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井

趙家井

趙家井又稱響水泉,位於江濱公園臨江處江濱公園,為柳州著名風景名勝。1998年市園林部門建設江濱公園,對趙家井重點保護,將其周圍環境作了美化、硬化處理,增加了跨井小橋、碑刻、圍欄等設施,使清冽的井水和旁邊的百年古榕構成了幽雅的景觀,是遊客到江濱公園參觀的必游之地。2003年,趙家井被列為柳州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趙家井
趙家井
趙家井又稱響水泉位於江濱公園臨江處,為柳州著名風景名勝。終年有源源不斷的清水從一株百年古榕下的石縫中溢出,嘩嘩流入柳江。解放前有人利用流淌的井水作動力,供碾米之用,附近居民也多在井邊洗衣、取水等。1998年,柳州市園林局建設江濱公園四期工程,將其作為一個重要景點加以改造,並先後在井邊設置石橋、石碑、“三個和尚沒水吃”等石雕,吸引了眾多遊人,是遊客到江濱公園參觀的必游之地。2003年,趙家井被列為柳州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來歷


民國五十九年出版縣誌影印件記載了趙家井
民國五十九年出版縣誌影印件記載了趙家井
柳州縣誌山川有記:響水泉在水南江岸,水味甘甜。古井像一顆晶瑩翡翠,鑲嵌在柳江之濱。清澈的泉水從石壁里汩汩湧出水流,跌宕飛珠滾玉,在江岸奇石和百年古榕的掩映下超凡脫俗,宛若人間仙境。
據歷史上傳說,趙家井之名是在民國年間才有的。方誌中沒有有關趙家井的記載。有人說唐代柳宗元的《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中寫駕鶴山:“有泉在坎下,常盈而不流。”這坎下之泉就是今趙家井。也有人說《馬平縣誌·山川》記有:“響水泉在水南江岸,水味甘美。”它就是趙家井的前身,但這二說都有人表示懷疑或不同意,尚有待於研究才能確定。不過有一點則是可以肯定的,即駕鶴山下原先是有水的。明代方溢寫《小桃源賦》提到:駕鶴山“其麓桃花萬樹,池水千尋。”民國十八年(1929年)前,當地老百姓多稱駕鶴山為照壁山,在“照壁”之下是片大水塘。附近的菜地、畲地全靠從這些水塘里取水澆灌。這裡的水瀦積地下又從地面冒出來,就形成了趙家井,所以趙家井實是地下水冒出的口子,不是人工開鑿的井。
到了民國二十一、二十二年前後,有一個姓鐘的大財主(一說姓趙)眼見這裡有生財之道,就勾結地方官,強佔這口井。他要利用這裡的水力,修建水碾,代人碾米碾面,收取費用。並築牆將井圈圍起來,不準附近群眾再到這裡挑水。群眾對此強烈反對,多次乘夜將牆拆毀。這位財主無可奈何,心知眾怒難犯,只好把水碾停建,恢復趙家井的面貌。至今又已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來,趙家井也歷盡滄桑。本來清涼甘美的井水,一度污濁不能飲用。近年才又清理四周環境,架了小橋和建攔水壩,井邊的古樹又鬱鬱蔥蔥,周圍環境更加美好。

名字由來


清代乾隆年間前後古井惟名響水泉,至咸豐年間居住在古井附近的趙姓、闞姓人家欲為古井和街中社廟更名,兩家約定誰家在鄉試中得中武舉,古井就由誰家命名,誰家在文科中奪得舉人,其社廟之名就由誰家擬訂。赴考時趙家高中武舉徠,自此響水泉易名趙家井。

保護改造


趙家井
趙家井
柳州市政府對該市園林局上報的趙家井保護方案作出批示,同意其中的第三方案,即讓趙家井保持原樣,不作大的改造,成為“水下景觀”。因柳江下游修建紅花水電站,市中心河段水位將蓄至77.8米左右。而趙家井正常水位為74.13米,石橋、石碑、石雕等所在平台為76.70米,電站蓄水后,整個景點將被淹沒。為此,柳州市園林局和廣西紅花水電公司就趙家井的保護進行多次協商,曾於去年和今年兩次嘗試在井邊建圍堰,抬高井水水位,欲讓其成為高於江面的景觀。但是,由於該井特殊的地質構造,圍堰保護試驗一直沒有成功。
柳州市園林局召集有政協、文物、地質、電站等單位代表參加的會議,專題研究趙家井保護問題。會後形成3個保護方案備選:方案一,築壩擋水,期望趙家井水位在電站蓄水后仍高出江面。多數人認為水位無法提升到這麼高,持否定意見。方案二,不築壩,將現有石橋按原樣在原址提升至電站蓄水后的水面之上,石雕移往高處,橋下井水與江水連通。當柳江清澈時,趙家井景觀依稀可見。方案三,保留趙家井的原貌於水下,石雕移往高處,整理井邊道路,讓遊客可以在井邊觀賞水下趙家井的面貌。與會人員大多贊同此方案。
此情況上報柳州市政府後,經論證、比較,最終確定採用第3個方案。出於觀光和安全的考慮,趙家井景區的南面將建半圍繞的觀光道路,設置欄桿,讓遊客可欣賞到水中的趙家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