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仙洞,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喀什市以北10公里的恰克瑪克河南岸峭壁的半腰間。維吾爾人稱玉素布爾杭,意為三個佛教洞窟。洞口離地面20餘米,離峭壁頂部8米。開鑿於東漢時期(140年前後),是中國西部保存較好的最古的佛教壁畫洞窟。
三仙洞位於喀什市北部10餘公里處的伯什克然木河右岸峭壁的半腰間。為古佛教洞窟遺址。據考證,開鑿於東漢末期,是目前所知中國西部保存下來的最古一處洞窟,也是古代疏勒地區僅存的一處佛教遺跡,異常珍貴。
喀什三仙洞
因沖刷日久,河岸距峭壁底端就有10米,由此至半腰間的洞口又有約13米。自三仙洞口再往上七八米才是峭壁頂部。峭壁突兀聳立,立面如削,若無專用登高工具,徒手者萬難進洞。朝正北方向所開鑿的3個並列的洞口,宛若門框,以中洞為最大,高近2米,寬約1.5米。3個洞窟都分前後兩室,均前大后小;前室長寬各4米,高約2.5米;后室僅有前室一半。窟頂都是縱卷式,這是以砂石質為主的佛畫洞窟的常見形式。三窟間洞壁厚1米余,有後人掘出的小洞可互通。中洞前室空無一物,后室正中今存一無頭佛像石胎,佛身彩色泥塑已剝蝕殆盡。西瀝在開鑿時就末完工,未留任何有價值文物。唯有東洞遺存豐富,后室中有一
石床,上有40厘米左右的長方孔,應是當年固定數座佛像的插座,只是佛像早已蕩然無存。其前室內的壁面和藻井,從數量和質量上看,都堪稱珍品。
三仙洞洞窟四壁繪滿了大小不同的各種佛像,2/3早被毀,餘下的1/3殘壁上還存有70多尊佛畫像。頂部為蓮花藻井,上面的蓮子還可辨數分明。
藻井的四周又繪有高50厘米的坐佛,佛盤腿而坐,雙手平放胸前,佛像背後光環,耀眼、色彩斑瀾。其中有一坐佛所披架裟用彩色方格插繪,背後有菩提樹葉襯飾。此佛所著服飾為佛教早期壁畫中所僅有。東洞后室中還保留著一尊立佛,造型極其優美生動。立佛所著服飾更為奇特與眾不同,腹部以下為綠、紅、藍三色相間的橫紋繪成,造型和用色在我國目前所知的佛窟壁畫中極為罕見。洞中色調典雅質樸,圖案造型獨特生動,充分體現了西域疏勒國人民高超的想象力與創作技巧。
三仙洞
三仙洞被發現200餘年來,三仙洞壁上至今保留有許多各種文字的題記,漢文中的題名以清朝為多,較早的為1789年(乾隆五十三年)。外國人中英國斯坦因、法國伯希和德國勒柯克、日本桔瑞超等都曾造訪三仙洞並留下題記。可惜洞中有不少精美絕世的壁畫被揭去,佛像也被竊走。佛教石窟藝術約於220—589年間大量傳入中國內地。120年疏勒國王臣盤從
帕米爾以西的
大月氏貴霜王朝引進佛教后,就在疏勒國內廣修寺廟佛殿,並開鑿了不少佛教壁畫洞窟,三仙洞就是其後不久開鑿的重要洞窟,據專家考證,“洞窟開鑿年代在東漢時期,這是目前所知我國西部保存下來的最古的一處洞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