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童謠
音樂流派
閩南童謠,是以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兒童歌謠,它流行於閩南、台灣和東南亞華僑華裔的居住地。閩南童謠是閩南歌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體創作智慧的結晶。閩南童謠內容豐富多彩,充滿童趣,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增長兒童的知識。入選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11月,閩南童謠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圖冊1 閩南童謠表演圖集
15-16世紀明中葉以後,隨著閩南人大批過台灣、下南洋,閩南文化的區域擴展到那兒,閩南童謠也隨之傳播,在台灣、南洋紮下了根,又創造出許多新的童謠。其中的許多又很快傳回福建閩南,相互融合,相互啟發,使得閩南童謠更加豐富多彩,生動迷人,也成為兩岸百姓,兩岸兒童相互了解、相互認同、相互交流的一條文化紐帶。
圖冊2 閩南童謠相關書籍
閩南童謠內容豐富多彩,充滿童趣,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增長兒童的知識。有些閩南童謠是伴隨遊戲趁韻而作,使兒童玩得更加快樂;也有的特意使用拗口語句,藉以訓練兒童的說話能力;還有的是母親育兒童時隨口哼唱,讓孩子一生都懷念著母親的溫暖。更有一些閩南童謠表現閩南人過台灣、下南洋的歷史,記載了兩岸人及華僑多年的艱辛和奮鬥。
圖2 閩南童謠表演
圖3 閩南童謠文化活動中心效果圖
圖4 閩南童謠教學創作培訓
由於閩南童謠是以閩南方言傳唱,方言的流失和危機也使得童謠漸漸遠離了閩南兒童。另一方面,台灣當局提出“台語不是閩南語”,大力推廣“台灣童謠”,企圖把台灣的閩南文化,包括閩南童謠,從整個閩南文化中割裂出去,以達到“文化台獨”的陰謀。這就使得搶救、傳承、推廣閩南童謠,不僅具有文化傳承發展的意義,更具有增進兩岸民眾了解、認同,爭取台灣民心,促進祖國統一的深遠意義。加強閩南童謠的保護和傳承,讓世人,讓台灣同胞了解閩南童謠的根在大陸閩南,刻不容緩。21世紀初,廈門市在搶救和保護閩南童謠方面,已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舉辦閩南童謠表演比賽,在校園內推廣閩南文化等。還制定實施了閩南童謠保護的“五年計劃”。2009年6月,廈門市翔安區閩南童謠文化研究會成立。2010年,閩南童謠文化活動中心在翔安區開工建設,作為重點保護閩南童謠文化的基地和象徵。2010年9月,由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廈門市教育局體衛處主辦的閩南童謠教學、調查與創作培訓班在廈門市外國語附屬小學舉辦。來自全市中、小學、幼兒園、青少年宮、文化館的69位老師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幹部參加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