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民

王雪民

王雪民(1883—1946),初名衡,又名釗,初字燮民,后稱雪民,后以字行,天津人,與穆壽山、張穆齋被稱為“津門三印人”。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王雪民一生清貧,好古不倦,執刀刻印,巧奪天工,倜儻不群,當年在津門獨領風騷,譽為印壇高手,是北方印壇翹楚。生前曾任職於天津市第一圖書館,被天津市美術館聘請為導師。王雪民家學淵源,其兄是著名甲骨學家王襄。王雪民少時與胞兄共案切磋,潛心金石,飽覽家藏甲骨、銅器、璽印、封泥、磚瓦、錢幣等大量文物。因幼年身體羸弱,無法出外就學,在家自修金石之業。因對周秦古璽興趣頗濃,十幾歲開始就以刻刀為鐵筆,以石材作紙帛,寄意方寸之間,探索印學奧蘊。

主要成就


王雪民先生的印章篆刻,揣摩周璽,規秦矩漢。其所治印章,用刀穩重,沖切相輔,章法平穩,不出傳統矩矱,被世人公認為路子正、學養深、技法精,創出“靜、雅、活”三字特色的一派篆印風格。清末民初年間,從南到北出現過一脈相承的“三王”印風。“三王”就是指王石經、王福庵、王雪民三人。王石經(西泉)(1833—1918)是深受陳介祺王懿榮、吳大澄等著名金石學家推重的晚清篆刻大家,王福庵(褆)(1880—1960)是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能與王石經、王福庵並列,可見時人對王雪民的認可。無論在篆刻功力上還是對篆刻藝術的貢獻上,王雪民先生都不愧是當時北方篆刻的領袖人物之一。天津著名畫家陸文郁(字辛農)先生有詩讚曰:“師古不泥具卓識,追幽探奧成婀娜。天人工巧兩稱絕,想見游刃如揮戈。”從此詩可知,王雪民先生對傳統篆刻藝術的態度是“師古不泥”,風骨自現,正所謂有所法而後能,有所變而後大也。

出版著作


《燮民先生印譜》、《雪民印譜》、《雪老遺作》、《王雪民印存》、《雪民印存續集》等

個人生活


王雪民在中年後開館授徒,義務教授篆刻藝術,在天津篆刻藝術人才培養和藝術傳承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1929年,天津美術館正式開館,王雪民被聘請為導師。天津美術館開設篆刻學習班,當時的許多學生後來成為了天津印壇的中堅力量。

人物評價


在篆刻藝術教育上,他主張法宗秦璽漢印,告誡學生要“取法乎上”;主張“既然是今人印,何必敲邊學古人”,遵循歷史真實,不作假印;主張治篆刻者必須通金石、習考古、寫甲骨金文、懂文字學源流。他的這種思想,對於後輩的天津篆刻人士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弟子中能繼承衣缽,傳其印藝者,有其哲嗣王強儒及門人周與九、藍勝青、齊智園、楊魯安、唐石父、玄乃光、任秉鑒等人,藍勝青、齊智園、楊魯安等又薪火再傳,桃李天下。今天津印社社長、西泠印社學術研究委員會委員孫家潭先生,乃王雪民先生再傳弟子,頗能紹繼師祖,開宗立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