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王鎮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轄鎮
呂王鎮位於大悟縣境東部。東與紅安縣華河鎮交界,西與彭店鄉接壤,南部分別與河口鎮,紅安縣上新集鎮相連,北與黃站鎮為鄰,鎮政府駐呂王,人口27779人,面積110.2平方千米。轄19個村委會:呂王、劉垸、錢垸、花橋、龍田、楊山、付山、胡沖、韓田、施畈、黃樓、董灣、八一、錢灣、肖崗、徐灣、大崗、江田、硯盤。
境內東、西部山巒起伏,中間狹窄平坦,為半山半畈。總耕地面積20336.64畝。其中,水田15050.64畝,旱地5286畝。山林面積45916.43畝。
呂王城,曾稱呂旺城、禹王城。清宣統元年(1909年)《黃安鄉土志》載:“呂王城,不詳何代,疑南北朗立十八蠻縣,有女酋據此,俗以女王呼之……”。
呂王鎮
呂王鎮
鎮政府駐呂王城,西距縣城(經河口)74公里。
呂王鎮為革命老區。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境內爆發過農民運動。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境內部分農民參加過“黃麻起義”,紅安工農民主政府成立后,於黃家樓成立仙居區蘇維埃(又稱紅安五區)。
1949年屬禮山縣,1950年設蘇紅鄉,1958年改公社,1987年建呂王鎮。
呂王鎮
山場資源豐富,達5萬畝,有以松、杉、楓為主的用材林和烏桕、板栗、銀杏、油桐、青油茶為主的經濟林,建有大型經濟林基地5個(1500畝),其次還有獼猴桃、美國布朗李、黃花湘蘭梨等名優果樹;此外還盛產香椿、蕨菜、白花菜、馬齒莧、薺菜等山野綠色食品。
農戶主要養殖牛、羊、豬、雞、鴨、鵝、魚、兔、龜、蛇類等,有養殖大戶80餘戶。
呂王鎮
呂王鎮各類學校
大悟縣呂王鎮付山村小學 |
大悟縣呂王鎮八一村小學 |
大悟縣呂王鎮初級中學 |
大悟縣呂王鎮徐灣村小學 |
大悟縣呂王鎮楊山村小學 |
大悟縣呂王鎮硯盤村小學 |
大悟縣呂王鎮肖崗村小學 |
大悟縣呂王鎮胡沖村小學 |
大悟縣呂王鎮花橋村小學 |
大悟縣呂王鎮董灣小學 |
大悟縣呂王鎮錢灣小學 |
大悟縣呂王鎮錢院村小學 |
大悟縣呂王鎮黃樓村小學 |
大悟縣呂王鎮龍田村小學 |
大悟縣呂王鎮如青小學 |
呂王鎮
呂王鎮
在呂王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先後走出了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上將;極富傳奇色彩的原南京軍區司令員聶鳳智中將;原解放軍空軍司令部副政委、中紀委委員黃立清少將;原鐵道兵副司令員何輝燕少將;原公安部後勤學院院務部政委吳傑少將及現廣州軍區聯勤部政委劉長艮少將、現任中共中央委員、黑龍江省省委書記錢運錄等一大批黨政軍高級領導人。
在1955年中央軍委授銜的開國將軍中,有6名將軍是呂王人。呂王老區處處留下革命者的足跡,記載著革命者的壯麗篇章,銘記著呂王人民的革命功勛。
呂王鎮
呂王鎮相傳西漢初,呂后封呂氏子弟為王。呂王死後,呂氏諸王企圖搶奪劉氏江山,被太尉周勃等鎮壓。其中有一呂氏後裔脫逃,率數千人馬潛至鳳凰山(今仙居頂)時,見此山鍾靈毓秀,便上山祈祀天地山嶽,以求卜建一都之地,永享榮華富貴。當他行至山西北坳時,見一寬闊長崗,形如巨龍,西、北均為絕地,走勢由南轉東,崗上有一天然生成的清水池;再上至山頂時,又見頂峰有一巨石,形似鳳凰,石尖高抬向東,如同鳳凰振翅。於是,他便意會到其中的含意為“龍躍於淵、鳳振於東”,是上蒼神靈對建都於鳳凰山東臨水之處的暗示。因此,他們便選定山東部與山相連、三面臨水的船形崗地建立都城,自封為“呂王”,其都城稱“呂王城”。據說,呂王城建成后,一直風調雨順,十分興盛。到明朝初,明太祖朱元璋為保江山永固,見呂王城龍、鳳二脈相連,有王侯之氣,要破呂王城風水,必須斬斷二脈銜接處,遂強令當地百姓,將崗地與山體相連處斷為一池塘,後人稱此池塘為“腰塘”(此塘今猶在)。自此,崗地兩邊河流水患不斷,房倒地毀,百姓流離失所。呂王城逐漸衰敗。
呂王鎮
解放后,在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呂王城人民群眾移河造田,大興水利,把昔日窮山惡水之地,改造成為美麗、富饒的現代城鎮。有當地民謠為證:“千古一謎呂王城,水患災荒未有窮;古船難渡民間苦,龍鳳怎鎮惡人凶?!掃盡妖魔終有日,拯救人民五洲同;撫今追昔莫忘本,萬古流芳毛澤東!”呂王人民群眾至今仍一代一代地流傳著這個美好的傳說。呂王民間文化生活豐富多彩,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文化藝術,如:龍燈、彩蓮船、鼓書、剪紙、皮影戲等,極富地方特色,頗受各地群眾歡迎。
呂王鎮呂王城原名禹王城,是以大禹之名來命名的,之所以把禹王城說成是呂王城,主要是因為大悟的方言,大悟的方言把禹字念成呂字的音,後來因為年代久遠,人們忘記原來的“禹”字,索性以字記音,把禹王城錯寫成呂王城,這就是呂王城的由來。
呂王城遺址位於呂王鎮西北,東臨呂王河,西臨仙居河,是1985年國家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的。它是一處面積大、堆積厚,遺物豐富、延續時間長的古文化遺址。呂王城遺址有兩處:一是城崗,一是袁家崗。根據發掘情況,人們發現該遺址文化堆積含有屈家嶺、龍山、西周、春秋戰國和漢代等6個時期的文化遺物。屈家嶺遺物:有薄如蛋殼的彩陶片和灰砂紅陶鴨咀形鼎足。龍山遺物:有鼎、豆、罐、壺、盆、器蓋、器座、紡輪和石斧、石鑿、石鏟、石錛、石刀、石鐮等。西周遺物:文物最多,文化堆積最為豐富,出土的文物有獸蹄形鼎足、盆、盂、器蓋、陶壁等,西周時期的陶器以夾砂褐陶為主,次為夾砂和泥質陶,還有少量夾砂和泥質紅陶、泥質黑陶。紋飾以繩紋為主,還有少量弦紋,附加堆紋,器形有鬲、盂、盆、缽、碗、簋形器、瓮、豆和罐等。春秋遺物:有罐、瓮、豆等。戰國遺物:僅見豆、板瓦、簡瓦和瓦當。漢代遺物:遺物不多,僅僅只發掘出夾砂灰陶井圈殘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