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屯鎮
山東省德州市德城區轄鎮
二屯鎮,隸屬於山東省德州市德城區,地處德城區北郊,東與市經濟開發區宋官屯鎮接壤,南接天衢街道,西與河北省廟鎮隔運河相望,北與河北省吳橋縣東宋門鄉相鄰,區域面積41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二屯鎮戶籍人口18156人。
截至2018年末,二屯鎮有工業企業80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家;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8家。
明初德州設衛,二屯鎮境域為德州衛左所第二屯,始有村莊。
清末時,撤衛,二屯作為地名沿用下來。
1958年,為曹村公社二屯管理區。
1961年9月,建二屯公社。
1984年,改為二屯鄉。
1994年9月,撤鄉設二屯鎮。
● 位置境域
二屯鎮地處德城區北郊。
二屯鎮日常生活
截至2020年6月,二屯鎮下轄8個社區,鎮人民政府駐為民大街280號。
舜昕苑社區 | 貴和社區 | 老渡口社區 | 馨苑社區 |
永和社區 | 程何庄社區 | 豐樂屯社區 | 索庄社區 |
2011年末,二屯鎮轄區總人口1599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636人。總人口中,男性8012人,佔50.1%;女性7978人,佔49.8%;14歲以下2571人,佔16%;15~64歲11460人,佔71.6%;65歲以上1959人,佔2%。
2017年末,二屯鎮常住人口23486人。
截至2018年末,二屯鎮戶籍人口18156人。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39.2萬元,1978年為268萬元,2000年為10億元,第一、二、三產業收入比為10∶50∶40。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148萬元,年末社會各項存款餘額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00元。工業發達,位居全區、全市前列。企業促進了全鎮農業、工業、運輸、服務、商貿等行業的發展,安排了大批勞動力就業。
二屯鎮地處黃河淤積平原,有一定數量鹽鹼地、澇窪地,易旱易澇,糧食產量低而不穩,1949年糧食畝產僅59公斤左右。經過土改和農業合作化運動,糧食產量有所提高。1978年畝產上升到222公斤,總產達到632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通過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普及良種、地膜、間作套種,防病治蟲等措施,大大提高了糧食單產。特別是堅持不懈地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實現了“泡成網、地成方、條條道路樹成行,排灌路林四結合”的農田配套格局,開挖環鎮總乾渠30餘公里,達到遇旱有水,遇澇排水。結合旱情嚴重的局面,區、鎮、村、戶四級聯合投資打機井1000餘眼,實現了50畝地一眼井的布局,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旱澇保豐收的穩產高產田標準。到2001年6月,全鎮2666.67公頃耕地全部成為水澆地,糧食畝產連續5年實現“噸糧”。
1994年以來,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實行種植結構調整,糧食和經濟作物比例逐年發展成為4∶6,全境共有果樹面積200公頃,蔬菜面積600公頃,棉花面積600公頃。重視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溝渠路旁及村莊植樹50萬株,完成了省綠化達標。全鎮大力發展飼養業,建起養雞小區40餘處,飼養量達到400萬隻,還建起了奶牛飼養場、種鴿場、種兔場、種豬場。到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3億元,其中種植業1.5億元,畜牧業1億元,林業及其它0.5億元。
1949年以前,僅有少數白鐵、零散木工、手工針織、食品加工等手工業,形不成規模。新中國成立后,僅在原基礎上有所發展壯大。農業合作化時期,各高級社建起部分磚瓦窯,如光明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光明窯廠等,但由於條件所限,后大部停辦。1967年開始發展社隊企業,先後建起二屯公社鐵木加工廠、糖廠、林場,以繁育樹苗為主,后發展為三站(獸醫站、農科站、林業站)。1968年成立二屯運輸隊,1970年底籌建二屯公社第一磚瓦廠,此後,先後發展起被服廠、麵粉廠、木器廠、第二磚瓦廠、紙箱廠、紙袋廠、水泥預製廠、鑄造廠、亞銨廠等。各村也先後建起了碳素廠、磚瓦廠、印刷廠、染織廠、恆溫庫等。1992年以來,大搞招商引資,先後引進了玻璃鋼、塑料、飲品、化工、染織、針織、石油、木器、綠色建材、奶製品、印刷等數十家企業。至2000年底,全鎮企業總產值達到6億元,從業人員6000人,創利稅5000多萬元。德州碳素廠的產品遠銷俄羅斯、伊朗等國;第三磚瓦廠試製的粉煤灰燒磚得到省、市建委的認可。
1949年前,全鎮僅有瓦工1100餘人,主要從事民間修建。新中國建立后,隨著國家建設的需要,各村從事建築業的人越來越多。1957年,北京建築公司來招收建築工人,主要是架子工、瓦工、抹灰工,為農民從事建築業提供了機會。當時去北京300多人,后陸續返回家鄉從事建築業,也有長期定居外地的,如頭百戶村杜華堂、前小屯村王振芳,當時享譽京津和東北三省。翟時在村翟文彬跟北京建築公司青年突擊隊張百發完成許多建築任務,向新中國成立10周年獻禮的北京十大建築包含了二屯建築工人的汗水。1973年,為適應經濟發展和建築業需要,成立建築隊,后逐漸發展成為具有四級資質的工程公司,把各村從事建築業務的人員全部納入公司管理,完成了鎮內全部建築任務和市區一些工程。2014年全鎮從事建築業人員達500多人,每年建築安裝量在1000萬元以上。
二屯鎮歷史上地處交通要道。自明以後,始終有一條連接南北二京的京省大道縱貫全境。沿路村莊居民為方便過往客商,辦起了飯店、旅店、馬車店等,紀家店、第三店等村均以開店得名,形成了早期的第三產業--飲食服務業。后因流通需要,集市貿易應運而生,新中國建立前,境內的集市,農曆一、六為小屯集,四、九為豐樂屯集,逢五排十為趙莊集。新中國建立后,政府發動群眾辦起供銷合作社,當時有趙莊、豐樂屯、二屯、紀店等供銷社。1953年,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私營商業納入合作化軌道,正式成立二屯供銷合作社,下設10個網點,后各村分別成立代購代銷店。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商貿、飲食、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迅猛發展,日趨繁榮。各村商業網點迅速發展到125處,各類商販300多個。特別是鎮政府駐地發展更快,原供銷社實行個人承包,兩條商業街上吸納30家各村農民進鎮經商。經過多年運作,鎮駐地四、九大集每集客流量達2萬多人,日成交額達20多萬元,還恢復了一、六集市。投資300多萬元建起長虹大市場,豐樂屯建起二、七大集團。另外,各村約有500多人到城區經商,建起了頗有名氣的“居心的賓館”,投資達1000多萬元。全鎮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2000多人,實現營業額3億多元,創利稅3000多萬元。
2011年,二屯鎮財政總收入2450萬元,比上年增長7.2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343萬元,比上年增長22.76%。
(骨幹企業)二屯鎮骨幹企業為華北紙業集團總公司,年產紙5萬噸,產值2億元,利稅2000萬元,安排1300多人就業,同時帶動了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亞銨廠、硫酸鋁廠、煤炭服務公司、運輸公司以及金融、餐飲、衛生等行業都圍繞該公司搞服務,形成了以造紙為核心的特色經濟。
2011年,二屯鎮有耕地面積2.96萬畝,人均1.86畝。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棉花種植面積0.45萬畝,可向社會提供414噸商品棉。畜牧業以飼養雞為主,家禽飼養量496萬羽,上市家禽496萬羽,累計造林1.4萬畝,其中防護林3000畝,經濟林1.1萬畝。
2011年,二屯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職工23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7.2億元,比上年增長20.3%。
2011年末,二屯鎮有商業網點830個,職工1500人。
大事記
1937年8月,抗戰名將宋哲元部在後趙莊、於庄一帶駐兵,在村后修築工事,抵禦日軍達月余。
1937年9月25日,日本侵略者侵入後趙庄,殺死無辜農民19人,燒毀房屋數間,死難者血流成河,“趙莊橋慘案”震驚德州。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在許官屯火車站修築炮樓一個,並駐有日軍守護,本地慘遭日軍蹂躪。
1944年,青年農民張華昌、趙志會、王德福等潛入運河以西,參加中共領導下的抗日武裝--景南六區隊。許莊農民楊福元擔任河西抗日武裝的地下交通員,因身份暴露被炮樓日軍毒打,后經營救脫險。
1944年11月,德州武工隊政委張龍率隊攻打許官屯火車站日軍炮樓。
1945年8月,日軍投降,二屯鎮一帶屬曹村區管轄,各村紛紛成立農會,並成立西北聯防區。
1946年3月,逃至德州的地主地痞成立暗殺團,潛回二屯境內報復農民協會和農會幹部,被暗殺團殺害的農會幹部有:第三店李萬祥、蘇蘭?,許庄朱萬順夫婦,九劉庄高文德、高文祥兄弟二人。
1946年6月,德州解放,二屯獲得新生。
1947年,翻身農民積極參軍參戰,一次入伍200多人。
1950年10月,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號召,上百名青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廣大人民捐款捐物支
援前線。
1953年,許庄村成立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二屯鄉併入曹村人民公社為二屯管理區。
1961年7月1日,二屯人民公社成立,黨委書記姜長瑞,社長蔡連忠,機關駐二屯村。
1960~1962年,二屯公社遭受雨災,每年遭雨水浸泡時間皆達半年之久,三年的秋季幾乎顆粒不收。
1963年,種植水稻成功,扭轉了缺糧局面。
1964年秋,為種植水稻,大搞農田水利建設,修建水渠50公里,閘、橋、涵1000多座,揚水站6處。
1967年,建立二屯公社鐵木加工廠,此為第一家鎮辦企業。
1970年,籌建二屯公社第一磚瓦廠,1971年5月建成投產。
1984年,二屯人民公社改設為二屯鄉人民政府。
1988年6月,籌建造紙廠,年底投產。
1994年8月,引進江蘇銀杉塑料有限公司,1995年8月投產。
1994年9月,撤二屯鄉,設二屯鎮。
1995年5月開始,三年時間完成村村通柏油路、自來水。
1999年,實現村村通有線電視。
2011年末,二屯鎮已形成由京滬鐵路、德濱高速公路、德衡高速公路、104國道構成的交通運輸網路。京滬鐵路境內長7千米。德濱、德衡高速公路過境,境內長2.5千米。104國道境內長7千米。
建國前,二屯鎮境內設有私塾30多處,學生300餘人;后建成趙莊小學。至1949年,全鎮有趙莊高小和翟時在、頭百戶、豐樂屯、二屯等初小。新中國建立后,建4處高級小學,18處初級小學,各村還成立農民夜校,開展掃除青壯年文盲活動。1964年,豐樂屯興辦民辦中學,在校學生100餘人。1971年,二屯公社辦起五·七中學(高級中學),其它四個教學片豐樂屯、二屯、羅家院、紀庄建起初中。到1986年,鄉中學撤銷高中建制全部改為初中,各片初中相繼撤銷,統歸鄉中學,共設18個初中班。
2011年末,二屯鎮有幼兒園7所,在園幼兒403人,專任教師7人;小學3所,在校生1040,專任教師7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478人,專任教師6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教育經費達103萬元。
1965年,德州地委為了在全區推廣水稻種植,在二屯成立德州地區水稻學校,這是第一個科學技術推廣學校,為全區培養水稻種植科技人員40多名。1968年開始,相繼成立農業技術推廣站、林業站、獸醫站,培養發展農業科技人員。1980年,中央農業廣播學校招生,二屯農民踴躍參加,有108人獲得一、二、三級農業技術員稱號。1991年,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駐二屯進行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田開發試驗人員的幫助下,投資300多萬元成立科技服務中心,下設科技學校、植物醫院、農業技術推廣站、農技服務站等。至此,在全鎮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聯的科技服務網路。截止2014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200多人,獲省級“新技術開發獎”一項。
2011年末,二屯鎮有文化藝術團體2個,會員50人,體育場地4處,每年定期舉辦的體育活動有體操、籃球比賽、乒乓球比賽等,10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電視台開通40頻道,有線電視用戶620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0%。
新中國建立前,二屯鎮境內醫療條件較差,只有10餘名中醫醫生,趙莊一家藥鋪。新中國建立后直到1961年,仍然只有趙莊一處藥鋪。1961年二屯公社成立,同時成立二屯衛生所。1964年至1970年,德州地、市兩級為各村培訓一大批“赤腳醫生”,各村相繼建立衛生室,實行合作醫療制度。1975年二屯衛生所由二屯村內移往公社駐地。1991年二屯衛生所改為二屯衛生院,佔地2.76多公頃,建門診大樓一座。
2011年末,二屯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個,衛生院1所,病床12張。專業衛生人員21人,其中執業醫師9人,執業助理醫師8人,註冊護士4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4006人次。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數14萬人,參合率98%。
境內學校體育活動和業餘體育運動空前活躍,體育競賽形成制度。鎮、村、企業、部門有體育場、燈光球場,鎮政府每年舉行兩次籃球比賽,參賽隊伍達10餘支。境內還有前趙葉文全、趙書發,後趙韓志奇等三個業餘武術學校,每天晚上有上百名學生習武練功。老師除教授武術外,還把民間傳統文化節目獅子舞也傳授給了後人,經常帶這個節目到各村演出。
新中國建立前,農民群眾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趕上災荒年,有的農民討飯為生,還有賣兒賣女的。新中國建立后,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佔有糧食167公斤,經濟收入44元;70年代農民吃粗吃飽,以玉米、地瓜為主糧;80年代吃飯實現細糧化,人均佔有小麥超過400公斤;90年代農民生活進入新階段,雞、魚、肉、蛋成了人們飯桌上不可缺少的食品;2000年有1/5的農戶喝上牛奶。穿著方面,70年代穿青、藍、灰、白單色衣服,如今穿著色彩艷麗,樣式新穎,夏天T恤、冬季羊絨衫漸成時尚。農民住房由土坯房向磚混結構房發展,已有80%的農戶搬進了新居。前小屯村自1999年開始發展二層樓房,2001年已發展到18戶。截止2014年全鎮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電話裝機總量達到3000多部,行動電話1000多部,有線電視普及率80%,摩托車4000餘部,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進入農家。1995年全鎮實現“四通”(通電、通自來水、通電話、通柏油路),1999年通有線電視。由於機械化、電器化的實現,農民勞動強度大大降低,全鎮擁有12馬力拖拉機5000餘部,新疆-Z型等聯合收割機20餘部,還有播種機、還田機等,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村婦女成了種田的主力,男勞力絕大部分進入二、三產業。農民人均純收入持續增長,2000年達到3068元。1998年被評為山東省小康鎮。
1994年9月,二屯鎮撤鄉建鎮,1995年8月,委託山東省建築工程學院設計“二屯鎮小城鎮規劃”,共18圖52書,鎮區規劃面積為4平方公里,道路規劃三縱八橫,基本建設劃分五區,總稱“五區八線”。五區即建材工業區、輕工業區、化學工業區、集市貿易區、生活服務區;八線即橫向8條路。幾年來,投入城鎮建設資金1億多元,新建樓房20餘幢,拓寬道路8條,安裝路燈200餘盞,建成綠化地3500平方米,被列為山東省中心鎮。1998年12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評為“村鎮建設新型鄉鎮”。程何庄村被授予“村鎮建設明星村”稱號。
各村把村莊建設納入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普遍制定修改了村莊規劃,全部按照規劃進行舊村改貌,並嚴格按照“因地制宜、遠近結合、方便生產、有利生活”的原則統籌安排,至2000年,25個自然村基本完成村莊改造。
1999年,經德城區人民政府同意,二屯鎮在京福高速公路與104國道的連接線北側新建佔地400公頃的工業園,委託山東省設計院繪製詳細規劃。截止2001年6月底,安排17個工業項目入園,規劃建設了道路、路燈、草坪、給排水等基礎設施,用於城建投資達1000多萬元。
2011年,二屯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戶,人數4人,支出5580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42戶,人數598人,支出50.4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41人,支出22萬元;農村五保無分散供養;農村醫療救助32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50人次;農村臨時救濟90人次,支出9.7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50人。
2021年3月,入選山東首批教育強鎮築基試點鄉鎮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