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鑼鼓
八音鑼鼓
八音鑼鼓是廣東一種頗為特別的民間器樂,有演奏吹打樂、唱西秦、卡戲三種表現形式,明末清初由粵東西秦戲清唱表演班傳入,並融合了粵劇唱腔和廣東音樂衍化而來,故民間又有“唱西秦”、“聽西秦”之稱。它廣泛流傳於珠江三角洲一帶,遍布佛山市全境。根據製作材料的性能及發音原理,分為金、石、絲、竹、匏、土、草、木等八類。鑼鼓櫃又稱八音櫃。
2014年11月,“八音鑼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鑼鼓櫃多用酸枝、花梨等木料做成,四邊配有柱子,上面配有絲綢繡花的華蓋柜子,其頂蓋、柱子、周邊再飾以雕刻的各種花紋圖案,或歷史人物、或樓台。鑼鼓櫃為長方形,猶如古代新年的花轎,高度一般在1.2米至1.8米間。
鑼鼓櫃演奏分行奏和坐奏兩種,又以行奏巡遊最具特色。順德鑼鼓櫃演奏時還會演奏當地“大棚”曲目,每年從年初一到正月十九是鑼鼓櫃巡遊活動的高潮期,鑼鼓櫃巡遊時,帥旗在前,羅傘在後,橫旗分列在左右。鑼鼓櫃由4人抬著行進,持大鈸者在左,大鑼者在右,掌板者在櫃后。
現時所見的鑼鼓櫃以演奏純打擊樂為主,過去的鑼鼓櫃所演奏樂器與古老的粵劇所用樂器大致相同,通常演奏人是左手執樂器,右手拉弦,彈撥,配合吹奏、敲擊等樂器邊演奏邊行進。
據記載,八音鑼鼓起源於明末清初,最初出現在廣東海陸豐一帶,清道光末年在珠三角粵語地區流行。順德八音鑼鼓歷史可追溯至清末,現存“鳴盛銅台”鑼鼓櫃於同治八年(1869年)購置,當時已是舊貨翻新。民國時期,順德八音鑼鼓盛極一時。
這項古老的文化遺產也曾盛極一時,早在清光緒年間,曾應邀赴廣西梧州遊行演奏,獲“兩粵升魁”錦標,以其獨特的演奏方式向觀眾展示了充滿嶺南氣息的順德風情。
八音鑼鼓
八音鑼鼓使用的樂器有打擊、吹奏、拉彈三大類。打擊類有沙鼓(或沙的)、卜魚、戰鼓(或兩面扁鼓)、大鈸、高邊鑼等;吹奏類有大嗩吶、小嗩吶、橫簫等;拉彈類有二弦、竹提琴、月琴等硬弓樂器,後來也引進現代粵劇的常用樂器椰胡、秦琴、邊祖、薩克管等。演奏時樂器使用還講究特技性表演,如嗩吶吹奏七個調,同時兼吹兩支、四支,或用鼻孔吹;兩支橫簫按孔一左一右;撥彈樂器置諸腦後反彈;拉弦樂器無依託左手提起或高舉頭頂演奏等,具有很強的技藝性和觀賞性。
八音鑼鼓是斗門鄉村婚嫁喜慶或民間藝術巡遊必不可少的表演項目。表演時鼓樂齊鳴,鑼鼓喧天,場面氣氛熱鬧。
八音鑼鼓以佛山市順德區的杏壇鎮最為著名,傳統表演形式齊全,保存有多個製作講究、雕工精細、裝飾豐富且已有百多年歷史的鑼鼓櫃,對研究八音鑼鼓的發展衍變和音樂文物,以及晚清廣州、佛山的木雕藝術,均有重要價值。八音鑼鼓因歷史上曾中斷較長時間,技藝高超的民間藝人大都辭世,後繼乏人。目前演奏吹打樂遠未達到傳統水平,兼唱西秦更難得一見,最有特色的大小嗩吶模仿生、旦唱腔和各種樂器的特技性表演,也面臨失傳危險;鑼鼓木櫃的修復和製作,更因以手工為主而少人問津,急需有關部門予以重視並採取有效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文化站獲得“八音鑼鼓”項目保護單位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