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梵境

北京市北海公園的景區

西天梵境,又名大西天,坐落於北海公園北岸,東臨靜心齋,西與大圓鏡智寶殿相依,南與瓊華島隔海貫成一線,是北海公園最負盛名的景區之一。明代時為經廠,又為西天禪林喇嘛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擴建后,改名西天梵境。1980年經重新修繕后對外開放。

歷史記述


《國朝宮史續編》載其管理情況為

“首領一,無品級。太監九,俱充喇嘛。首領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制錢七百。太監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制錢六百。”
民國時徐世昌,曾捐資修葺,將山門“西天梵境”改為“天王殿”,后稱此處為“天王殿”。后漸荒廢。

《三海見聞志》作者曾感慨道

“今殿壁繪畫已不復存,古槐數株,猶是數百年前之物。在清初盛時,亦有斜陽蔓草銅駝石馬之嘆,今則殿宇荒涼,佛光暗淡,瓦礫盈階,無人過問。不知在曆數十百年後,其景象更如何也。”

《金鰲退食筆記》載昔日壁畫狀況

“殿壁繪畫龍神海怪。又有三大軸,高丈余,廣如之,中繪眾神像二十餘,左右則文殊、普賢變相,三首六臂,每首三目,二臂合掌,餘四臂擎蓮花火輪,劍杵簡槊,並日月輪、火焰之屬,裸身,著虎皮裙,蛇纏胸項間,努目直視,威靈凜烈,金塗錯雜,形彩陸離,傳為商喜筆也。殿中立一小台,可丈余。台上有亭,如毘盧頂。亭中黃傘下,則西天說法像也。真如面南,周圜而諦聽者列如團箕。像皆尺許,范銅為之,冠簪袍笏,儀錶肅然。中垂五六線,下系一物,似機床,又如車軸,若轉輪狀。東西列四從神,各四尺,眉結雲聚,目棱電擊,猛焰慧肩,忮蜂搶軒,戴銀兜鍪,衣烏鎧,佩弓矢,儀容嚴毅如生,蓋傀儡胎也。”

建築特點


華藏界
華藏界
西天梵境(大西天)坐北朝南,前有四柱七樓琉璃牌坊一座,南臨太液池,。南向額提為“華藏界”,北向額提為“須彌春”。從華藏界牌樓穿過,意即進入佛門;反面“須彌春”的言外之意即到了“須彌山”這個佛家最神聖的境界。
山門為歇山黑琉璃黃剪邊頂仿木結構券門,為三座,門之間有琉璃牆,中間門額為“西天梵境”。門內東西為鐘鼓樓,重檐歇山調大脊,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
山門
山門
經幢
經幢
天王殿
天王殿
後為天王殿五間,歇山調大脊,綠琉璃瓦黃剪邊頂,殿內左右立四大金剛。殿外東西各有一座石幢,東邊的刻金剛經,西邊的刻藥師經。
楠木大殿
楠木大殿
天王殿後為大慈真如殿,建於明萬曆時,殿五間,為重檐廡殿頂,黑琉璃瓦黃剪邊,該殿全部為楠木建成。前出月台,有額為“恆河演乘”,聯為:“無住蔭慈雲,蔥嶺祗林開法界;真常揚慧日,鷲峰鹿苑在當前”。又北向聯為:“日月輪高,眄七寶城如依舍衛;金銀界凈,涌千華相正現優曇。”皆為乾隆皇帝所書。殿內供奉銅佛,佛前有銅塔二,木塔二。木塔即為銅塔之模型。
殿東西各有配殿五間,歇山調大脊,綠琉璃瓦頂。殿後歷級而登,為華嚴清界殿,殿三間,重檐歇山,黃琉璃瓦綠剪邊頂。殿後為七佛塔亭,為重檐八角,綠琉璃瓦頂,黃琉璃脊,內有八角石塔一座,塔上刻七世佛和乾隆所書《七佛塔碑記》。
後為大琉璃寶殿(琉璃閣),殿為二層,上層為重檐歇山頂,上下層皆為綠琉璃瓦頂。額為“華嚴清界”。聯為:“七寶同庄,金界普成具足相;三輪共轉,玉毫齊放大圓光”。又有額為:“現法化報身,分涌真常連葉;攝聞思修教,並拈微妙曇華”。皆為乾隆皇帝所書,殿內琉璃磚均刻佛像,與善因殿相同。
大琉璃寶殿前琉璃閣四面有迥廊六十七間,四隅各有四角攢尖亭相接,亭為綠琉璃瓦黃剪邊,廊為綠琉璃瓦,后所稱為萬佛堂。游廊於1955年改建為轉角房26間。
琉璃閣所在之處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曾建有寶塔一座,塔下為青白石須彌座。塔為九層,為琉璃磚塔。塔頂為銅質鍍金寶頂,周圍掛鍍金銅索風鈴。但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二月,該塔遭火焚而毀,同時燒毀其他殿宇樓閣十七座。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此地改建為琉璃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