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中華孝道的結果 展開

中華孝道

央視《百家講壇》系列節目

《中華孝道》是央視《百家講壇》於2011年推出的系列講座。

內容簡介


《孝經》是一部凝聚中國人親情的經典,它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雖然它只有1800多字,是儒家經典中最薄的一本書,但它卻承載著最厚重的一個字“孝”。

分集簡介


第一集《孝經傳世》
孝是中華民資的傳統美德,《孝經》更是凝聚中國人親情的經典,它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在歷史上佔優極為重要的地位,歷史上的讀書人都要誦讀這部經典。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巨學博士后朱翔非以《孝經》為綱,以孝道為線索講述“中華孝道”,本期為第一集《孝經》傳世,講述了孝道對《孝經》形成而起的基礎作用,和《孝經》傳世的過程。
第二集《孝的力量》
儒家提倡孝道,並且有一部專門講述孝道的經典著作《孝經》,《孝經》通過孔子和學生曾參課堂對話的形式,在一問一答中,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凝聚人倫親情的主題。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塑造了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氣質。我們這個渺小的身體,渺小的身體反過來講也並不渺小,它反應了宇宙的力量。
第三集《家有家風》
我國歷史上以官位和財富著稱的豪門大戶大多歷經幾代便告衰落,但以孝義傳家的家族卻可以子孫延綿,比如江南鄭家便從宋朝延續到了清朝而不衰落。用孝義做家風是鄭家團結鞏固,甚至獲得較高社會地位的基礎,被朱元璋成為“江南第一家”,本期講師朱翔非講述江南鄭家的興衰史。
第四集《孝的真相》
《孝經》是儒家的重要經典,在《孝經》中,孔子通過和學生曾參課堂問答的形式,為我們娓娓講述了一個關於孝的主題。但在《孝經》中,孔子說的一句話,在歷史上卻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千百年來人們為此爭論不休。到了清朝,甚至有人說《孝經》不是孔子所作,而是後人偽作,他們的依據就是孔子不會說出這句話。孔夫子講過,“當父不義,子必爭於父。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這就是原則跟非原則的問題,“從父”與“不從父”,它是有著界限的。我們在家庭生活中,不需要什麼事情都辯出一個是非。但是進入到社會,尤其是工作中需要面對上下級關係,我們應該怎麼做,孔子在《孝經》中談到的君臣關係,孔子講,君臣之間是因為道義聚到一起的,君臣之間它不是說父子之間那種天性,因為道義聚在一起,那麼君如果不義的時候,這個大臣一定要有一個毅然決然的做法。本期節目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后朱翔非為您講述孝的真相。
第五集《非常底線》
一個人來到世間,他想實現自己的報負和理想,這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這個人不擇手段,為了博取功名利祿,無視人倫親情,做出駭人聽聞的事情,這最終會給他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或者一個人以盡忠為借口,說自己無暇盡孝,這種做法對否。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后朱翔非講述了《中華孝道》的“非常底線”。
第六集《人際的溫情》
孔子在《孝經》中說:“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之父者也”。也就是講,如果在家裡講孝道,那麼逐漸地擴展,就是整個的天下,人們都會對自己的長輩,對父輩尊重、孝順。所以這是一個逐層擴展的這樣一種教化的效果。儒家特別看中這一點,所以後來儒家有一個代表人物大儒孟子,他也繼承了這個。孟子有句名言,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說,我對待別人就像對待我自己的親人一樣,像對待我的老人,對待我的孩子一樣,那這樣呢,一個人他既能夠在自己的家庭裡面恪守孝道,又能夠在社會上表現出他良好的修養。這是儒家的主張。實際上,這種逐層擴展的人倫的觀念,最後當然就會波及到一些陌生人,到整個社會上去。而在現代社會,隨著生活的發展,人們交際的範圍擴大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跟別人相處呢?兩千多年前,儒家從孝道的角度,也談到了人際間應該具有的一種相互關係,那麼,儒家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呢?跨越了兩千多年的光陰,儒家的說法還有價值嗎?今天的人們,還能從中吸取有益的成分嗎?《中華孝道》第六集《人際的溫情》將為我們揭開答案。
第七集《長大成人》
本期節目為系列節目“中華孝道”,由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朱翔非講解古代的成人標誌。男性的成人禮為“冠禮”,女性的成人禮為“笄禮”,成年之後人們變有了責任感和榮譽感,要完成自己的社會責任。成人禮之後進行的便是婚禮,從此夫妻兩個相攜相伴,共同完成自己的責任。在中華孝道中,相敬如賓,相互鼓勵扶持、相互監督諷諫正是婚姻和諧美滿的表現,這樣更有利於他們對家族盡孝,對國家盡忠,完成自己的社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