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廟街
關帝廟街
關帝廟街:該巷由井巷向南,又折而東,接東關街。泥土路面,居民區。清末,此處系農田菜園,俗稱“家西”。民初成巷。因明代在此建有關帝廟一座而得名。
在東風社區內,順著東關街向北有一片密密麻麻的小巷。在這些小巷中,關帝廟街顯得非常不起眼,但這裡的幽靜與整齊劃一的高樓大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街寬兩米左右的老巷子,原汁原味的老街古韻,充分展示著老街長巷獨特而又經典的人文魅力。
踏入關帝廟街,彷彿一下子從現代都市穿越進了古時街道,喧囂盡去,寧靜幽深,靜的連自己的腳步聲都能聽的非常清楚。街道兩旁低矮的房屋,兩側的民居要麼大門緊閉,要麼半虛掩著,不時傳來的幾聲狗吠,讓這裡的一切都是如此的淳樸祥和。
整條關帝廟街曲曲折折,長不過600米,寬只有兩米左右。隱藏在都市中的這條老街巷至今還保留著舊時風貌。從關帝廟街南側進去,街旁平房大門上關帝廟街的門牌號已被歲月侵蝕的有些模糊,街道兩旁有些發黑的屋檐和牆體令街道顯得格外凝重。漫步在這條巷子中,感受到的是歲月的滄桑和生活的寧靜。
“這條街總共有九道彎,我們都叫它‘九彎巷’。”王女士每天都會騎著自行車去上班,騎行通過關帝廟街要轉多少個彎,對她來說了如指掌。她告訴記者,隨著臨沂城市建設的發展,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但這裡卻一直都是老樣子。這裡的居民和她一樣住在平房裡,鄰里之間關係非常好,沒事就一起嘮嘮家常、打打撲克,雖然有些單調但非常充實,他們也都早就習慣了現在的生活。
73歲的劉老漢打小就住在關帝廟街。說起老街的來歷,劉老漢打開了塵封的記憶:“以前這邊有個關帝廟,關帝廟街就在關帝廟的東側。1980年地方普查時,這條小巷就以關帝廟命的名。”關帝廟在中國散布很廣,為供奉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關羽而興建。
據劉老漢回憶,他小時候經常去廟裡玩,廟很大,廟前有一大片空地,中間是大殿,後面有兩排房子,大殿里供奉的便是關老爺。周邊的人都會去到廟裡燒香求平安——只有在那時,曲徑幽深的關帝廟街才顯得有些熱鬧。
而每逢秋收時節,關帝廟門前的那片空地就被村民們利用了起來。村民們紛紛把割下的麥子拿到那裡進行脫粒。那時的關帝廟前最能體現充實而用忙碌的農村生活。“我還記得廟門口還有一棵老槐樹,那棵樹到底有多少年了沒人知道,我就記得那樹粗的5個人都抱不過來!”
劉老漢告訴記者,關帝廟門口是他幼時去的最多的地方,和兒時的玩伴一起在那玩耍,一起藏在樹洞里,這些都已經成為他最美好的回憶。臨沂解放后,關帝廟被拆除,後來在舊址上陸續蓋起了平房,但“關帝廟街”這個名字卻一直保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