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蜀龍

李氏蜀龍

蜀龍(學名Shunosaurus)是種獨特的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中侏羅紀的中國四川省,約1億7000萬年前。蜀龍的屬名來自於四川省的古名“蜀”。蜀龍的化石發現於自貢市大山鋪的下沙溪廟組。

簡介


李氏蜀龍
李氏蜀龍
李氏蜀龍是一種中等大小的短頸型原始蜥腳類恐龍,成年個體可達12米,是大山鋪恐龍動物群中最主要的成員。其主要特點是頭中等大小,牙齒勺狀,頸子較短,尾巴較長,最末3-5個尾椎癒合膨大形成尾錘,前肢短於後肢,下肢短於上肢,四足行走。

外形特徵


中等大小的原始蜥腳類恐龍。頭骨高長適中,牙齒勺狀,窄長,頸區較短,脊椎構造簡單,後肢明顯長於前肢,四足行走。主要生活在河畔湖濱地帶,以柔嫩多汁的植物為食。這是一具剛步入成的蜥腳類恐龍,保存十分完好。李氏蜀龍為獸腳類,中型而且尚未特化的種屬。牙齒具高而細的形狀,像鏟子似的,總計有四顆前頷齒,17到19顆頷齒以及21顆臼齒(?)。頸椎很短,后凹椎具有低平的神經弓與神經棘。後段的頸椎約為背脊椎的1.2倍長。背部的神經棘很高聳;而 骨有四塊固結合的椎骨,與在印度中部發掘到的巨腳龍很相似。根據趾的數目尚未減少推斷為非常原始的型態,而在前三趾端都具有爪子構造。在1989年,發現蜀龍的尾巴末端擁有尾棒,可以用來擊退敵人。

種屬分類


蜀龍被分類為一種基礎蜥腳下目恐龍。它們與澳洲昆士蘭州的瑞拖斯龍有接近親緣關係。

發現過程


李氏蜀龍
李氏蜀龍
蜀龍是在1983年首次敘述、命名,目前已發現超過20個蜀龍骨骸,其中數個是完整或接近完整的骨骸,以及少數保存下來的頭顱骨,使蜀龍成為蜥腳下目中生理結構最清楚的恐龍之一。模式種是李氏蜀龍(S. lii),是由董枝明、張奕宏、周世武等人在1983年所敘述。而第二種是自流井蜀龍(S. ziliujingensis),但並沒有正式地敘述,狀態仍是無資格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