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王鎮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轄鎮

呂王鎮位於大悟縣境東部。東與紅安縣華河鎮交界,西與彭店鄉接壤,南部分別與河口鎮,紅安縣上新集鎮相連,北與黃站鎮為鄰,鎮政府駐呂王,人口27779人,面積110.2平方千米。轄19個村委會:呂王、劉垸、錢垸、花橋、龍田、楊山、付山、胡沖、韓田、施畈、黃樓、董灣、八一、錢灣、肖崗、徐灣、大崗、江田、硯盤。

地理環境


境內東、西部山巒起伏,中間狹窄平坦,為半山半畈。總耕地面積20336.64畝。其中,水田15050.64畝,旱地5286畝。山林面積45916.43畝。
呂王城,曾稱呂旺城、禹王城。清宣統元年(1909年)《黃安鄉土志》載:“呂王城,不詳何代,疑南北朗立十八蠻縣,有女酋據此,俗以女王呼之……”。

行政區劃


呂王鎮
呂王鎮
呂王鎮呂王城,1933年前屬黃安縣禮山縣建置時,划屬三區;1935年改屬一區;1941年設呂黃鄉。解放初划屬一區,1950年底從一區析出,設七區。1956年春,七區撤銷,復歸一區。1958年又從一區析出,設蘇紅人民公社。此後一直屬呂王區(公社)。1987年9月,設呂王鎮。轄呂王、八一、江田、徐灣、錢灣、大崗、董灣、劉烷、花橋、硯盤、韓田、施畈、黃樓、龍田、錢灣、楊山、傅山、胡沖、肖崗等l9個村,155個村民小組。共5651戶,24855人。其中,農業4907戶,23455人。
呂王鎮
呂王鎮
鎮內有大理石加工廠、修造廠、泥爐廠、鋁製廠、塑料廠等11家小型企業。有中學3所,小學18所,另有電影院、文化站、衛生院、幸福院等。羅(山)漢(武漢)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
鎮政府駐呂王城,西距縣城(經河口)74公里。
呂王鎮為革命老區。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境內爆發過農民運動。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境內部分農民參加過“黃麻起義”,紅安工農民主政府成立后,於黃家樓成立仙居區蘇維埃(又稱紅安五區)。
1949年屬禮山縣,1950年設蘇紅鄉,1958年改公社,1987年建呂王鎮。

經濟


農業

呂王鎮
呂王鎮
呂王屬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較長,宜於發展農業。該鎮總耕地面積12271畝,其中水田9832畝,旱地2439畝,主要種植稻穀、小麥、及紅苕、花生,油菜、大豆、烤煙、芝麻等眾多農副產品;總水面4308畝,其中可養水面3067畝;

林業

山場資源豐富,達5萬畝,有以松、杉、楓為主的用材林和烏桕、板栗、銀杏、油桐、青油茶為主的經濟林,建有大型經濟林基地5個(1500畝),其次還有獼猴桃、美國布朗李、黃花湘蘭梨等名優果樹;此外還盛產香椿、蕨菜、白花菜、馬齒莧、薺菜等山野綠色食品。

養殖業

農戶主要養殖牛、羊、豬、雞、鴨、鵝、魚、兔、龜、蛇類等,有養殖大戶80餘戶。

自然資源


呂王鎮
呂王鎮
呂王鎮呂王礦產資源豐富,具有種類多、儲量大、品位高、分佈集中、採選條件好易於開採的特點。其中:(1)蛇紋岩儲量達4000萬立方米以上,其主要成份鎂、硅、鈣含量分別為39%、40%、0.5%,完全滿足鈣、鎂、磷肥和冶金材料、耐火材料的工業生產要求,開發前景良好;(2)花崗岩、大理岩儲量達3000萬立方米以上,原料質地細膩、色調高雅、紋理優美、抗燒抗壓耐酸耐鹼性強,機械加工性能良好,可適用於各類建設物的裝飾和街道美化,並可加工成浮雕、墓碑等工藝品。金鳳石材公司正在加工生產石材工藝品,產品暢銷國內外,開採並加工榴輝岩,市場前景廣闊。(3)石灰石儲量達5000萬立方米,鈣、鎂、硅含量分別為52%、1.2%、3.8%,鉀、鈉含量在0.03%以下,是生產水泥和石灰產品的優質原料;(4)具有豐富的氧化鎂礦、鎳礦資源,有儲量大、質地好、分佈集中、易於開採的特點。其中:氧化鎂儲量達1.2億噸,含量為37-43%,伴生豐富的鎳礦,含量為0.3-0.37%,據初步統計,僅銀山寨開發利用,可得純利1000多億元。(5)風力資源豐富。中國電力投資總公司經過3年的觀察測試,準備於2007年10月投資5個億在仙居頂開發風力發電項目。

社會


教育

呂王鎮各類學校
大悟縣呂王鎮付山村小學
大悟縣呂王鎮八一村小學
大悟縣呂王鎮初級中學
大悟縣呂王鎮徐灣村小學
大悟縣呂王鎮楊山村小學
大悟縣呂王鎮硯盤村小學
大悟縣呂王鎮肖崗村小學
大悟縣呂王鎮胡沖村小學
大悟縣呂王鎮花橋村小學
大悟縣呂王鎮董灣小學
大悟縣呂王鎮錢灣小學
大悟縣呂王鎮錢院村小學
大悟縣呂王鎮黃樓村小學
大悟縣呂王鎮龍田村小學
大悟縣呂王鎮如青小學

社會保障

呂王鎮
呂王鎮
呂王鎮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呂王鎮依託人文、政治、資源優勢,進一步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狠抓招商引進,強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優化發展環境,該鎮經濟社會呈現快速健康發展的態勢。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現有青茶4000畝,板栗1萬畝,雙低油菜8000畝,地膜花生3000畝。城區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鎮綜合功能不斷增強,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車呂引水工程的竣工,解決了城區及周邊近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完成了近50公里通村公路建設任務,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鄉村公路四通八達;實現了村村通電話,裝機數量達3000餘部;17個村全部開通了有線電視光纖網路,用戶達2200餘戶;建成移動通訊基站六座,移動通訊信號覆蓋呂王全境。鎮境內建有35千伏變電站一座,基本完成了農村農網改造任務,實現了電力調度自動控制,可完全滿足全鎮安全用電;已建成移動通訊基站三座,實現了移動通信信號覆蓋我鎮全境,開通了國際長途電信業務,移動通訊電話以及數據多媒體通信,構成了光纜、微波、無線、程式控制等多種現代化通信網路;郵政實現了匯兌、函件、包裹、集郵等業務微機化,電子郵政已初具規模。鄉村公路四通八達,小城鎮建設規模日益擴大,社會各項事業全面健康發展。

代表人物


呂王鎮
呂王鎮
呂王鎮呂王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呂王是塊舉足輕重的革命根據地,先後有萬餘人參加革命,為民族的解放而犧牲的革命烈士達2000餘名,中原突圍時,周恩來、董必武、李先念、張體學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裡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張體學將軍更是親率鄂東軍區部隊,駐紮呂王,牽制國民黨,其司令部就設在呂王錢家樓錢氏祠(至今保存完好,電視劇《中原突圍》中的有這段光榮歷史),名垂中國革命歷史的還有黃家樓紅色政權、錢氏祠指揮部、《呂王城協議》、張大包戰鬥。
在呂王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先後走出了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上將;極富傳奇色彩的原南京軍區司令員聶鳳智中將;原解放軍空軍司令部副政委、中紀委委員黃立清少將;原鐵道兵副司令員何輝燕少將;原公安部後勤學院院務部政委吳傑少將及現廣州軍區聯勤部政委劉長艮少將、現任中共中央委員、黑龍江省省委書記錢運錄等一大批黨政軍高級領導人。
在1955年中央軍委授銜的開國將軍中,有6名將軍是呂王人。呂王老區處處留下革命者的足跡,記載著革命者的壯麗篇章,銘記著呂王人民的革命功勛。

文化


千年歷史

呂王鎮
呂王鎮
呂王文化發展較早,有數千年的文明史,現已發現大型文化遺址4處、古墓群3處。其中呂王城遺址面積約一平方公里,文化層厚達4米,清宣統元年(1909年)《黃安鄉土志》載:“呂王城,不詳何代,疑南北朝立十八蠻縣,有女酋據此,俗以女王呼之。”多年來,文物工作者對古城遺址進行了挖掘,先後發現了屈家嶺時期文物彩陶片、灰砂紅陶鴨咀形鼎足;龍山時期文物鼎、石斧、石鐮、砂灰陶等;西周時期文物鼎足、器皿等;春秋戰國時期文物罐、瓮、板瓦等和漢代文物砂灰陶。這些文物無不展示著呂王絢麗多彩的古文化氣息,但呂王城源於何朝何代仍是歷史之迷。

西漢

呂王鎮相傳西漢初,呂后封呂氏子弟為王。呂王死後,呂氏諸王企圖搶奪劉氏江山,被太尉周勃等鎮壓。其中有一呂氏後裔脫逃,率數千人馬潛至鳳凰山(今仙居頂)時,見此山鍾靈毓秀,便上山祈祀天地山嶽,以求卜建一都之地,永享榮華富貴。當他行至山西北坳時,見一寬闊長崗,形如巨龍,西、北均為絕地,走勢由南轉東,崗上有一天然生成的清水池;再上至山頂時,又見頂峰有一巨石,形似鳳凰,石尖高抬向東,如同鳳凰振翅。於是,他便意會到其中的含意為“龍躍於淵、鳳振於東”,是上蒼神靈對建都於鳳凰山東臨水之處的暗示。因此,他們便選定山東部與山相連、三面臨水的船形崗地建立都城,自封為“呂王”,其都城稱“呂王城”。據說,呂王城建成后,一直風調雨順,十分興盛。到明朝初,明太祖朱元璋為保江山永固,見呂王城龍、鳳二脈相連,有王侯之氣,要破呂王城風水,必須斬斷二脈銜接處,遂強令當地百姓,將崗地與山體相連處斷為一池塘,後人稱此池塘為“腰塘”(此塘今猶在)。自此,崗地兩邊河流水患不斷,房倒地毀,百姓流離失所。呂王城逐漸衰敗。
呂王鎮
呂王鎮

現代

解放后,在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呂王城人民群眾移河造田,大興水利,把昔日窮山惡水之地,改造成為美麗、富饒的現代城鎮。有當地民謠為證:“千古一謎呂王城,水患災荒未有窮;古船難渡民間苦,龍鳳怎鎮惡人凶?!掃盡妖魔終有日,拯救人民五洲同;撫今追昔莫忘本,萬古流芳毛澤東!”呂王人民群眾至今仍一代一代地流傳著這個美好的傳說。呂王民間文化生活豐富多彩,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文化藝術,如:龍燈、彩蓮船、鼓書、剪紙、皮影戲等,極富地方特色,頗受各地群眾歡迎。

旅遊


呂王鎮呂王城原名禹王城,是以大禹之名來命名的,之所以把禹王城說成是呂王城,主要是因為大悟的方言,大悟的方言把禹字念成呂字的音,後來因為年代久遠,人們忘記原來的“禹”字,索性以字記音,把禹王城錯寫成呂王城,這就是呂王城的由來。
呂王城遺址位於呂王鎮西北,東臨呂王河,西臨仙居河,是1985年國家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的。它是一處面積大、堆積厚,遺物豐富、延續時間長的古文化遺址。呂王城遺址有兩處:一是城崗,一是袁家崗。根據發掘情況,人們發現該遺址文化堆積含有屈家嶺、龍山、西周、春秋戰國和漢代等6個時期的文化遺物。屈家嶺遺物:有薄如蛋殼的彩陶片和灰砂紅陶鴨咀形鼎足。龍山遺物:有鼎、豆、罐、壺、盆、器蓋、器座、紡輪和石斧、石鑿、石鏟、石錛、石刀、石鐮等。西周遺物:文物最多,文化堆積最為豐富,出土的文物有獸蹄形鼎足、盆、盂、器蓋、陶壁等,西周時期的陶器以夾砂褐陶為主,次為夾砂和泥質陶,還有少量夾砂和泥質紅陶、泥質黑陶。紋飾以繩紋為主,還有少量弦紋,附加堆紋,器形有鬲、盂、盆、缽、碗、簋形器、瓮、豆和罐等。春秋遺物:有罐、瓮、豆等。戰國遺物:僅見豆、板瓦、簡瓦和瓦當。漢代遺物:遺物不多,僅僅只發掘出夾砂灰陶井圈殘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