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越崎

中國現代能源工業的奠基人之一

孫越崎,男,1893年出生,浙江紹興平水銅坑人。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實業家社會活動家。 1913年,考入上海復旦公學,1916年畢業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礦冶科。1924年應聘創辦北滿穆棱煤礦。

1934年,任陝北油礦探勘處處長。1988年9月被選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1995年12月9日孫越崎病逝於北京,終年103歲。孫越崎是中國共產黨的徠錚友,是中國現代能源工業的創辦人和奠基人之一,被尊稱為“工礦泰斗”。他一生抱著科技興國的理念,艱苦奮鬥,為中國煤炭、石油事業的開發建設和人民革命解放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人物關係


個人經歷


早年經歷
1909年考入山會初級師範簡易科,畢業后義務教書一年。
1913年,入上海復旦公學。
1916年畢業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礦冶科。
工作經歷
1929年至1933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深造,回國后,任國防設計委員會專員兼礦室主任。
1934年,任陝北油礦探勘處處長。11月,與翁文灝去焦作整理中福煤礦,任總工程師。
1937年,“七七事變”后,力排中外董事眾議,冒生命危險組織中福煤礦員工將大部分設備拆除搶運至四川,與民生公司、資源委員會、鹽務總局、四川銀行界分別合辦天府、嘉陽、威遠、石燕四個煤礦,兼任四礦總經理。
1941年,兼任甘肅油礦局總經理,與工人和技術人員一起,建成我國第一座石油基地——玉門油礦,其產量幾乎是後方產油之全部,被譽為“煤、油大王”,是我國現代能源工業創辦人和奠基人之一。
1942年8月在中國工程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上,被授予金質獎章。抗日戰爭勝利后,由經濟部派往瀋陽為東北區特派員,接收東北重工業,同時兼任河北平津敵偽產業處理局局長。
1948年10月,以資源委員會委員長身份,將所屬近千個大、中型廠礦企業及三萬科技、管理人員完整地移交給共產黨。
1949年5月,被國民黨察覺,即辭去在國民黨政府中所任職務去香港,公開與國民黨決裂,並於1949年11月14日通電全國宣告起義,保護大量稀有礦產,得到毛澤東主席複電嘉勉。
1949年11月攜眷回到北京,任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計劃局副局長,後任開灤煤礦總管理處副主任、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河北省政協副主席、煤炭工業部顧問等職。是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
1950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歷任民革河北省主委、中央常委、中央副主席、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中央名譽主席。還應聘擔任歐美同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名譽理事長等多種社會職務。
1948年底、1949年初,眼看國民黨大勢已去,孫越崎沒有按照蔣介石的命令將工廠拆遷到台灣,而是帶領資源委員會留了下來。
1949年5月底,孫越崎辭去經濟部長和資源委員會主任的職務離開廣州。
1950年3月,他由邵力子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並任民革中央委員。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他仍為該黨派重要成員之一,並曾當選常委、副主席、監委會主席、名譽主席等職。1988年9月被選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

個人生活


1893年10月16日,孫越崎出生在浙江省紹興郡的會稽山中一個叫同康村的小山村裡。他家原籍為浙江嵊縣,在他出生時孫家已遷到同康村幾代了,村子遠離城市,有些農民一輩子都沒去過紹興。孫家系富裕之家,但生活非常儉樸,一家人圍坐在院子里吃飯,有時候雞都會跳到桌子上來,一家好幾口子人吃飯,除了青菜外,只蒸一碗雞蛋羹,誰都不許用匙子,只准用筷子挑著吃,這給孫越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孫越崎的祖父像他的前輩們一樣沒有讀過書。他的父親孫燕堂讀書很上進,參加鄉試考中了秀才,成了該村唯一的"知識分子"。父親長得很帥氣,有一次在幫人幹活的時候,被一位姑娘看中,公開表示非此人不嫁,後來她果然嫁給了他的父親。1905年,孫越崎12歲的時候,家中發生了一件大事,由於父親和祖父為一件事吵了起來,一氣之下父親離家出走,到了遙遠的黑龍江。奮鬥數年,當過七品芝麻官,又創辦了金礦公司,終於走出了自己的路,後來,孫燕堂又把孩子們帶出了大山。孫越崎日後的成功之中,也繼承了父親這種"開拓進取,志在必成"的頑強精神。在孫越崎5歲的時候,開始讀四書五經,他受到父親的影響,十來歲的時候,他想到外面去讀書,看看外面的世界,但祖父不允許,他又給遠在黑龍江的父親寫信,要求外出讀書。父親回信說:"祖父讓你管家你要服從,不會讓你吃虧的。"後來祖母也知道了,非常不滿意,因為他的二叔,在他父親走後,也走出了同康村,到紹興大通師範學堂讀書去了。這樣少年的孫越崎,在同康村度過了幾年很標準的農家日月。祖父是個在生活上很有規律的人,他每天要給孫子安排守家業應該做的各種事情。為了防人偷竹,天剛一亮,他就要到山上去看竹林,每天要沿著山嶺走很遠的路。他的肩上扛著鋤,腰裡別著把砍刀,還要帶上一天的乾糧,走到山裡餓了時,就要找間草棚,自己做飯吃。到了冬春,他會挖一些筍煮熟了就飯吃,早出晚歸,日晒,雨淋。回家時,還要順便帶些柴給家用,天天如此,同康村的人都會看到這個背著柴禾而歸的光腳少年。老太太見他,不免心疼地對他說:"你這孩子,怎麼就知道心疼草鞋,就不知道心疼你娘給你的鞋(指腳)?"從小就培養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及大山一樣堅強的性格。在祖父的指導下,他必須早睡早起,祖父的命令,像鐘錶那麼準確,他養成了非常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勞動加大了飯量,鍛煉了他的體魄,為他的健康長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精力充沛的他,一天的巡山砍柴,勞其筋骨之後,他還挑燈夜讀。把父親留下的《左氏春秋》、《資治通鑒》和一些地理、歷史書籍全讀遍了。1907年,孫越崎已經是個14歲的壯實的小夥子子。這年10月底,祖父去世了。父親由於路程遠,11月才趕了回來,孫越崎的人生道路,在這期間發生了轉折,他要求出山去讀書,父親和叔叔都同意了,1909年,他終於走出了大山,告別了少年時代的農耕生活,帶著同康村給他的健康體魄,走向了廣闊的新天地,父親給他起了一個學名——孫毓麒。意為,為國建功,名垂青史。

社會活動


社會職務

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計劃局副局長
開灤煤礦總管理處副主任
河北徠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河北省政協副主席
煤炭工業部顧問
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第三、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

慈善公益

孫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以下簡稱基金)於1992年10月16日建立。
1992年設立孫越崎基金委員會設有孫越崎能源科學技術獎。

人物評價


摘自華裔作家張彤禾 作品《我的祖父張莘夫》: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時候,我的家人住在重慶。政府的首要工作是收復當時東北已開發的工業基礎建設;我的祖父和他朋友及同事孫越崎, 被指派去監督接收東北礦業回歸中國的事宜。其中主要的資產,煤礦,在撫順,一個邊遠縣城。它不僅是中國最大,也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礦。
這是一項危險的任務。戰爭結束了,但是另一個戰爭剛剛開始。國共之間的衝突——戰時還能勉強節制——已呈公開化,而華北地區成了主要的戰場。共產黨佔了上風:抗日戰爭尾聲時,蘇聯軍隊進入東北,有他們的協助,共產黨游擊隊很快進駐東北,控制了領地和日軍撤退時留下的軍用物資。地處中國的另一邊,國民黨的軍隊在戰時總部的重慶無法迅速地回到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