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

1941年陳鶴琴創辦的教育刊物

《活教育》於1941年創刊,由陳鶴琴主編,葉運隆、徐巽華、孫懷琮先後為該刊發行人。該刊物旨在宣傳和推行陳鶴琴倡導的“活教育”思想,積極推行“教活書、活教書、教書活;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的“活教育”思想,提倡幼稚教育,推進基礎教育。

歷史沿革


1941年創刊,停刊時間及原因不詳,館藏最後一期為1949年9月出版的第5卷第7期,即蘇聯教育研究專輯。

辦刊條件


由陳鶴琴主編,葉運隆、徐巽華、孫懷琮先後為該刊發行人。
初由中華兒童教育社出版,地址在泰和文汀村,後由中華兒童教育社與活教育月刊社共同出版,第3卷第1期起又由中華兒童教育社、國立幼稚師範學校、江西國民教育實驗區共同出版,印刷者為中華正氣出版社印刷廠。
旨在宣傳和推行他倡導的“活教育”思想。主要發表教育學論著,探討兒童教育的方法,根據兒童的需要進行教學、訓育研究,教法、教材研究。倡導推行“活教育”的理念,設有教育講座,研究國外兒童教育方面的問題,同時報道教育界消息。
設有教育論壇、兒童訓練、兒童健康、訓育、兒童文藝、教學等眾多欄目,內容豐富多樣。“教育論壇”載有與教育有關的研究文章,如《現代教育行政者的意義與職權等。“教法”欄目刊登的是對現行教學方法的反思和新式教學方法的教導等。“教育文藝”欄載有黃貴祥翻譯的《柯麗夫人》。“訓練”欄目載有《怎樣訓練頑劣兒童》《怎樣取得小朋友的信仰》等教學經驗的分享。

主要成果


《活教育》作為抗戰時期創辦的兒童教育刊物,延續時間較長,注重兒童教育、基層教育,是今人研究當時教育思想特徵及其發展沿革的資料來源之一。該刊主要宣傳和推行陳鶴琴的“活教育”思想,登載了許多相關文章,對於研究陳鶴琴本人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活教育定義


活教育思想
活教育思想
陳鶴琴認為要了解兒童心理,認識兒童,才能談到教育兒童,這是“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簡單的說,活的教育就是“不是死的教育”。書本主義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我們要活的教育,教材是活的,方法是活的,課本也是活的。我們一起為兒童謀福利。盡量利用兒童的手、腦、口、耳、眼睛,打破只用耳朵聽,眼睛看,而不用口說話,用腦子想事的教育。
要教育好兒童,要使我們的教育是活的,不是死的,必定要懂得兒童心理。引證中國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描寫中國現在教育的情形時的兩句警語: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我們把它改為:教活書,活教書,教書活;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

活教育的特徵


1. 一切設施、一切活動以兒童為中心的主體,學校里一切活動差不多都是兒童的活動。
2. 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做人的態度,養成優良的習慣,發現內在的興趣,獲得求知的方法,訓練人生的基本技能。
3. 一切教學,集中在做,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
4. 分組學習,共同研討
5. 以愛以德來感化兒童。
6. 兒童自訂法則來管理自己。
7. 課程是根據兒童的心理和社會的需要來編訂的,教材也是根據兒童的心理和社會的需要來選定的,所以課程是有伸縮性,教材是有活動性而可隨時更改的。
8. 兒童天真爛漫,活潑可愛,工作時很靜很忙,遊戲時很起勁很高興。
9. 師生共同生活,教學相長。
10. 學校是社會的中心,師生集中力量,改造環境,服務社會。

死教育的特徵


1. 一切設施、一切活動,教師是中心是主體。學校里的一切活動差不多都是教師的活動。
2. 教育的目的,在灌輸許多無意義的零星知識,養成許多無關緊要的零星技能。
3. 一切教學,集中在聽,教師口裡講,兒童用耳聽。
4. 個人學習,班級教授。
5. 以威以畏來約束兒童。
6. 教師以個人主見來約束兒童。
7. 固定的課程,呆板的教材,不問兒童能否了解,不管時令是否合適,只是一節一節的上,一課一課的教。
8. 兒童獃獃板板,暮氣沉沉,不好動,不好問,儼然像個小老頭。
9. 師生界限分明,隔膜橫生。
10. 校牆高築,學校與社會毫無聯繫。

陳鶴琴論


《活教育的目的》
“活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我想一定會有人提出這一問題,我可以很簡單的回答說:“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
諸位一定想,哦!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嗎?那還不是老生常談嗎?
中國的教育應當和外國的教育有所畛哇,它自有它的特性。這“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就是中國教育唯一的特點,不苟同於其他各國的教育目的。
陳鶴琴先生
陳鶴琴先生
親愛的讀者,我希望你千萬不要把“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這一句話輕易放過。要曉得這一句話就是我們終身致學的目的。我們雖生而為人,生而在中國,生而在現代中國,可是有哪幾個真正知道做“人”呢?有哪幾個真正知道做“中國人”呢?更有哪幾個真正知道做一個“現代的中國人”呢?做“人”不易做,做“中國人”不易做,做“現代的中國人”更不易做。你要做一個“現代中國人”,起碼要具備幾個條件。哪幾個條件呢?
第一個條件是要有健全的身體,身體的好壞,對一個人的道德學問有絕大的影響。在外國素來把身體的康健看得很重,像美國更把健康列為學校七大訓練目標的第一項,這是何等看重身體的健全,我們中國人向來被人譏為“病夫”,一到50歲就倚老賣老,自居朽木,準備息影家園,以娛“晚年”了,可是外國人在這樣的年齡,正是開始做事呢!這為什麼原因?無非是我國人體質太差而已,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中國人對於這一點當然要特別注重。我們有了健全的身體,才能應付現代中國艱巨的事業,這是毫無疑義的。
第二個條件是要有建設的能力。有人說:“有破壞然後有建設”這句話或許有一部分的正確性,可是我們中國卻向來破壞多於建設,結果呢?弄得凡百俱廢,如偶有人努力於建設事業,反會被人嫉妒,指為好出風頭,這真不是好的現象,我們現在急切需要的是各種建設。諸如文化,建築物,山林古迹等等,不僅要消極的保存,還要積極地建設。就學校來說,學生在校里應當訓練他們從事於種種建設工作,大一點的為開闢校園農場,設立工廠圖書館,小一點的,修築道路,整理桌椅,粉刷牆壁,布置環境,學校裡面的一切東西有破壞,就要學生自己去修好,一有缺點,就要學生自己去補救,過去學生的建設能力往往太薄弱,現在我們要把它培養起來,以適應國家的需要。
第三個條件就是要有創造的能力,中國人的創造能力本來是很強的,不論是文化抑或制度在古代就已經很好,只因近數百年來因循苟且不知創造,及至科學一興,思想就格外受到束縛,一般文人學士,搖筆吶喊的能力本領雖有餘,而創造能力則不足。時至今日,我們亟需培養兒童這種創造的能力。兒童本來就有一種創造欲,我們只要善為誘導善為啟發,可以事半而功倍。例如蘇聯的兒童能組織北極探險隊,蘇聯的科學館中陳列著許多的兒童作品,什麼飛機模型呀,汽車呀,精巧絕倫,就是成人做起來也不見得勝過他們呢!我有一個做工程師的朋友曾告訴我一件事實,我覺得十分有意思。他說英國有一個湯納公司是專門做玩具的。起初他們做的玩具都是裝置完好的,讓小孩子買去玩好了,後來有一次那公司負責人湯納先生看見一個朋友把玩具的飛機坦克等東西零零碎碎的的拆下來,又左湊右拚的配上去,仍舊裝配成一件完好的玩具。他看了覺得很有意思,他就索性把各種玩具的零件賣給小朋友,讓他們自己去裝配,到後來更進一步,他特意製造了許多小機器,讓小朋友四個一組五個一組,去自己動手製造各種玩具,小朋友竟比玩玩具更高興得多,連飯都忘了吃了。這就是證明兒童喜歡創造的,我們只要加以適當的訓練,不難養成他們這種可貴的能力。
第四種條件就是要能夠合作。我們中國人個性很強,喜歡各自為政,在團體活動中,常常缺乏合作能力的表現。外國人則不然,對於團體工作(Team Work)極其注重,常能犧牲小我,以成全大我,這種合作精神,著實值得我們欽佩。回顧我們自己,不免有些慚愧,當初南洋各地都是我們中國一手開發,經濟力全操縱在華人手裡,可是因為我們缺乏合作,被外國的資本家把我們各別擊破,將經濟權控制到他們手裡。新加坡的陳嘉庚就是被外國的橡皮公司打倒的,這好比打仗一樣,你赤手空拳,孤立無援,怎麼不會被人打敗呢?外國人罵中國人為一盤散沙,可說一點也沒有挖苦我們,自己一想就不禁要為之寒心。所以我們對於小朋友要從小就訓練他們能合作團結,才能使他們配做一個新中國的主人翁。
第五個條件就是要服務。總理曾經指示我們:“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如果我們訓練的兒童,熟讀各種知識和技能,可是不知服務,不知如何去幫助人,那這種教育就可以說完全無意義,人原是利己的動物,如何制止這種劣性而養成一種崇高的德性,這就是教育的目的,也就是使人動物所區別的方法。動物都只知自私自利,而不知幫助別人動物,只有在生了小畜的時候,發生一種母愛,可是這也只限於極短的時期,過了這個時期,小畜長大了,就又要互相爭奪,互相噬嚙了。狗是如此,貓是如此,動物莫不如此。人如果也不知道助人,不知道為大家服務,那麼就一定變成一個自私自利,只知道有我不知有他的市儈,與禽獸也就相去不遠了。如果人人如此,那麼民族的生存就極堪憂慮,國家的前途也就萬分危險呢?
上面所說種種,可見要做一個“現代中國人”是非常不易的。“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訓練兒童做這樣的人。做這樣的“中國人”,做這樣的“現代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