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未然
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
光未然(1913年11月1日—2002年1月28日),原名張光年,湖北省光化縣人,中共黨員,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
1935年在報刊上發表文藝論文,組織拓荒劇團,創作了一些較有影響的獨幕劇,代表作品有了組詩《黃河大合唱》《五月的鮮花》《屈原》等。
2002年1月28日在北京辭世,享年89歲。
![光未然生活照](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c/m7c1f0743bd17643be654d80dd929d217.jpg)
光未然生活照
1936年到上海從事抗日救亡活動。
1937年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1年入武昌中華大學中文系。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后,曾做過商店學徒、書店店員和小學教員。
1933年參加秋聲劇社任社長。
1935年退學到武昌安徽中學任教。
皖南事變后赴緬甸主編《新知周刊》,組織華僑青年戰時工作隊。
1942年回昆明任被門出版社和《民主曾刊》編輯。
在北方大學藝術學院、華北大學文藝學院主持教學工作。
1935年在報刊上發表文藝論文,組織拓荒劇團,創作了一些較有影響的獨幕劇。其中《阿銀姑娘》序曲歌詞《五月的鮮花》歌頌抗日誌士,表現民族覺醒,流傳甚廣。
30年代起從事進步的戲劇活動和文學活動。
1938年《街頭劇創作集》出版。
1939年1月,率領抗敵演劇第三詩《黃河大合唱》。
1939年創作組詩《黃河大合唱》。
1940年創作長篇敘事詩《屈原》。
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根據流傳的民歌編寫了長篇敘事詩《阿細人的歌》,同時創作了抒情長詩《綠色的伊拉瓦底》
1944年搜集整理彝族民間敘事長詩《阿細的先雞》,是整理我國少數民族文學遺產的一項開拓性工作。
1939年詩人到延安后,創作了篇幅與規模更大的組詩《黃河大合唱》。
1984年12月30日,在中國作家協會第四次會員大會上做了題為《社會主義文學在闊步前進》的會議主旨報告。
論文集
作品名稱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戲劇的現實主義問題》 | ||
《文藝辯論集》 | ||
《風雨文談》 |
詩集
作品名稱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五月花》 |
長篇敘事詩
作品名稱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英雄鑽井隊》 | ||
《阿細人的歌》 |
曾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並被選為第三、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