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諾森十世
英諾森十世
教宗英諾森十世,也譯作依諾增爵十世、因諾森特十世、諾森十世、意諾增爵十世(1574年5月6日—1655年1月5日,原名Giovanni Battista Pamphili,在位期間:1644年9月15日—1655年1月7日),義大利人。
英諾森十世Innocent X (1574.5.7,羅馬ㄢ1655.1.7,羅馬) 原名喬凡尼·巴提斯塔·龐菲利(Giovanni Battista Pamphili或Giambattista Pamfili)。
義大利籍教宗(教皇,1644ㄢ655年在位)。在位期間,各國在解決和平與戰爭問題時已不再徵求教宗的意見,教宗提出異議也不為各方所理睬。英諾森同親屬關係曖昧,維護裙帶關係,教廷事務大都由其姻親姐妹貪婪分子馬伊達爾齊尼(Olimpia Maidalchini)操持。英諾森支持哈布斯堡王朝在西班牙的族親,拒絕承認西班牙的敵國葡萄牙獨立。他抨擊前代教宗烏爾班的親族巴爾貝里尼(Barberini)家族勒索錢財,宣布沒收他們的財產。該家族逃往巴黎,受到樞機主教馬薩林(Jules Mazarin)的庇護,於是英諾森與法蘭西發生爭執,法蘭西以武力相威脅,英諾森被迫讓步。1653年發布通諭,譴責詹森派創始人詹森(Cornelius Otto Jansen)就救恩性質問題所提出的5點主張。
畫像作者委拉斯凱茲
在羅馬,作為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的宮廷畫家,委拉斯凱茲出席了教皇英諾森十世主持的1650年慶典。當時他還會見了同時代的畫家普桑(NicolasPoussin,1593/1594——1665),雕刻家貝尼尼(GianlorenzoBernini,1598——1680)等人。就是在那裡,應英諾森十世之請,委拉斯凱茲畫了這幅有名的肖像畫。據說當教皇本人第一次看到這張畫時幾乎是吃驚而不安地說了一句話:“畫得太像了!”
這個真實顯然來自畫家對人性的觀察深度。委拉斯凱茲和十八世紀的西班牙宮廷畫家哥雅(FranciscodeGoyayLucientes,1746——1828)在生平經歷方面相似,藝術聲望也相當,而且都為王室、貴族畫過許多肖像畫。但是哥雅毫不掩飾他對宮廷貴族的鄙視,他著力於揭示貴族們的莊嚴華麗外表與頭腦的獃滯,內心的空虛之間的驚人對比,他的畫筆鋒利如刃。委拉斯凱茲則對各種身份的人一概平等對待,無論販夫走卒,還是王公貴族,他都能“畫如其人”。《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在這幅畫中,他只是把對象當作一個“人”來表現,畫出他的身份和他的性格。從這樣的作品上,看不到作者的好惡,因為他並不“介入”,他“觀察”。正因為如此,委拉斯凱茲的教皇肖像在那個沒有發明攝影術的年代幾乎可以說是“客觀的”寫實繪畫。畫面上沒有任何誇張,一切只忠實表現畫家的視覺所見。
創作此畫時,畫家剛過五十歲,正值創作的盛年。如果說他早年的《賣水人》這樣的作品還有卡拉瓦喬風格的影子,那麼這時候的委拉斯凱茲早已創造了自己的藝術王國。他對解剖、造型、色彩的把握在此畫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以致於人們在這樣的作品前很難意識到這只是一張“畫”。人們的全部注意力為畫家對人性的描繪的深度和廣度所吸引,這是繪畫史上的奇迹之一。難怪教皇會感到吃驚,他無論如何想象不到,這位西班牙畫家竟能在他的善於偽裝的外貌上真實地表現出一個以陰謀和狡詐著稱的權勢人物的內心世界。委拉斯凱茲的力量就在這裡。
俄國畫家蘇里柯夫(VassilyIvnovichSurikov,1848———1916)對此畫極為推崇:“這一切都很完美,技巧、形式、色調每一部分都使人驚奇———這是一個活的人,這是所有過去繪畫中高於一切的繪畫。”二戰以後的英國畫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909——1992)還曾經以此畫為基礎作過一系列著名的變體畫,如《保羅二世》(1951)。今天,在畫家的故鄉塞維利亞還能看到一座委拉斯凱茲雕像,基座上刻著:紀念真實的畫家。
依諾增爵十世:天主教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禧年專頁作依諾增爵。
因諾森特十世:《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1993年版作因諾森特。
英諾森十世:《大英簡明百科知識庫》2005年版作英諾森。
諾森十世:香港天主教教區檔案 歷任教宗作諾森。
意諾增爵十世:天主教天津教區作意諾增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