就叫這塊被削下的山角為“試刀石”。
千層崖。在海島東北端有一道陡峭的崖壁,高數十米。原來這裡有高山的岩體深入海中,經千百萬年來大海狂濤細浪的撞擊,深入水中的部分就斷碎成海里的礁石,海岸就出現了這道壯觀的海蝕崖壁。靈山島的地質屬中生代白堊紀岩漿岩。在白堊紀中,造山運動非常劇烈。這些岩石經過無數年的隆起,從海底慢慢升起來的。岩層間,有漿壯物凝固而成的岩石,崖壁上有海蝕洞、五彩石、硅化木化石等。
小靈山島。在海島北端的大海里,相傳龍女水靈留住海島后,龍王派一隻靈龜四處尋找她。因為水靈純樸善良,凡人神仙都非常喜愛她。所以,當靈龜快要接近海島的時候,島北端的小山頭上竟神奇地出現了一座烽火台,靈龜被鎮在了山頭外的海面上,它雖然奮力向前游,卻不能靠近海島。
火炬樹。每到六月,靈山島上的火炬樹火紅的花,形狀象熊熊燃燒的火炬。看成片的火炬樹林,層層碧綠中,無數支火炬花衝天怒放,形成靈山島生態美中一道耀眼的風景。

社會經濟


漁場漁業

靈山島漁場,為青島市的外海漁場近海方面。靈山島為主要漁民集居點。1934年李士豪著《中國海洋漁業現狀及其建設》載:“水靈山島附近,沿海盛產海參、鮑魚,海底為泥質,水族滋繁,為魚群棲之所。漁汛時漁船麇集,不下三、四百艘,漁獲物以刀魚為大宗,鮐魚次之,白鱗亦不少”。
靈山島附近海域,歷史上一直為青島近海的重要漁場。膠南海洋捕撈業歷史悠久,沿海居民多以打魚為主要生計。捕撈生產多在沿海進行,作業方式以沿岸定置網捕和近岸風帆船流、釣捕撈為主。1920年代有漁業勞力萬餘人,漁用帆船、木筏3000餘只。1936年,沿海從事海洋捕撈業的漁民7800餘人,木帆船、木筏1900餘只,捕撈產品總量7089噸,其中魚類5216噸,蝦蟹類202噸,貝類1619噸,藻類52噸。抗日戰爭時期,膠南沿海被日軍侵佔。日本在青島成立“水產組合”漁業機構,以青島為漁業基地,大肆掠奪近海水產資源。當時的靈山島、董家口一帶,是省內著名的帶魚、真鯛漁場,完全被日本船隊壟斷。他們有130餘艘漁輪常年在此酷捕,而沿海漁民出海須經日軍批准,到青島、石臼所集結登記、發證,然後到指定的海區生產,民間漁業遭受嚴重摧殘。解放后,膠南、藏馬兩縣積極扶持漁業生產,發放貸款,成立漁業合作社,漁業生產得到了發展,但由於盤踞青島、靈山島的國民黨軍隊不斷騷擾於海面,捕撈生產只能在沿岸進行,漁業生產仍受很大限制。到1949年兩縣僅有木帆船千餘只,漁業勞力5762人,捕撈總產量僅3324噸。建國后,捕撈生產得到較快發展。1953年實行民船改革,之後又陸續組建漁業生產合作社。到1956年,全縣興辦高級漁業合作社95處,入社漁戶7365戶,佔全縣漁戶總數的94.3%。捕撈產量首次突破萬噸,1959年達到13599噸。

農業生產

靈山島共有可耕地900餘畝,大小7萬多塊,分佈在高山斜坡上。為適應生產的發展和農業機械化的需要,部隊派出人力和機械,同島上群眾一起,經過19年的不懈努力,共剷除土石嶺35座,平掉亂石灘17處,填平大小溝壑20條,搬運土石方8.6萬餘立方米,造地100餘畝。隨著土地數量的增加和黨的富民政策的落實,島上村民由過去年年吃返銷糧變為自給有餘,至1990年每年可向國家賣餘糧3~4萬斤。

行政建置

靈山島地屬青島市黃島區(原膠南地區)黃島街道靈山島街。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部落定居,歷史悠久。然而建置興廢無常,或分而他屬,或合而自立,幾經變遷。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有齊邑、越都之置;秦代設琅琊郡、縣之治;漢承秦制,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晉省琅琊,境域分屬今諸城、膠州舊置;隋復置琅琊縣;唐再裁之,境地仍歸膠州、諸城。廢置千餘年。1943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諸膠邊辦事處,次年析置藏馬、諸膠邊兩縣,屬濱海行署;1946年改建膠南縣,屬濱北專區;1956年裁藏馬縣入膠南,隸屬昌濰專區;1958年膠南縣划入青島市;1961年復歸昌濰專區;1979年再度划入青島市至今。1990年12月撤縣設市。2012年12月,撤銷黃島區、縣級膠南市,設立新的黃島區。
靈山島,清末,曾被划入膠澳租界地。1949年6月靈山島解放,建立靈山島區公所。7月,各區改用數字命名,靈山島為第十三區公所。1953年11月,第十三區公所改為靈山島鎮公所。1958年3月,將17個區公所、1個鎮人民委員會劃分為41個鄉人民委員會。至此,區建制不復存在。
1984年3月19日,撤銷靈山島公社,建立靈山島鄉,鄉政府駐城口子村;靈山島鄉轄3個村民委員會,12個自然村:城口子(包括陳家村、唐泉)、李家村(包括沙嘴子、金家口子、打魚口子、東南溝、南辛庄)、毛家溝(包括上庵、溝南)。
1987年,黃島設靈山島街居委會。

供水

靈山島吃水工程。靈山島山勢陡立,無地下淡水資源。島上2000多居民和駐軍飲用水僅靠水井、大口井和小塘壩攔蓄降水解決。豐水年份可勉強維持,乾旱枯水年份須從陸地運水上島。遇連續大風日,經常斷水。1980年以來,持續乾旱,島上的30眼水井、9眼大口井和1處小塘壩連年乾涸,居民飲水,全靠駐島部隊從青島運水定量供給。1981年以來,先後在打漁口子、城口子和陳家村建立3處密封式地下蓄水池,總蓄水量4600立方米,鋪設管道4500米,並配套建攔水壩、沉澱池各3處。島上軍民吃水基本解決。

公路

南(辛庄)泉(頂)路起自南辛庄,終止溝南崖,繞穿靈山島各村,系寬3.5米混凝土路面加2×1米寬混凝土車輪道。1972年至1976年由駐島部隊與居民陸續修建。1986年公路部門投資39萬元鋪築部分路面,並納入公路站養護。

港口

城口子港,位於靈山島北部西側城口子村,北緯35°46′東經120°09′。它北鄰陳家村,南望沙嘴子,西瀕黃海,隔水與大珠山鎮高峪村相望,距陸地最近點11公里,距縣城20.3公里,是島上唯一的港口,物資皆賴此港進出。民國時期,島上無口岸,城口子可泊小船10餘只。196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島部隊投資40萬元建碼頭1座,長40米,寬24米,高7.5米,可泊靠百噸位以下的輪船,並在北側建1登陸坡。1975年部隊又在碼頭南側建登陸坡1處。1985年,設小客輪一艘,往來於積米崖與靈山島之間。
積米崖至靈山島1980年始設客輪1艘,當日往返。此前,來往客人均乘木帆船或乘青島至石臼所的船隻。1985年,改設可載百人的“靈山號”。

軍事

濱北軍分區海防營1949年,膠南指揮部兩個連分別駐靈山衛和靈山島。華東公安第十四師第四十團1952年,團部設在薛家島,其連隊分駐於薛家島、靈山衛、靈山島、隱珠、大珠山等地。1954年調防。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守備第十九師第五十團1956年12月,該團由日照移防辛安。1957年2月又移駐靈山衛。1959年1月第五十團第一營進駐靈山島。靈山島自1950年4月起,即長期駐守陸軍守備部隊和海軍觀通分隊。
1947年10月14日,逃往靈山島的還鄉團80餘人,由還鄉團頭子董敬亭率領,分乘漁船19隻,在堯頭沿海登陸。一股佔領村北董家墳和村東北魚骨廟,另一股包圍堯頭村民兵隊部,用機槍瘋狂掃射。正在值班的民兵隊長率10餘名民兵以手榴彈還擊,並突圍而出,搶佔街中關爺廟,與敵展開槍戰。撒牛溝村民兵隊長聞槍聲率10餘人趕往魚骨廟,為敵所騙,4名幹部被當場槍殺,其餘押往靈山島。該伙還鄉團在堯頭殺害幹部、民兵12人,脅迫抓走幹部、群眾200餘人,放跑被關押地主、惡霸10餘人,搶走大、小漁船近20隻及牲口、糧食、鹹魚、衣服、布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