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家嶺村

顧家嶺村

顧家嶺(藏語:Dujale)隸屬青海省湟中縣海子溝鄉,古稱宋家莊。是湟中縣海子溝鄉第二大村莊,人口達到1500人。

簡介:


顧家嶺(藏語:Dujale)隸屬青海省湟中縣海子溝鄉,古稱宋家莊。湟中縣海子溝鄉第二大村莊,人口達到1500人,城鎮化率達到23.44%。村內居住漢、藏、回等眾多民族。主要宗教為伊斯蘭教,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道教,天主教等。顧家嶺位於西寧市西部。鄉政府駐海子溝鄉中庄村,縣人民政府駐魯沙爾鎮,距省會西寧25千米。地處湟水谷地及兩側山地,由丘陵中山和高山兩種地形組成,除大壩在其境南部外,全村再無水源。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均溫2.9℃,年降水量350-500毫米。

村莊名片:


中文名稱:顧家嶺村(雇家嶺村)
外文名稱: Gujialing Village
別名:宋家莊
行政區類別:鄉村
所屬地區:青海省湟中縣
下轄地區:張家灣、孫家溝、總門、誏梓衍、上庄等
政府駐地:顧家嶺小學
電話區號: 0971
郵政區碼: 810007
地理位置:青海省東部
面積: 3平方公里(全村)
人口: 1000~1500人
方言: 中原官話-秦隴片-西寧話
氣候條件:大陸高原半乾旱氣候
著名景點:娘娘廟、大壩、墨家嶺等
機場: 西寧曹家堡機場
火車站: 西寧站
車牌代碼:青A
村花:月菊、乾菜、牡丹
村樹:柳樹
現任書記:薛長彪
現任村長:景占榮

副簡介:


青海省湟中縣海子溝鄉顧家嶺村,是一個300多農戶的自然村。顧家嶺古稱宋家莊。全村地形主要有山地組成,俯瞰時顧家嶺就如鳳凰展翅,故又稱顧家嶺為鳳凰村。
現主要以姓顧、宋、薛、景氏組成。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有許多外來姓氏融入了顧家嶺村,比如有謝、山、趙等其他姓氏。顧家嶺這塊土地上最初有景氏生活在這裡,後來有宋氏家族的宋一世從鄰村薛姓庄遷入,宋氏家族憑藉自身的實力和影響力,給村子命名宋家莊。後有一流浪漢流浪到宋家莊,當時宋家老爺感覺很可憐,於是收留在自家為其放羊。宋家有一醜女,后嫁給這位流浪漢,二人一直過著每日糊口的日子,後來他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這位宋家姑娘死後,由於當時這位流浪漢沒有土地和財力為其安葬。最後,宋氏家族通過商議后,決定將她埋入宋氏祖墳。由於宋家女兒進了祖墳,將宋家的“脈”把走後。宋氏開始沒落,宋氏家族的老太爺因為兩個兒子不爭氣,決定在他活著的時候給自己辦喪事,將自己的光陰積蓄花光。於是開始了長達數月的“活道場”,相傳當時做法事時,將顧家嶺一座小山用白面全部覆蓋了,那座山現在還在,名叫“毛頭山”(另一種說法叫面頭山)一直叫到今天。現如今宋家和顧家都說是姑舅關係,一些老一點的顧家男子稱宋家為自己的上姑舅。
後來那位流浪漢和女兒去一村磨面時,看到一群小雞跑進一洞里,二人欣喜他將女兒的棉褲脫下來,堵住洞口。在他們磨好面來到洞口,取走棉褲后發現裡面的小雞全部變成金疙瘩了。從此顧家開始發家了,他們給放羊的人給錢說:“別人問你這是哪裡,你就回答這裡是顧家嶺!”。但有時也可以在一些官方文件中可以看到,顧家嶺的顧寫成了僱人的“雇”,老人們也說這是因為,那位流浪漢一直受雇在宋家,後來就這麼叫了。不管怎樣顧家嶺這個稱呼被人們所了解。此稱謂一直沿用至今,也是官方使用的稱呼。
歷史沿襲:海子溝1949年屬三其鄉,1951年分建海子溝鄉,1958年為海子溝公社。1960年劃歸西寧市,1962年復歸湟中縣,1984年改設海子溝鄉。顧家嶺至今隸屬湟中縣海子溝鄉。

歷史沿革


古為羌地,西漢時在隸屬西平亭,神爵初屬金城郡臨羌縣。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漢軍西進湟水流域,漢將霍去病修建軍事據點西平亭,這是西寧建制之始。東漢建安中置西平郡,治西都縣(今西寧市)。(或說,)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擴建為西平郡,開始在此築城。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改為西寧州,至此“西寧”之稱始於見史。不久,西寧州先後被金、夏佔領,湟中地區歸金和西夏西寧州轄。南宋末西寧州歸元,湟中地屬元朝。明時湟中地屬西寧衛,清時地屬西寧縣。明以後,漢族、回族大量移居境內,逐步形成了以漢族為主,漢、回、藏等多民族共居的地區。1943年西寧縣縣城遷至魯沙爾,1946年始稱湟中縣並沿用至今。明朝中期朝廷大舉移民,其中一群今南京宋氏家族舉族遷往西寧州。后宋氏家族和其他家族一起聚居在西寧附近。後來此地,起名宋家莊。后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治西寧縣,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以省垣周圍正式成立西寧市。1959年宋家莊改叫顧家嶺村。宋家莊(今顧家嶺)1949年屬於二十里鋪鄉,1951年分建海子溝鄉,1958年顧家嶺併入海子溝公社。1960年劃歸西寧市,1962年復歸湟中縣,1984年改設海子溝鄉,此後顧家嶺一直屬於海子溝鄉。

歷史考證


顧家嶺現主要以姓顧、宋、薛、景氏組成。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有許多外來姓氏融入了顧家嶺村,比如有謝、山、趙等其他姓氏。顧家嶺這塊土地上最初有景氏生活在這裡,後來有宋氏家族的宋一世從鄰村薛姓庄遷入,宋氏家族憑藉自身的實力和影響力,給村子命名宋家莊。後有一流浪漢流浪到宋家莊,當時宋家老爺感覺很可憐,於是收留在自家為其放羊。宋家有一醜女,后嫁給這位流浪漢,二人一直過著每日糊口的日子,後來他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這位宋家姑娘死後,由於當時這位流浪漢沒有土地和財力為其安葬。最後,宋氏家族通過商議后,決定將她埋入宋氏祖墳。由於宋家女兒進了祖墳,將宋家的“脈”把走後。宋氏開始沒落,宋氏家族的老太爺因為兩個兒子不爭氣,決定在他活著的時候給自己辦喪事,將自己的光陰積蓄花光。於是開始了長達數月的“活道場”,相傳當時做法事時,將顧家嶺一座小山用白面全部覆蓋了,那座山現在還在,名叫“毛頭山”(另一種說法叫面頭山)一直叫到今天。現如今宋家和顧家都說是姑舅關係,一些老一點的顧家男子稱宋家為自己的上姑舅。
後來那位流浪漢和女兒去一村磨面時,看到一群小雞跑進一洞里,二人欣喜他將女兒的棉褲脫下來,堵住洞口。在他們磨好面來到洞口,取走棉褲后發現裡面的小雞全部變成金疙瘩了。從此顧家開始發家了,他們給放羊的人給錢說:“別人問你這是哪裡,你就回答這裡是顧家嶺!”。但有時也可以在一些官方文件中可以看到,顧家嶺的顧寫成了僱人的“雇”,老人們也說這是因為,那位流浪漢一直受雇在宋家,後來就這麼叫了。不管怎樣顧家嶺這個稱呼被人們所了解。此稱謂一直沿用至今,也是官方使用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