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組教學制

分組教學制

分組教學是把學生按能力或學業成績分為不同的班或組,通過定期測驗決定學生升級(組)或降級(組)的教學組織形式。

含義


小組合作學習是在班級授課制背景上的一種教學方式,即在承認課堂教學為基本教學組織形式的前提下,教師以學生學習小組為重要的教學組織手段,通過指導小組成員展開合作,形成“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學習模式,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達到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的目的。
分組教學出現在19世紀末。由於工業生產迅猛發展和資產階級自由競爭的需要,不僅要求教育培養大批人才,而且要求教育適應學生個別差異,於是出現了按能力、按成績分組的教學形式。由於這種形式往往導致了對差生的歧視,被認為不民主,在20世紀40年代開始受到尖銳批評。50年代後期,由於國際間科技競爭加劇和培養尖端人才的需要,分組教學在美、英、法等發達國家再度受到重視。關於分組教學的利弊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類別


分組教學是集體教學的一種,一般可以分為兩類,即外部分組和內部分組

外部分組

外部分組是指打亂傳統的按年齡編班的做法,而按學生的能力或學習成績編班。外部分組主要有兩種形式:學科能力分組和跨學科能力分組
學科能力分組
學科能力分組是根據某一年級的學生對某門學科的學習能力和成績,分成不同的A、B、C組。由於同一學生各科的成績和學習能力不同,因此在不同學科中可能被分入不同的水平組。這種分組一般只在較難學的學科中進行,如數學、外語、自然科學等,其餘仍在原班進行教學。
跨學科能力分組
跨學科能力分組是把一個年級的學生,按智力的高中低分成成績好、中、差或分成平行ABC若干組,對不同的組授以不同的課業,對A組授以較高深的課業,對B組授以普通課業,對C組授以最基礎的課業。

內部分組

內部分組是指在傳統的按年齡編班的班級內,按學生的能力或學習成績等編組。
內部分組也有兩種:一種是不同學習內容和不同學習目標的分組,即在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后,對學生進行診斷測驗,根據結果把學生分成甲乙丙丁組。
另一種是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相同而採取不同方法和媒體的分組,即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后,根據不同情況,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一部分學生藉助視聽工具進行自學,一部分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其中有優等生,也有差等生,讓優等生輔導差等生;另外再把一些特別差的學生編成一組,由教師專門輔導。教師還可以對各組布置不同分量的作業,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分組教學的優缺點


分組教學最顯著的優點在於它比班級上課更切合學生個人的水平和特點,便於因材施教,有利於人才的培養;便於學生的交流合作;有助於學生組織能力、管理能力、表達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學生在與小組成員的競爭與合作中,強化自己的學習動機。
但是,它仍存在一些較嚴重的問題,一是很難科學地鑒別學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對待分組教學上,學生、家長和教師的意願常常與學校的要求相矛盾;三是分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學生容易驕傲,使普通班、慢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普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