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禊

詞語

春禊,漢語詞語,意思是古時民俗,官民於三月上巳(魏以後為三月初三)在水濱舉行盥洗祭禮,以除不祥,禊,潔。

引證解釋


古時民俗,官民於三月上巳(魏·以後為三月初三)在水濱舉行盥洗祭禮,以除不祥,謂之春禊。禊,潔。參閱漢·應劭《風俗通·祀典·禊》、《晉書·禮志下》。
南朝·宋·謝朓《侍宴華光殿曲水奉敕為皇太子作》詩之五:“秋祓濯流,春禊浮醴。”
隋·江總《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詩:“上巳娛春禊,芳辰喜月離。”
唐·王維奉和聖制與太子諸王三月三日龍池春禊應制》:“故事修春禊,新宮展豫游。”
清·錢泳《履園叢話·譚詩·以人存詩》:“蘭亭去此一千里,春禊故事知誰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