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

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高校

廣州大學(Guangzhou University)是經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綜合性大學,實行省市共建、以市為主的辦學體制,是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高校、廣東省“沖一流”重點學科建設高校、廣州市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

學校是2000年由廣州師範學院、華南建設學院(西院)、廣州教育學院、原廣州大學和廣州高等師範專科學校等高校合併組建而成。原廣州大學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私立廣州大學創辦的1927年,原廣州教育學院創辦於1953年,原廣州師範學院創辦於1958年,原華南建設學院(西院)創辦於1984年,原廣州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創辦於1985年。

截至2020年11月,學校有大學城、桂花崗兩個校區,校園總面積1880畝,總建築面積88.5萬平方米;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9788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6083人;有在崗教職工3221人,其中專職教學科研人員2036人;設有27個學院,2020年本科招生專業69個;有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8個一級學科博士位授權點和1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類別、32個一級學科碩士位授權點、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歷史沿革


前身溯源

● 廣州大學
1927年3月3日,陳炳權、金曾澄、王志遠等人創辦私立廣州大學。定校訓為“博學篤行”。私立廣州大學成立初期,設文學院、法學院和預科。
1928年,廣州大學接受私立廣州女子中學,設附屬中學部,校址在廣州市天香街,男女生分班授課。9月,遷校舍於廣州市文德路19號,增設高中班。
1930年8月,購買東橫街舊警署,改建為大學部校舍。
1931年11月28日,私立廣州大學經國民政府政務委員會核準備案。
1937年,接受教育部委託,開辦計政職業訓練班,分別在澳門、九江、曲林、桂林、台山分設計政班。
1938年2月,廣州大學在香港荃灣設分校,8月,分校遷九龍油麻地。10月,廣州失守,學校遷至開平沙朗鄉。當年在澳門白馬行街設立附屬中學及計政班,收容失學青年。
1939年,增設社會學系及會計學系;推選孔祥熙為名譽校董。
1941年,師生捐獻建國儲金多達50餘萬元,教育部以廣大捐獻愛國儲金成績特優,列為全國大學之冠,4次電令嘉獎。有在崗教職工3206人,其中專職教學科研人員2018人
1942年,受民國政府財政部直接稅局委託,廣州大學代辦稅務訓練班。
1943年,全校師生為支援前線,踴躍捐款,購機一架,命名為“廣州大學號”,由教育部呈奉國民政府,受到國民政府特別嘉獎;蔣介石特為廣大題詞:“化溥嶺南”。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廣州大學複員廣州,在東橫街原址複課。陳炳權在美國結束戰時經濟考察工作后,為廣州大學募捐基金,興建華僑堂、文化堂、全美至孝篤親紀念堂、理工實驗場、圖書館等建築。
1948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廣州大學成立經濟研究所,招收經濟學碩士。是年私立廣州大學及附屬中小學、分校已有在校生1.4萬餘人,其中大學部有2800多人。
1949年上半年,全校以大學部為主,設立文學院、法學院、理學院、工學院、商學院、經濟研究所及附設會議專修科、計政訓練班,附屬中學及小學,並在香港、澳門、台山設立“廣大中學”。將沙河白雲山麓60多畝校地闢為農場。
1951年初,廣州大學與市內的國民大學、文化大學、珠海大學、嶺南大學、廣州法學院、南方商業專科學校合併改組為華南聯合大學。民國時期的廣州大學,畢業生達1萬餘人。
1952年,華南聯合大學(其中的原私立廣州大學於1983年復校)撤併。
1983年4月,廣東成立廣州職業大學,學校屬短期、職業性大學專科,學制文科2年、工科3年,不包分配。是年10月,恢復廣州大學校名,由時任廣州市市長葉選平兼校長。
1987年6月,廣州大學定為副廳級建制。
1992年,香港裕達隆有限公司張松先生、黃彩霞女士向廣大捐款3800萬港元,建成裕達隆大廈,作為辦公、教學綜合樓。
1993年1月,廣州市教育委員會發文同意“廣州大學可與原私立廣州大學的關係銜接。”
1996年4月,經濟系承辦廣州大學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合作培養商學碩士研究生項目。11月2日,舉行“廣州大學與原私立廣州大學銜接大會”。
● 廣州師範學院
1958年,為適應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急需師資的需要,廣東省於1958年8月正式成立廣州師範學院,隸屬廣州市委領導。
1961年8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廣州師範學院與廣東師範學院合併,歸由市委、市人委領導。
1961年9月1日前,兩校初步完成合併工作,校名仍用廣東師範學院,屬全日制高等師範學校,省重點高校之一。
1962年7月起,停止招生,規模逐漸縮小。1964年7月,根據上級指示,調整停辦下馬。
1978年12月,教育部下文同意廣州師範學院復辦。
1979年2月,市革委會正式發出通知,廣州師院歸口廣州市文化教辦公室,按局級單位管理。
1983年,學校獲碩士學位授予權,設立社會心理學碩士點,次年招收首批碩士研究生5名。
1986年8月,廣州師院按廣州地區省屬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同等規模和待遇,列為廳級單位。
1993年4月,廣州師院經市委、市政府批准,擴大辦學規模,由2000名本科生擴大到4000名本科生。
● 華南建設學院(西院)
1986年5月,廣州市政府決定,在廣州市城建職工大學的基礎上籌建廣州城市建設學院。
1987年1月,國家教委批准籌建廣州城市建設學院,由廣州市建委負責投資辦學。
1991年6月,經國家教委批准,廣東省建築工程專科學校與廣州城市建設學院(籌)聯合辦學,成立華南建設學院。原廣東省建設工程專科學校為華南建設學院(東院),隸屬廣東省建委;原廣州城市建設學院(籌)為華南建設學院(西院),隸屬廣州市建委。同年9月,華南建設學院(西院)開始對外招收本科生。
1995年4月,經廣東省學位委員會評審通過,華南建設學院(西院)成為學士學位授予單位。
● 廣州教育學院
1953年,廣州市教師業餘進修學院創辦。是年定名為廣州教育學院,是一所以培養在職中學教師和教育行政幹部為主的高等院校。
1958年,更名為廣州市教師進修學院。
1968年,“文革”中,更名為廣州市人民教育學院,淪為培訓班。
1978年,恢復廣州市教師進修學院名稱。
1983年4月,定名為廣州教育學院,為師範性質的成人高校,承擔在職中學教師及行政人員繼續教育任務。
● 廣州高等師範專科學校
1985年,廣州市政府決定依託廣州教育學院創辦廣州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辦學,融培養與培訓與一體。同年9月,廣州市政府將龍洞賓館移交學校使用。
1994年,開始招收中文、數學、英語等本科專業。
● 廣州市聯合職工大學紡織學院
1975年,廣州紡織機械廠職工大學創建。
1985年,由廣州市紡織工業總公司正式接管,並由國家教委批准校名為廣州紡織工業職工大學。
1991年,為適應教育改革形勢的發展,經國家教委及廣州市政府批准再次更名為廣州市聯合職工大學紡織學院。同年廣州市批准紡院為"廣州市紡織服裝繼續工程教育基地"。
● 廣州市聯合職工大學電信學院
1975年,廣州市電信局職工大學成立。
1992年,加入廣州市聯合職工大學后更名為"廣州市聯合職工大學電信學院"。
1997年,電信學院掛靠廣州業餘大學招生42名,專業為通信技術。
1998年,電信學院繼續掛靠廣州業餘大學招生36名,專業為通信工程。
● 廣州市建築總公司職工大學
1960年,廣州市建築工程局業餘工程學院創辦。
1964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備案,1966年停辦。
1973年,復辦改名"七.二一工人大學"。
1980年,更名為廣州市建築工程局職工大學。
1985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廣州市建築總公司職工大學。

合併發展

2000年4月24日,教育部同意廣州師範學院、廣州大學、廣州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廣州教育學院、華南建設學院(西院)等廣州市屬高校及教育資源,合併組建新的廣州大學。7月11日,舉行新廣州大學組建成立大會。新廣大取原廣州大學和廣州師範學院之校訓,定新校訓為“博學篤行、與時俱進”。
2003-2005年,廣州市政府投資20.6億元,建成廣州大學大學城校區。
2004年9月,廣州大學首批進駐大學城校區,次年整體搬遷大學城。學校將廣園、起義路、麓湖、龍洞等4個校區歸還市政府,保留桂花崗校區。
2005年,廣州藝術學校、廣州芭蕾舞團、廣州歌舞團成建制劃歸廣州大學。
2006年1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22次會議通過,廣州大學被批准增列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2010年8月,學校被教育部確定為新增開展碩士推免生工作高校。10月,廣州大學列入教育部首批專業學位綜合改革試點單位。
2015年,廣州大學被列入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課程試點改革單位。
2015年6月,入選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高校。
2017年,入選廣州市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
2018年11月,入選廣東省“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重點學科建設高校。
2020年10月29日,成為廣東省高校港澳台僑學生管理研究聯盟理事單位。
2021年7月,入選2020年現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專業學位碩士點審核結果名單。
2021年7月26日,入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公布的2020年現有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一級學科博士點。
2021年7月26日,入選2020年現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專業學位碩士點。

辦學條件


師資隊伍

截至2020年10月,學校現有在崗教職工3223人,其中專職教學科研人員2038人,專職教學科研人員中被聘為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務者1347人、具有博士學位人員1470人。現有全職兩院院士5人、全職外國院士1人、特聘院士4人、雙聘院士6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名、歐亞科學院院士1名;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3人、青年長江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0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4人;其他國家重大人才工程項目入選者11人;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4人;國家級“特殊計劃”領軍人才5人、教學名師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8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2人;“珠江人才計劃”創新團隊1個,“珠江人才計劃”領軍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5人;“廣東特支計劃”領軍人才6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學名師4人、青年文化英才1人;珠江學者特聘教授7人、講座教授2人、青年珠江學者10人;廣東省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5人;廣州市高層次人才(含廣州市傑出專家、優秀專家、優秀青年後備人才)191人。擁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41個省級教學團隊。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張景中、郭柏靈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周福霖、方濱興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專職)張新長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專職)王晉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庾建設、王友德、樊軍輝、陳建二、曹道民、牛利、文桂林、孔凡江、傅繼陽、胡春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傅繼陽、孫春友、韓冬雪、李進
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劉金全、牛利、譚平、塗成林
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曹廣福
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曹廣福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吳相洲、林本海、王友德、曹道民、庾建設、黃衛清、劉金全、張澤濤、文桂林、譚平、馬玉宏、朱竑、彭濟根
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庾建設、林本海、吳相洲、曹道民、王友德、黃衛清、劉金全、張澤濤、文桂林、譚平、馬玉宏、朱竑
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牛利、譚平
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劉金全、黃衛清、王國軍、陳潭、常向陽、彭峰、傅繼陽、張河清、譚平、孫春友、薛小龍、李正輝、王元林、張澤濤、蔡衛權、謝治菊、虞建設
級別團隊名稱
國家級土木工程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省級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團隊大學計算機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機械專業創新創業課程教學團隊心理學史教學團隊
教育與學習技術教學團隊基於CDIO教學模式的機械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電子信息類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建設教學團隊
生物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團隊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化工實踐教學創新團隊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學團隊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建設
實習支教互容共生型教學團隊音樂教育教學團隊
廣播電視學教學團隊鋼結構系列教學課程教學團隊
創業管理教學團隊公共政策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計算機類學科競賽實踐教學團隊文學與戲劇藝術教學團隊
統計學專業教學團隊“最受學生歡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團隊
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教學團隊物流管理教學團隊
倫理類系列課程教學團隊憲法與行政法團隊
人力資源管理教學團隊分析類數學課程教學團隊
結構力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化學專業教學團隊
3S技術課程與實踐教學團隊給水排水專業水處理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工程管理教學團隊土木工程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武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文學理論與文化研究教學團隊
數學教育類系列課程教學團隊數學建模類課程教學團隊
國際法教學團隊建設----------

院系概況

截至2020年7月,學校設有27個學院,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十大學科門類,2020年本科招生專業69個,其中理工類專業37個、人文社科類專業24個、藝術類專業8個。
廣州大學本科招生專業一覽表
學院專業名稱學科門類開設時間
經濟與統計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學2004
統計學理學2013
金融學經濟學2002
會計學管理學2003
經濟學經濟學2014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理學2018
法學院(律師學院)法學法學2002
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師範)法學1978
教育學院(師範學院)學前教育(師範)教育學2012
教育技術學(師範)理學2002
應用心理學(師範、非師範)理學2001
小學教育(師範)教育學2015
特殊教育(師範)教育學2017
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師範)教育學1999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教育學2004
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師範、非師範)文學1978
歷史學(師範、非師範)歷史學1978
外國語學院英語(師範、非師範)文學1978
法語文學2013
日語文學2004
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學文學1995
廣播電視編導藝術學2013
播音與主持藝術藝術學2003
網路與新媒體文學2014
管理學院工程管理工學1993
工商管理管理學2003
物流管理管理學2004
旅遊學院(中法旅遊學院)旅遊管理管理學1988
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管理學2002
社會學法學2017
音樂舞蹈學院音樂學(師範、非師範)藝術學2002
舞蹈編導藝術學2008
美術與設計學院美術學(師範)藝術學1996
視覺傳達設計藝術學2013
環境設計藝術學2013
產品設計藝術學2013
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數學與應用數學(師範、非師範)理學1978
信息與計算科學理學2001
信息安全工學2004
化學化工學院化學(師範、非師範)理學1978
化學工程與工藝工學2002
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物理學(師範)理學1978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工學2009
材料科學與工程工學2020
地理科學與遙感學院地理科學(師範、非師範)理學1978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理學2013
地理信息科學理學2001
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師範、非師範)理學1978
生物製藥工學2019
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工學2001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工學2001
機器人工程工學2017
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工學2009
通信工程理學
物聯網工程工學2015
計算機科學與網路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學1997
軟體工程工學2004
網路工程工學2003
網路空間安全工學2019
人工智慧工學2020
土木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工學1991
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工學2000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工學1991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學建築學/工學學1991
城鄉規劃工學1999
風景園林工學2014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科學理學2003
環境工程工學2001
國際教育學院/衛斯理安學院---------------
創新創業學院---------------
教師培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學科體系

截至2020年3月,學校擁有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7個一級學科博士位授權點和1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類別、32個一級學科碩士位授權點、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擁有4個省“沖一流”重點建設學科、14個省級重點學科和16個市級重點學科。
● 博士站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數學、土木工程、統計學、教育學
● 學位點
博士授權點一覽表
學科代碼學科名稱授權類型授權時間
0710生物學博士一級2020
0701數學博士一級201103
0814土木工程博士一級201103
0714統計學(可授理學、經濟學學位)博士一級201108
0401教育學博士一級201803
0704天文學博士一級201803
0839網路空間安全博士一級201803
1202工商管理博士一級201803
0451b教育博士博士專業學位201803
專業學位 博士點
學科代碼學科名稱授權類型授權日期
0859 土木水利專業學位 博士2020
碩士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
學科代碼學科名稱授權類型授權日期
0502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2020
0702 物理學一級學科碩士2020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2020
學術型碩士學位授權點一覽表
學科代碼學科名稱授權類型授權日期
010101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二級200601
0202應用經濟學碩士一級201803
0301法學碩士一級201103
0303社會學碩士一級201803
0305馬克思主義理論碩士一級201103
0401教育學碩士一級201103
0402心理學(可授教育學、理學學位)碩士一級201103
0403體育學碩士一級201103
0501中國語言文學碩士一級201103
050201英語語言文學碩士二級200601
0503新聞傳播學碩士一級201103
0602中國史碩士一級201108
0701數學碩士一級201103
070201理論物理碩士二級200309
070205凝聚態物理碩士二級199609
0703化學碩士一級201103
0704天文學碩士一級201103
0705地理學碩士一級201103
0710生物學碩士一級201103
0714統計學(可授理學、經濟學學位)碩士一級201108
0801力學(可授工學、理學學位)碩士一級201803
0802機械工程碩士一級201103
0805材料科學與工程碩士一級202004
0810信息與通信工程碩士一級201803
0813建築學碩士一級201108
0814土木工程碩士一級200601
0817化學工程與技術碩士一級201103
0830環境科學與工程(可授工學、理學、農學學位)碩士一級201103
0833城鄉規劃學碩士一級201108
0839網路空間安全碩士一級201803
1202工商管理碩士一級201103
1204公共管理碩士一級201103
1302音樂與舞蹈學碩士一級201108
1303戲劇與影視學碩士一級201108
1304美術學碩士一級201108
1305設計學(可授藝術學、工學學位)碩士一級201108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一覽表
學科代碼學科名稱授權類型授權日期
0252 應用統計碩士專業學位2020
0551翻譯碩士專業學位2020
0552 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2020
0851 建築學碩士專業學位2020
0853城市規劃碩士專業學位2020
0858 能源動力碩士專業學位2020
0860 生物與醫藥碩士專業學位2020
1252 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2020
0451教育碩士專業學位200412
0854電子信息碩士專業學位201905
0855機械碩士專業學位201905
0856材料與化工碩士專業學位201905
0857資源與環境碩士專業學位201905
0859土木水利碩士專業學位201905
0861交通運輸碩士專業學位201905
1256工程管理碩士專業學位201905
1351藝術碩士專業學位200906
0452體育碩士專業學位200906
0453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201009
0351法律碩士專業學位201405
0352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201405
0454應用心理碩士專業學位201405
1253會計碩士專業學位201405
0251金融碩士專業學位201803
0953風景園林碩士專業學位201803
1251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201803
1254旅遊管理碩士專業學位201803
重點學科
省“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重點建設學科
學科名稱批准單位批準時間
土木工程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廣東省科學技術廳2018年11月
數學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廣東省科學技術廳2018年11月
網路空間安全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廣東省科學技術廳2018年11月
統計學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廣東省科學技術廳2018年11月
省級重點學科項目
學科名稱學科層次獲授稱號批準時間
數學1攀峰重點學科2012年12月
土木工程1攀峰重點學科2012年12月
網路空間安全1優勢重點學科2018年1月
化學工程與技術1優勢重點學科2012年12月
環境科學與工程1優勢重點學科2012年12月
天文學1優勢重點學科2012年12月
統計學1優勢重點學科2012年12月
教育學1優勢重點學科2012年12月
心理學1優勢重點學科2012年12月
中國語言文學1優勢重點學科2012年12月
馬克思主義理論1優勢重點學科2012年12月
凝聚態物理1特色重點學科2012年12月
建築設計及其理論1特色重點學科2012年12月
廣播電視藝術學1特色重點學科2012年12月
學科評估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廣州大學參評學科得分與排名位次如下:
一級學科代碼一級學科名稱評估結果位次百分位
0814土木工程B+10%~20%
0701數學B20%~30%
0714統計學B-30%~40%
0301法學C+40%~50%
0305馬克思主義理論C+40%~50%
0401教育學C+40%~50%
1202工商管理C+40%~50%
1304美術學C+40%~50%
0402心理學C50%~60%
1204公共管理C50%~60%
1302音樂與舞蹈學C50%~60%
1303戲劇與影視學C50%~60%
0501中國語言文學C-60%~70%
0705地理學C-60%~70%
0802機械工程C-60%~70%
0830環境科學與工程C-60%~70%

人才培養

● 培養模式
“1234”本科教育教學模式:即一個以“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開放式育人體系;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課內與課外的“兩個結合”;講台、實驗室、科研平台的“三個開放”;“通識必修課+通識選修模塊+經典閱讀+社會實踐”“四年不間斷”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4321”體育教育工程:即體育教育“四年不間斷”,“課程、課外陽光跑(全覆蓋)、社團/競賽”三種體育教育模式并行,引導學生至少掌握兩種運動技能,最終養成一生鍛煉的習慣。
“平台、課程、師資”三維一體的藝術教育體系:即教育教學實踐平台“教務處、相關院系、團委三位一體”“認知課程、體驗課程、創意課程三位一體”,師資隊伍“專業教師、校外專家、朋輩小老師三位一體”,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與審美能力。
● 質量工程
截至2019年12月,學校有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8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8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項目;有3門國家級在線開放課程,6門國家級精品開放課程,60門省級在線開放課程、精品開放課程;共組建33個拔尖創新人才實驗班;“三創營”眾創空間獲批國家級眾創空間。
國家級、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級別專業名稱
國家級法學漢語言文學
廣播電視編導工程管理
物流管理旅遊管理
行政管理數學與應用數學
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
物理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
省級廣播電視學地理信息科學
工商管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音樂學軟體工程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
國家級、省級優勢專業
級別專業名稱專業類別
國家級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特色專業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特色專業
建築學特色專業
給水排水工程特色專業
土木工程特色專業
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省級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法學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工程管理特色專業、重點專業
工商管理特色專業
物流管理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特色專業
行政管理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重點專業
化學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化學工程與工藝特色專業、重點專業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機器人工程特色專業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示範專業
軟體工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網路工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建築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示範專業
教育學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特殊教育特色專業
應用心理學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特色專業
會計學特色專業
金融學重點專業
旅遊管理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重點專業
漢語言文學重點專業
歷史學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生物科學特色專業
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信息安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重點專業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重點專業
英語特色專業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物理學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播音與主持藝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示範專業
廣播電視新聞學特色專業
廣播電視學重點專業
國家級、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級別項目名稱
國家級2+2新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省級廣州大學創建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地理信息科學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
土木工程專業“福霖班”拔尖人才培養實驗區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景中班”拔尖人才培養實驗區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應用與實踐能力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法學專業“步雲班”拔尖人才培養實驗區基於“三個面向”的卓越工程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立體化”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校政企協同培養的複合型會展人才創新實驗區
金融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院團結合”音樂舞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聲像燈光行業校企協同育人創新實驗區2+2新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廣播電視藝術人才校企協同培養創新實驗區機械工程CDIO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級、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級別項目名稱
國家級化學化工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教育與學習技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廣播電視實驗教學中心
資源環境與區域規劃實驗教學中心經濟與管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機電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信息處理與傳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美術與設計實驗教學中心
旅遊管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土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生物科學與技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應用數學實驗教學中心化學教學實驗中心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電工電子實驗中心
國家級、省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
級別模擬實驗教學中心名稱
國家級香料紫羅蘭酮生產工藝虛擬模擬實驗
省級土木工程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
現代運營管理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省級課程
課程類型級別課程名稱
精品資源共享課國家級水質工程學什麼是人權
國家級橋樑工程唐宋八大詞人
國家級物流系統分析與設計-----
在線開放課程國家級生死學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國家級思維導圖的教學應用中外音樂名作的文化闡釋
省級化工原理創新與發明
省級生命科學與人類生活鋼結構設計原理
省級土力學電工電子學平台課
省級水污染控制工程創新與發明
省級財務管理語文課程實踐技能
省級西方哲學經典賞析化學反應工程
省級人力資源管理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基礎
精品資源共享課省級數控技術與CAM電視新聞學
省級大學計算機基礎結構力學
省級路基路面工程教育學
省級高層建築結構與抗震班級管理
省級建築施工技術與組織公共政策學
省級建築給水排水工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省級化學工藝學組合與大跨鋼結構
省級給水排水管道系統房地產投資分析
省級冷熱源工程不動產管理
省級地理信息系統機構設計技術(機械原理)
省級數學分析資料庫技術及應用
省級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國現代文學經典導讀
省級心理學動態幾何
省級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刑法與公民生活
省級刑法學生活中的經濟學
省級化工原理生死學
省級中國地理生活中的物理化學
省級建築設計混凝土結構
● 教學成果
截至2019年12月,學校獲得了4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9項省級教學成果獎。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覽表
項目名稱獲獎等級年份
融合與跨越:新組建地方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二等獎2005年
依託專業教育評估改革地方高校土建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二等獎2009年
基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高校網際網路+中華經典教育模式的構建與實踐二等獎2018年
大灣區創新創業教育協同體系創建與實踐二等獎(排名第三)2018年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學校有國家級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3個,省部級科研平台51個;組建了網路空間先進技術研究、智能製造工程研究、計算科技研究、大灣區環境研究等15個科研團隊。
廣州大學
廣州大學
平台類型平台名稱成立時間
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減震控制與結構安全實驗室2007
省部(教育部)共建重點實驗室工程抗震減震與結構安全實驗室2006
珠江三角洲水質安全與保護實驗室2010
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科技部工程結構抗風與結構安全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014
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人權研究與教育中心2011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地震工程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2003
廣東省信息安全技術重點實驗室2005
廣東省建築節能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2009
廣東省放射性核素污染控制與資源化重點實驗室2012
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廣東省工程結構抗風與健康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2
廣東省節能環保精細化學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5
廣東省水肥高效利用及太陽能智能灌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5
廣東省模塊化建築產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5
廣東省數學教育軟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5
廣東省現代視聽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6
廣東省機電設備狀態監測與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6
廣東省複雜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6
廣東省地理國情監測與綜合分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6
廣東省大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7
廣東省智慧金財稅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7
廣東省半導體照明與背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7
廣東省強化研磨高性能微納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7
廣東省新型空調系統節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7
廣東省建築熱工與低碳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7
廣東省路橋全壽命綠色管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7
廣東省可持續城鎮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7
廣東省農村水環境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7
廣東省水質安全及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7
廣東省建築金屬圍護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7
廣東省濱海軟土地區地下結構安全防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8
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廣東省工程結構災害與控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014
廣東省韌性材料與結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2019
省級協同創新平台工程結構抗風與結構安全協同創新平台2016
省級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廣東省太陽能智能灌溉裝備科技創新中心2017
粵港聯合創新平台粵港智慧金財稅聯合創新中心2018
省級生物種質資源庫廣東大亞灣重要海洋經濟動物種質資源庫2019
廣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天文觀測與技術實驗室2007
工程抗震減震與結構安全實驗室2006
數學與交叉科學實驗室2011
人工智慧安全實驗室2019
廣東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隔震減震控制與抗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09
廣東高校結構安全與健康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1
廣東燈光與聲視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5
廣東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廣州發展研究院2005
人權研究中心2007
文學思想研究中心2009
粵港澳大灣區法制中心2017
國家文化安全研究中心2018
粵港澳大灣區語言服務與文化傳承研究中心2018
廣東省城市與移民研究中心2019
廣州大學黨內法規研究中心2019
廣東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廣府文化研究基地2012
廣東省國際暨港澳台合作創新平台台灣教育政策研究中心2014
廣州大學-伯明翰大學服務業與城市發展聯合研究中心2015
廣州大學-基爾大學基因干擾應用聯合研究中心2016
廣州大學作物抗逆國際合作研究中心2016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與教育神經科學實驗室2016
內地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教育服務管理重點研究基地內地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教育服務管理重點研究基地2016
廣東省少數民族學生教育服務管理研究與指導中心廣東省少數民族學生教育服務管理研究與指導中心2016
廣東省立法研究服務基地廣東省地方立法研究評估與諮詢服務基地2013
廣東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廣州廉政建設研究中心2014
廣東省協同創新中心減震控制與工程防災協同創新中心2014
廣東省廣州學協同創新發展中心2014
廣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廣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廣州大學研究基地2016
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廣州大學基地2019
廣東省決策諮詢研究基地農村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7
市級重點實驗室減震控制與安全結構重點實驗室1996
廣州市市政公用工程重點實驗室2005
廣州市環境污染控制與同位素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2005
廣州市建築節能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2007
廣州市氫能與綠色催化重點實驗室2007
廣州市植物抗逆基因功能研究重點實驗室2008
廣州市天文觀測與技術重點實驗室2008
廣州市結構安全與健康監測重點實驗室2011
廣州市環境功能材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2013
廣州市金屬材料強化研磨高性能加工重點實驗室2013
廣州市機電設備狀態監測與控制重點實驗室2013
廣州市移動網際網路安全與容災重點實驗室2014
水泥基泡沫輕質材料與固體廢物資源化重點實驗室2015
廣州市信息處理與傳輸重點實驗室2016
廣州市清潔能源材料重點實驗室2020
廣州市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廣州市數學教育軟體行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2
廣州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廣州市社會工作研究中心2015
廣州十三行重點研究基地2015
廣府文化研究基地2015
廣州廉政建設研究中心2015
廣州智慧治理研究中心2018
廣州法制建設研究中心2018
廣州市青年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研究重點基地2019
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平台服務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研究平台2016

科研成就

截至2019年12月,近五年,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17項(其中重點項目7項,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重大項目課題3項,聯合基金項目4項,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1項);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立項共14項(其中:2019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立項1項,獲批中央財政經費2784萬元;2018年“城鎮公共安全立體化網路構建與應急響應示範”項目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立項經費2300萬元);獲國家級重大重點社科項目立項共29項。2019年獲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立項3項,資助經費達5000萬元。2018、2019年學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排名列全國第73、78位,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全國排名從2015年的全國第66位上升到2019年的全國第28位,2017-2019年連續獲主持國家重點研發專項3項,2019年獲省重點研發專項3項和珠江創新團隊1項。
2016年至2019年12月,學校共申請國際、國內專利2846項,授權專利1127項;陸續在《Science》《NatureGenetics》《NatureCommunication》《中國社會科學》等期刊發表論文,2019年1-11月SCIE/SSCI、CSSCI發文量近2000篇,ESI高被引論文總量為142篇;2017年至2019年12月,共發表SCI/SSCI論文3460篇,2018年度增長率達139%。
截至2019年12月,近五年,學校獲得獲國家、省(部)級、科技獎勵27項,包括學校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中國專利優秀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1項;獲得國家、省(部)級社科獎勵63項。土木工程、防災減災、聲像燈光、減震隔震等一批成果在廣州塔、港珠澳大橋、南海島礁、故宮博物院等工程中得到充分應用;累計制定30餘分國家、省及行業標準。
廣州大學近五年所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項一覽表
項目名稱獲獎類型獲獎等級年度
廣州塔工程關鍵技術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6
城市高密集區大規模地下空間建造關鍵技術及其集成示範
拱結構穩定性及優化設計關鍵技術研究和應用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
優秀成果獎
(科學技術)
二等獎2016
城鄉規劃監督測繪全過程智能服務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2018
空間聽覺與虛擬聽覺重放的關鍵技術及應用2018
雲計算中數據安全關鍵理論與技術2019
珠江流域鉈表生生物地球化學與環境效應研究貴州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17
周福霖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突出貢獻獎2015
港珠澳大橋隔減震(振)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一等獎2019
新型抗靜電聚烯烴複合材料的製備關鍵技術
及其在燃氣管中的產業化應用
二等獎2015
新型綠色工業化裝配整體式住宅關鍵技術的創新與實踐2016
廣東陸生野生脊椎動物生物學研究及應用2016
夏熱冬暖地區建築熱濕環境高效調控技術集成創新與實踐2018
鋼-混凝土組(混)合結構關鍵技術創新與實踐2018
基於固廢資源化利用的綠色低碳混凝土關鍵技術與應用2019
高性能纖維混凝土的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應用2019
節能環保高性能強夯裝備及複雜地基處理關鍵技術2019
廣州大學近五年所獲省(部)級及以上人文社會科學獎項一覽表
獲獎成果名稱獲獎類別獲獎等級年份
Theassociationsbetweenself-consciousness
andinternalizing/externalizingproblems
amongChineseadolescents
第五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16
大數據時代的國家治理
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
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
二等獎2020
民生與執政資源開發研究二等獎2020
語言服務引論二等獎2020
當代中國的文化研究(約1990-2010)二等獎2020
歐洲高等教育質量保證25年
(1990-2015):政策、研究與實踐
二等獎2020
“特區租管地”:一種區域合作法律制度創新模式二等獎2020
製造業結構變遷與經濟增長效率提高二等獎2020
循證心理治療第五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16
治理視角下小學生課後託管的制度設計三等獎2016
論教師專業道德的實踐品格三等獎2016
治理視角下小學生課後託管的制度設計
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
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
三等獎2020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理論體系論綱三等獎2020
技術革新與社會結構變遷
——近代機器繅絲技術應用的比較研究
青年科學獎2020
冷鏈物流倉儲配送關鍵標準研製及推廣應用商務發展成果獎三等獎2018
大數據時代的國家治理第七屆哲學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18
開闢科學社會主義發展新境界——以習近平同志
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貢獻
一等獎2018
資本介入文化生產的耦合效應一等獎2018
身體與學習:具身認知及其對傳統教育觀的挑戰一等獎2018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本質屬性與形態特徵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19
歐洲高等教育質量保證25年
(1990—2015):政策、研究與實踐
一等獎2019
空間分割疊加與社會治理創新第七屆哲學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18
西方災害社會學新論2018
發達地區學前教育發展影響因素研究2018
從“多學科”研究走向“跨學科”研究
——高等教育學科的方法論轉向
2018
堅忍與守望:近代韓江下游的福音姿娘2018
中國古代詩歌與戲劇互為體用研究2018
製造業結構優化的技術進步路徑選擇
——基於動態面板的經驗分析
2018
廣東省體育及相關產業專項調查數據分析報告2018
中山鹹水歌的生態環境系統解讀2018
角力“39號文”:官民博弈的媒體呈現
——基於《南方都市報》《廣州日報》的考察
2018
圖書館RFID應用互操作關鍵問題探討2018
論法律衝突2018
關於廣州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的若干建議2018
非洲人在廣州—跨境遷移者的口述史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19
數字化浪潮中的報紙新聞生產2019
語言服務引論2019
具身認知—原理與應用2019
歷史闡釋中的歷史事實和歷史評價問題
——基於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2019
詹姆遜的後現代超空間理論及其意義2019
製造業結構變遷與經濟增長效率提高2019
中國的產能過剩:程度測算和行業分佈2019
台灣陸配政策之檢視2019
文學研究的創新仍應以文獻及其解讀為基礎
——以李白與科舉相關問題為例的分析
2019
明代通俗小說對民間知識體系的建構及影響2019
中小學教育質量觀:誤區、反思與重構2019
執行功能對言語頓悟問題解決的影響:
基於行為與ERPs的研究
2019
心理治療循證實踐中“證據”的四個基本問題2019
關於利用主辦《財富》全球論壇契機
提升廣州城市國際化水平的建議
2019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19年9月,學校圖書館擁有紙質圖書3190555冊,當年新增紙質圖書65244冊;電子期刊813000冊,學位論文3990005冊,音視頻294316小時。
截至2017年12月,圖書館館藏資源達到814.35萬冊,其中紙質資源309.04萬冊,電子資源505.31萬冊,中文報刊2705種,外文、港台報刊207種;有光碟近3萬張,聲像資料7000多件,中文資料庫57個,外文資料庫54個(SCI、EI、PQDT、Elsevier、Springer、Wiley、EBSCO、SAGE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知識資源總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資源及維普中文期刊資料庫等);電子圖書101萬種,中文電子期刊1萬種,外文電子期刊約2萬種。
截至2018年4月,學校檔案館館藏約13餘萬卷(冊),共5個全宗,分為黨群、教學、科研、產品、基建、設備、外事、出版、財會、聲像、人物、校史以及實物等共15個門類,主要以1953年後形成的各類檔案為主;此外,還保存有在校學生個人人事檔案3.3萬餘卷,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考試試卷等3.3萬餘冊。
•學術期刊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開設有廉政論壇、災害風險與公共安全、大灣區文化研究、后理論轉向、后理論與後人類研究、傳播與社會發展等欄目,側重刊發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前沿問題研究稿件,廉政論壇欄目入選教育部名欄建設工程,並獲首屆“名欄建設成就獎”。先後入選全國高校“百強社科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擴展版來源刊、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擴展版來源刊,被MR、CA、CSA、AJ、ZBI、UIPD等國際檢索文獻資料庫收錄;先後獲教育部“中國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廣東省“特色科技期刊”“優秀科技期刊“稱號。
《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注重應用科學和技術研究,重點刊發生物計算技術方面的稿件,先後獲教育部“中國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廣東省“特色科技期刊”“優秀科技期刊“稱號,並被MR、CA、CSA、AJ、ZBI、UIPD等國際權威檢索文獻資料庫收錄。
《電鍍與塗飾》
《電鍍與塗飾》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和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曾獲得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百”期刊、廣東省科技期刊評比一等獎等榮譽稱號。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連續入選南京大學中文社科文獻索引CSSCI來源集刊,並於2014、2015和2016年連續三次獲得人文社會科學優秀學術集刊獎(優秀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刊物每輯分別設置三到四組不等的研究專題,並常設“其他專題”發表相關研究成果。
《樂府學》
《樂府學》集刊創辦於2006年,2017年1月被南京大學中文社科文獻索引研究中心納入CSSCI來源集刊,先後設有“文獻考索”、“音樂考察”、“文學研究”、“名篇解讀”、“唐后樂府”、“年會專稿”等欄目。
《中國不動產法研究》
《中國不動產法研究》系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來源集刊,為中國房地產法律實務研究論壇紙質版定期刊物,每卷設有論壇聚焦、理論探索、實務聚焦、域外採風等欄目。

學術交流

帕多瓦大學孔子學院
帕多瓦大學孔子學院
截至2019年12月,2016年以來,學校與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簽署產學研合作協議154項,新增產學研合作平台28個,加入產學研協同合作聯盟22個,共建研發中心50多個、實習基地300多個,社會服務項目經費總計8.91億元;與廣州無線電集團、廣東省絲綢紡織集團、廣州智能裝備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機械工業集團、騰訊科技、華為、360企業安全集團、廣州越秀集團等71家企業單位新建合作關係。
學校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籌設成立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發起成立了廣州國際友城大學聯盟,進一步在國際學術資源、教育和科技等方面展開合作;先後與33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所大學、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係,逐步成立了中意歷史建築與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廣州大學-林雪平大學城市可持續發展聯合研究中心、廣州大學-基爾大學基因干擾與應用聯合研究中心、廣州大學-淡江大學工程機構災害與控制聯合研究中心等15個國際科研合作平台。每年派出約1200名學生赴劍橋大學、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西澳大學、海德堡大學等大學交流學習;分別與美國衛斯理安學院、義大利帕多瓦大學、伊朗馬贊德蘭大學合作開辦孔子學院。
據2020年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全校在讀港澳台生共493人,其中香港籍學生413人,澳門籍學生44人,台灣學生36人。2000年,學校與“香港普通話天地”機構合作,參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普通話學習推行計劃;與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澳門理工大學等高校進行學術互訪、參加學術會議及開展課題研究、教師培訓等,每年約有300名來自香港的青年學生到廣東大學開展交流活動。1996年,學校與台灣屏東師範學院建立了兩岸首個公立高校間的姐妹校關係;2015年始,與台灣相關高校輪流舉行兩岸農村治理研討會。
學生赴海外交換、交流學習項目(部分)
項目類型項目名稱
中外大學
聯合培養
學位項目
英國伯明翰大學2+2雙學士學位項目
廣州大學-澳大利亞西澳大學傳媒專業“3+1+1”本碩連讀3學位項目
廣州大學-澳大利亞科廷大學2+3園林規劃專業3.5+2/3+2.5城市規劃專業中澳雙學士聯合培養項目
廣州大學-澳大利八大名校西澳大學3+1+1新聞類專業中澳本碩連讀3學位聯合培養項目
廣州大學-澳大利亞科廷大學2+3建築專業3.5+2/3+2.5城市規劃專業中澳雙學士聯合培養項目
法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聯盟ADIUT項目
短期交換、
交流學習
項目
英國劍橋大學交流項目
英國伯明翰大學夏令營課程
“常春藤”哥倫比亞大學訪學項目
“常春藤”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學項目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暑期交流項目
國海德堡大學暑期交流項目(英語、德語項目)
廣州大學-澳大利亞西澳大學1-2學期短期交流項目
廣州大學-澳大利亞科廷大學1-2學期短期交換生項目
美國波士頓大學本科訪學和研究生實習項目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訪學項目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校徽
校徽
校徽
學校徽志是由“GU”與“羊”字以及英文GuangzhouUniversity組合而成的圖案。“GU”為GuangzhouUniversity的縮寫;“羊”代表廣州。“GU”與“羊”字組合,構成火炬與紅棉花開的形狀。
校旗
學校校旗為中間印有“廣州大學”字樣、左上方印有學校徽志的白色長方形旗幟。

精神文化

校訓
博學篤行,與時俱進
廣州大學 校訓
廣州大學 校訓
《禮記·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博學之”意謂為學首先要廣泛地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為學的慾望隨之而消亡,博學遂為不可能之事。“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並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
•校慶日
學校校慶日為每年的7月11日。
•校歌
《廣州大學校歌》
雲山珠水,羊城堂皇,
廣州大學,在此一方。
傳承五校薪火,崛起谷圍島上,
崇德崇實崇真,自信自主自強。
啊,百舸爭流,我們奮楫直上!
莘莘學子,走向五洲大洋。
博學篤行,與時俱進,
追求卓越,共創輝煌!
校歌
校歌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屈哨兵
黨委副書記、校長魏明海
黨委副書記聶貴新
黨委常委、副校長傅繼陽、周雲、孫延明、張其學、郭興蓬、吳開俊
副校長李小琴

歷任領導

•廣州大學歷任校領導
姓名職務任期
庾建設校黨委書記2014.2—2016.9
庾建設校長2004.1—2014.1
鄒采榮校長2014.2—2016.9
易佐永校黨委書記2007.8—2014.1
陳萬鵬校黨委書記2000.7—2007.8
林維明校長2000.7—2003.12
•原合併院校歷任校領導
原廣州教育學院(師專)姓名職務任職時間備註
鄧景孟黨支部書記1956.9—1958.81972.9—1983.9革委會主任、副院長
陳聯新黨支部書記1960.2—1961.81956.4—1968.4副院長
陳超黨支部書記1961.8—1965.81961.8—1966.2副院長
張海鰲黨支部書記1966.2—1978.8書記、院長、副主任
孔慶余黨委書記(教育局副局長兼)1978.10—1981.4
沈吾華(女)黨委書記
1973.5—1978.10
1981.4—1983.8
虞肯堂黨委書記1983.8—1991.1
葉紹方黨委書記1991.1—1995.11
許慈榮黨委書記1995.11—2000.7
馬冰山院長1953.9—1954.4
梁煦院長1954.4—1956.10
張其光院長1958.9—1962.2
張海鰲院長1966.2—1968.4
鄭淳院長1981—1983.6
李龍啟院長1985—1994.2
許慈榮院長1993.5—2000.7
原廣州師範學院趙武成黨委書記1958.10—1959.11
何明(女)黨委書記1959.11—1961.8
龍世雄黨委書記1961.8—1964.5
董景新黨委副書記1980.4—1984.2主持全面工作
孔慶余黨委副書記1984.2—1984.9主持全面工作
鍾杜非(女)黨委書記1984.9—1987.7
蔣超文黨委書記1987.8—1993.7
陳運森黨委書記1993.7—2000.7
趙武成院長1959.2—1959.11
龍世雄院長1961.9—1964.5廣師與廣東師範合併期間,1965.4撤消廣師
陳一百院長1982.7—1984.21978.12廣州師院復辦
蔡貴院長1984.2—1987.7
李燮均院長1987.7—1993.8
張國楊院長1993.8—2000.7
原廣州大學范朴黨支部、黨總支書記1983.10—1986.51984.11成立黨總支部
楊作新黨委代書記、書記1987.3—2000.7
葉選平校長(廣州市市長兼)1983.9—1985.1
吳紫彥校長(兼)1985.1—1986.3
張士勛校長1986.3—2000.7
原華南建設學院(西院)劉盛志黨委書記1992.9—1996.9
許育民黨委書記1996.9—2000.71992.9—2000.7任常務副院長
戴治國院長(廣州市常務副市長兼)1992.9—2000.7

校園環境


校內環境

廣州大學有大學城、桂花崗兩個校區,佔地面積1880.23畝,建築面積88萬平方米,建有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的教學樓、實驗樓、演藝中心、體育館、圖書館、網路中心和學生公寓。
廣州大學
廣州大學
截至2016年5月,廣州大學圖書館擁有藏書296.84萬冊,數字資源容量達30670GB。校園網路系統完善,網路帶寬為5G,擁有50000多個網路信息點,全面覆蓋了教學區、辦公區和生活區,數字校園建設初具規模。學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達5.77億元。
大學城校區
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大學城外環西路230號,建有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的教學樓、實驗樓、演藝中心、體育館、圖書館、網路中心和學生公寓。
桂花崗校區
位於廣州市越秀區解放北路桂花崗東1號,分南區、北區、東區(即後山)三個部分。南區主要有行政辦公樓、圖書館綜合樓、數理樓、生化樓、藝術樓、足球場等教學場所以及學生飯堂、宿舍和南區教師宿舍區。北區主要有文科樓、學術交流中心、醫務樓以及北區教工宿舍區。東區主要有教學樓、排練場以及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校區內的單位有:工商管理學院、經濟與統計學院、法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離退休幹部管理處、繼續教育學院、桂花崗紡織服裝學院、廣州發展研究院、廣州大學建築設計院、廣州市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心、中澳碩士教育中心、廣州大學學術交流中心、服務公司、印刷廠、廣州市統計與評價研究所、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桂花分館(廣州大學圖書館桂花分館)等。
校外二級學院
名稱地址
廣州大學市政技術學院廣州市花都區花山育才路3號
廣州大學紡織服裝學院廣州市白雲區增槎路松北球場直街33號
廣州大學華軟軟體學院廣州市從化市廣從大道13號
廣州大學松田學院廣州市增城朱村街(南崗大道200號;廣汕公路南崗路段)

獲得榮譽


2020年3月25日,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廣州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摘得4項科技進步獎。其中,1項成果獲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成果獲得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20年5月15日上午,“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正式出爐,廣州大學位列全國第100位,位列廣東第11位。
2020年10月22日,位居2021年U.S.News世界大學排名706位。
2020年12月,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公布,廣州大學排名第61位。
2020年12月,入選2019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名錄。
2021年1月,2021中國內地大學ESI排名出爐,廣州大學全國排名第149位。
2021年1月17日,廣州大學團委被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授予“全國紅十字模範單位”稱號。
2021年8月,位居2021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榜第501-600位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