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正源
木正源
木正源木正源(1795-1880),初名木淳,字羲民,后因避同治之諱,改名正源,麗江市白沙古鎮人。畢生從事教育與學術研究活動,著述頗多。據記載有《周易雜談》六卷,《羲民文集》及《羲民詩集》各一卷,《見聞雜錄》一部。
木正源(1795-1880),初名木淳,字羲民,后因避同治之諱,改名正源,麗江縣白沙里人。
清光緒《麗江府志稿》載:木正源,“性誠樸,事繼母孝,待異母弟如同胞,其讀書自經史及諸子百家無不精通,然以理學為宗。常云:‘德行本也,文藝末也。讀書而不本之躬行,則所學皆虛偽也。’其為諸生時,負笈游五華書院,林則徐當器重之。”道光甲午科(1834年)舉人。歷任鎮南、晉寧、宜良諸州、縣學正。能以身表率門下,教學子以品德修養為本;歷任皆有聲譽。晚年回到家鄉,任麗江雪山書院山長,時已年逾八旬,仍“言動以禮,老而益篤”。
木正源畢生從事教育與學術研究活動,著述頗多。據記載有《周易雜談》六卷,《羲民文集》及《羲民詩集》各一卷,《見聞雜錄》一部,幾乎已全部散失。現僅存有收錄在《麗江府志稿》、《麗郡詩文征》及《前賢手墨副抄》中的少數詩篇。其中組詩《雪山十二景》,有詩有序,保存完整,至今仍傳誦不絕。
木正源生於白沙,長於白沙,朝朝暮暮與玉龍雪山相依相伴。他瀏覽了前人吟詠麗江雪山的詩賦,覺得“詞固奇偉,率皆祗及規模大致,未盡匡廬全相也。”因此,他經過多年的觀察與思索,寫成著名的《雪山十二景》。木正源在總序中寫道:“……餘生長其麓,見聞頗悉,不揣譾陋,細為覼縷,因前人詠‘玉湖倒影’一景,復衍為十二景,各綴以小序,並附五言近體一章……使夫不經見雪山者,如親目焉。並知五嶽外之名山而隱者有此雪山,是則余之所心祝也。”他在亭中祝願故鄉出現更多傑出的人才,則雪山“且以人傳,而不僅以文傳也”。
《雪山十二景》詩,以玉湖倒影、金江劈流、三春煙籠、六月帶雪、晴霞五色、夜月雙輝、曉前曙色、瞑后夕陽、白泉玉液、綠雪奇峰、龍甲生雲、銀燈炫耀等十二景為題。每題一首,各有小敘,真切、生動地描繪了玉龍雪山的“全相”與神韻。以《金江劈流》為例:“巨靈劈不到,江自破山行。無雨雲常濕,如雷石亂鳴。落濤和地卷,飛瀑撼天驚。內界經流始,神功莫可名。”寫著名的金沙江虎跳峽,用精鍊、準確而傳神的語言,把“江自破山流”的磅礴氣勢寫得石破天驚,有聲有色,讀來心靈亦為之震撼。
又如《玉湖倒影》序:“山麓有湖,周里許,水極朗健,倒攝山影,每當日出風平,圭稜畢現,見山光水色上下空明,古所謂瑤池瓊島,想亦不過爾。余先世構石亭上,供遊覽馬。”《夜月雙輝》序:“雪山高插天豐,吾村可見全相。夜則彷彿一排粉壁,列窗戶前。月出,溶溶皓魄,朗朗雪山,兩相輝映,鑒人鬚眉;真所謂‘一鏡照形,余鏡照影’之象。憑軒凝睇,覺瑤台珠宮,相去不遠。”簡潔凝鍊,清新明麗,兩則小序,寥寥數十字,即勾畫出兩幅色彩生動各異的雪山奇觀,給人以親歷其境之感。從中可以領略到玉龍雪山多彩多姿的美景與神韻,使“不經見雪山者,亦親目焉”。
此外,木正源還有《黔中除夕奠楊毅山柩並示其遺孤昞》等詩作,亦很真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