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蘭

紅樹科紅樹屬植物

紅海蘭(拉丁學名:Rhizophora stylosa Griff.)是紅樹科紅樹屬植物,喬木或灌木,基部有很發達的支柱根。葉橢圓形或矩圓狀橢圓形,長6.5-11厘米,寬3-4(-5.5)厘米,頂端凸尖或鈍尖。總花梗從當年生的葉腋長出,與葉柄等長或稍長。成熟的果實倒梨形,平滑,頂端收窄,長2.5-3厘米,直徑1.8-2.5厘米;胚軸圓柱形,長30-40厘米。花果期秋冬季。

分佈於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爪哇)、紐西蘭、澳大利亞(北部)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廣東(徐聞、陽江和廉江)、海南(東北部)、廣西(防城和合浦)和台灣省;生長於沿海鹽灘紅樹林的內緣。對環境條件要求不苛,除沙灘和珊瑚島地形外,沿海鹽灘都可以生長。

紅海欖對抵禦海浪衝擊比其他同屬種要強。樹皮含單寧17-22%,可作染料。

形態特徵


紅海蘭
紅海蘭
喬木或灌木,基部有很發達的支柱根。葉橢圓形或矩圓狀橢圓形,長6.5-11厘米,寬3-4(-5.5)厘米,頂端凸尖或鈍短尖,基部闊楔形,中脈和葉柄均綠色;葉柄粗壯,長2-3厘米;托葉長4-6厘米。
總花梗從當年生的葉腋長出,與葉柄等長或稍長,有花2至多朵;花具短梗,基部有合生的小苞片;花萼裂片淡黃色,長9-12毫米,寬3-5毫米;花瓣比萼短,邊緣被白色長毛;雄蕊8,4枚瓣上著生,4枚萼上著生;子房上部半球形,下部為花盤包圍,長1.5毫米,花柱絲狀,長4-6毫米,柱頭不明顯的2裂。成熟的果實倒梨形,平滑,頂端收窄,長2.5-3厘米,直徑1.8-2.5厘米;胚軸圓柱形,長30-40厘米。花果期秋冬季。

近種區別


紅海蘭
紅海蘭
該種與紅茄苳很相近,惟花柱長4-6毫米,而後者極不明顯,長0.5-1.5毫米,過去不少人將它誤定為紅茄苳。

產地生境


分佈於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爪哇)、紐西蘭、澳大利亞(北部)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廣東(徐聞、陽江和廉江)、海南(東北部)、廣西(防城和合浦)和台灣省;生長於沿海鹽灘紅樹林的內緣。對環境條件要求不苛,除沙灘和珊瑚島地形外,沿海鹽灘都可以生長。

繁殖方法


種子採集

紅海蘭為典型的胚生植物,每年的6-8月為成熟期,當胚軸由綠色逐漸變成紅褐色,胚根先端有小點分佈時,表明果實已成熟。採集時,最好選取胚軸長度25厘米以上,大頭直徑1.4厘米以上,這樣的種子培育出的小苗才健壯。有蟲蛀的、已出芽萌根的、受損嚴重的胚軸應拋掉棄用。胚軸在育苗前需進行消毒處理,把胚軸放在百菌清溶液或多菌靈溶液中浸泡2分鐘即可。

圃地基質

苗圃地的選擇:陸岸環境不適合紅海蘭的育苗,其立地條件多鹽鹼地,為提高育苗成活率,一般選在大片潮水正常漲及的紅樹林疏林地,離居民區近,淡水供給充足。
育苗基質:紅海蘭幼苗的根、莖、葉對基質鹽度有一定的要求,低鹽促進生長,高鹽抑制生長,所以以土層深厚的沙壤土為宜,含鹽量1.27%左右,通常用容器育苗,容器規格為15厘米×20厘米。

播種方法

播種前用高錳酸鉀溶液對苗床進行消毒。把消毒過的胚軸垂直插入苗床,插入深度為胚軸的1/3,種子插入苗床后,可用手輕輕按壓一下基部,以便胚軸、基質緊密,同時在苗床上噴灑農藥,防止螃蟹危害,播種初期蓋上透光率為60%的遮光網。

栽培技術


苗期管理:在幼苗生長時期,要根據潮汐的變化和海水鹽度給幼苗澆水,退潮時應用海水對苗木進行澆水。平時早晚各澆一次淡水為宜。注意及時清理苗圃內潮水衝來的污染物及危害生物。20天後生根抽芽后,可打開遮光網煉苗。
起苗:播種5-6個月後,當苗木長高到40-50厘米時,可以起苗出圃。根部保留部分泥團,細緻包紮,苗頂向上並裝在籮筐里才可以運輸。
栽植:將苗木運輸到造林地,對退潮后的裸露的灘塗地進行邊定標邊種植,最好沿海岸線進行行狀定位,海水漲退潮方向為株行距,挖穴規格為20厘米×25厘米,把配製好的基肥和泥土攪勻後放入穴中,栽植深度約10-12厘米。
撫育管理:幼林期不進行除萌,3年後林分鬱閉度大了就考慮去劣留優疏伐,並保留林木分佈均勻。

病蟲防治


紅海蘭蟲害較多,根據不同蟲害對症下藥,有趨光性的害蟲用誘蟲燈誘殺,其他的害蟲可選擇在各代幼蟲發生的盛期噴灑農藥。

主要價值


紅海蘭對抵禦海浪衝擊比其他同屬種要強,支柱根發達,可抵禦風暴、浪潮,起著防風護岸的作用。樹皮含單寧17-22%,可作染料。作為近海植物,長期泡在海水裡,為微生物、鳥類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
紅海蘭
紅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