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治史三書的結果 展開

治史三書

2016年增訂本

《治史三書》是201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嚴耕望

內容簡介


1.錢穆得意門生、“中國史學界的樸實楷模”、台灣“中研院”院士、歷史學名家嚴耕望畢生經驗傾囊相授
2.兩岸三地歷史院系公認治史入門必讀,內容涉及歷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具體規律、論題選擇、論著標準、論文體式、引用材料與註釋方式、論文撰寫及改訂,以及努力途徑與生活修養等諸多問題
3.紀念嚴耕望誕辰100周年增訂版;新增2萬字《錢穆傳》大陸首發
4.行銷35年經典升級·特約導讀·專名索引
紀念嚴耕望誕辰100周年增訂版;新增2萬字《錢穆傳》大陸首發。 《治史三書》所論幾乎涉及史學研究的所有方面。大匠不遺細節,對史學論著的撰述體制、寫作改訂、引文格式、註釋安排,對作為治史必備知識技能的目錄學與校勘學應掌握到何等程度,對外語閱讀與史著翻譯如何有助於治史,嚴耕望都不厭其詳地娓娓道來。

作者介紹


嚴耕望(1916—1996),字歸田,安徽桐城人,著名歷史學家。194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學系。曾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人、耶魯大學客座教授等職,1970年當選為“中研院”院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中古政治制度及歷史地理,著有《兩漢太守刺史表》、《唐仆尚丞郎表》、《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唐史研究叢稿》、《唐代交通圖考》等。

目錄


★治史經驗談
序言
一 原則性的基本方法
(一)要“專精”,也要相當“博通”
(二)斷代研究,不要把時間限制得太短促
(三)集中心力與時間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點”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風搶進
(四)要看書,不要只抱個題目去翻材料
(五)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書,說人人所未說過的話
(六)其他幾點意見
二 幾條具體規律
(一)盡量少說否定話
(二)不要忽略反面證據
(三)引用史料要將上下文看清楚,不要斷章取義
(四)儘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後期改編過的史料
(五)後期史料有反比早期史料為正確者,但須得另一更早期史料作證
(六)轉引史料必須檢查原書
(七)不要輕易改字
三 論題選擇
(一)具體問題與抽象問題
(二)問題的實用性
(三)大問題與小問題
(四)自己能力與材料情況
(五)檢查論著目錄
四論著標準
五 論文體式
(一)常行體
(二)綱目體
(三)綱目變體
(四)複合體
六 引用材料與註釋方式
(一)引用材料方式
(二)註釋方式
七 論文撰寫與改訂
八 努力途徑與工作要訣
(一)立志與計劃
(二)工作要訣
九 生活、修養與治學之關係
(一)健強身體、健康心理
(二)一心力、惜時光
(三)淡名利、避權位
(四)堅定力、戒浮躁
(五)開闊胸襟
(六)慎戒執著
★治史答問
序言一
序言二
一 我研究歷史的興趣是怎樣引發的
二 我在中學大學讀書時代的課外閱讀
三 我對於政治制度史的興趣是怎樣引發的
四 我對於歷史地理的興趣是怎樣引發的
五 我的研究重心何以放在唐代
六 我對於上古史與考古學的興趣
七 宋史是青年可大展拳腳的園地
八 我對於唐詩史料的利用
九 我今後的撰述計劃
十 研究歷史不要從哲學入手
十一 研究中國史不必要從中文入手
十二 社會科學理論只是歷史研究的輔助工具,不能以運用理論為主導方法
十三“無孔不入”、“有縫必彌”
十四 目錄學與校勘學
十五 年齡與撰述
十六 前進與落伍
十七 史學二陳
十八 通貫的斷代史家——呂思勉
十九 翻譯工作的重要性
二十 我購藏書刊的原則
二十一 我對於中國通史講授的幾點意見
附錄一 嚴耕望先生訪問記(黃寬重)
附錄二 《唐代交通圖考》序言
★錢穆賓四先生與我
序言
上篇 錢穆傳
下篇 從師問學六十年
附錄一 我與兩位王校長
附錄二 我對傅斯年孟真先生的感念
附錄 中國史學界的樸實楷模————敬悼嚴耕望學長(余英時)
人名索引
文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