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夾雜

虛實夾雜

虛實夾雜由於邪正相爭,形成邪盛和正衰同時並存的病理變化。是由於病情複雜,既有虛像又有實像。如脾虛,運化無力生濕生痰,表現為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咳嗽咳痰,身體浮腫等。即是虛實夾雜。還有虛實真假等等。

簡介


● 英文名稱:Deficiency-Excess Complex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古籍摘選


● 實中復有虛,虛中復有實,故每以至虛之病又見盛勢,大實之病又有羸狀。此不可不辨也。(《景岳全書》)

名詞解釋


● 由於正邪相爭,形成邪盛和正衰同時並存的病理變化。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正虛邪實,是疾病發生的總病機。虛實主要反映病變過程中人體正氣的強弱和致病邪氣的盛衰。在疾病過程中,正氣和邪氣這兩種力量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其不斷鬥爭的過程中,發生力量對比的消長盛衰變化。

虛實變化

● 正氣增長而旺盛,則促使邪氣消退;邪氣增長而亢盛,則會損耗正氣。
● 實指邪氣盛,是以邪氣亢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機變化;虛指正氣不足,是以正氣虛損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機變化。
● 由於體虛受邪,正氣無力驅邪外出;或邪氣亢盛,或因失治、誤治,以致病邪久留,損傷人體正氣;或正氣本已虛衰,又兼有內生水濕、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阻滯,都可形成正虛邪實的虛實錯雜的病機變化。

虛中夾實

● 指以正虛為主,又兼有實邪為患的病機變化。
● 脾虛濕滯證:由於脾氣不足,運化無權,而致濕邪內生,阻滯中焦,臨床上既有脾氣虛弱的神疲肢倦,食欲不振,食后腹脹,大便不實等表現;又兼見濕滯病變所致的口黏,脘痞,舌苔厚膩等癥狀。
● 干血癆:病人有消瘦、手足心煩熱、不思飲食、肌膚粗糙等血虛證表現;兼有經閉、舌質紫暗、舌邊有瘀點、脈沉弦等血瘀實證表現。

實中夾虛

● 指以邪實為主,又兼有正氣虛損的病機變化。
● 在外感熱病發展過程中,由於熱邪傷津耗氣,可形成邪熱熾盛、氣津兩傷的病證,其表現既有高熱氣粗,心煩不安,面紅目赤,尿赤便秘,苔黃,脈數等實熱見症,又兼見口渴引飲,氣短心悸,舌燥少津等津虧氣虛之症。
● 臌脹病:病人有腹脹滿、二便不利等氣血鬱結的實證表現;兼有形體消瘦、面色萎黃、納減、氣短乏力、脈弦細等脾腎不足的虛象。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