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侍衛內大臣

清朝的官名

領侍衛內大臣是清朝的官名。清代制度設“侍衛處”,領侍衛內大臣是皇帝貼身警衛的指揮、調度人,領侍衛內大臣是正一品建威將軍、領侍衛內大臣、掌衛事大臣、八旗都統、各省駐防將軍、提督等均穿戴一品麒麟補服。

遏必隆鰲拜明珠胤祥、尹德、傅恆、兆惠阿里袞和珅福康安等滿洲親貴都曾任領侍衛內大臣。

權利職責


品級
康熙《大清會典》載:“領侍衛內大臣,正一品,每旗(上三旗)二員。”
地位
領侍衛內大臣一職,在清人心中,是特別重要的一個職位,如仁宗曾言:“領侍衛內大臣職分顯要,向由王公大臣內簡放”,身份特殊加上職位重要,造就了領侍衛內大臣在政治上的作用並不局限於本職位的職責上,往往多兼任其他行政職務,參與了許多政治活動。
領侍衛內大臣的政治地位相對來說較高,但是受到傳統文治主義的影響,滿洲舊制也逐漸發生了變化。乾隆年間,正式定領侍衛內大臣班次:“我滿洲舊例,領侍衛內大臣班列大學士之上。至雍正年間,以大學士之班改列於領侍衛內大臣之前,所定甚是。但協辦大學士之尚書等若亦列實缺領侍衛內大臣之上,似與滿洲舊例不符。嗣後實缺大學士之班,著仍列於實缺領侍衛內大臣之前,其協辦大學士之尚書班次,著列於實缺領侍衛內大臣之後,委署領侍衛內大臣之前。”將大學士班次列於領侍衛內大臣之前,說明在文武關係上,清朝吸收了歷代政治的特點,仍是以文為主,使得武職官員地位仍略遜文職官員。這與聖祖輔政四大臣皆為領侍衛內大臣時期相比,領侍衛內大臣的地位隨著時間的推移,略微下降了一些。
俸祿
正俸:清代武官的正俸由俸銀和祿米二項構成,據《清朝文獻通考》,領侍衛內大臣是正一品在京武官,俸銀180兩,祿米180斛。
名糧:在八旗中,名糧亦稱為“隨甲銀”“親隨名糧”“隨丁名糧”“親丁名糧”等。每隨甲1名,月支銀3兩,米折銀1兩,按時支放給各級武官。領侍衛內大臣隨甲數額為8名。
養廉:八旗實行武職養廉的肇始時間大概是雍正五年(1727年);此後,乾隆十年(1745年)始遵旨議定了禁旅八旗的武職養廉例,其中,領侍衛內大臣每名給銀900兩。

官職下屬

領侍衛內大臣是侍衛處官員,其管理的官員如下:
內大臣:六人,從一品。地位僅次於領侍衛內大臣,乃其副手,從散秩大臣、都統、護軍統領、前鋒統領內揀選。
散秩大臣:無員限,從二品,食三品俸。位列領侍衛內大臣和內大臣之後,協助處理事務,屬榮譽性職務,一般從王公貴族或功勛大臣及其後代中揀選任命。
侍衛處中處理日常事務,“辦理章奏,收發文移”的部門為侍衛檔房。侍衛檔房中以“隨印協理事務侍衛班領”(后稱為“續辦事章京兼班領”)管理事務,每旗四人,共十二人,“俱以頭等侍衛充之”。其下設“主事一人,署主事三人,筆帖式十有二人(旗各四人),署筆帖式十有五人(旗各五人)”。侍衛處主事、筆帖式屬文職官員,歸吏部銓選,與侍衛升遷殊途。
侍衛:一等侍衛六十人,正三品;二等侍衛一百五十人,正四品;三等侍衛二百七十人,正五品;藍翎侍衛九十人,正六品。
上三旗侍衛中,每旗設班領四員,署班領八員,由二等侍衛充任。每十人設侍衛什長一員,多由三等侍衛充任。此外,還有“堂委”班領之職。因侍衛在宮中分六班輪值,由班領帶班,每班分隸三員。每旗續辦事章京、班領、署班領共十六員,人數不敷分配。所以“其不足二員,則以年深差勤之侍衛中無論等次及何項人員,由領侍衛內大臣揀派二員,名之日堂委,以足三六十八之數,惟藍翎侍衛不得預選。”因領侍衛內大臣為侍衛處“堂官”,故曰“堂委”,有非經制之意。由於“堂委”班領不在正規編製之內,《清會典》內不載。

歷任官員

清滿洲上三旗領侍衛內大臣
名字姓氏滿洲族屬授領侍衛內大臣時間
蘇拜瓜爾佳氏正黃旗順治十五年(1658年),授領侍衛內大臣。
遏必隆鈕祜祿氏鑲黃旗順治九年(1652年),授領侍衛大臣。
郎坦瓜爾佳氏正白旗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授領侍衛內大臣。
愛星阿舒穆祿氏正黃旗順治八年(1651年),授領侍衛內大臣。
鰲拜瓜爾佳爾鑲黃旗順治九年(1652年),授領侍衛內大臣。
蘇克薩哈納喇氏正白旗順治十三年(1656年),任領侍衛內大臣。
巴哈瓜爾佳爾鑲黃旗順治十五年(1658年),授領侍衛內大臣。
噶布喇赫舍里氏正黃旗康熙初期,任領侍衛內大臣。
索額圖赫舍里氏正黃旗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授領侍衛內大臣。
費揚古董鄂氏正白旗康熙十八年(1679年),授領侍衛內大臣。
富善舒穆祿氏正黃旗康熙十九年(1680年),授領侍衛內大臣。
馬斯喀富察氏鑲黃旗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授領侍衛內大臣。
鄂倫岱佟佳氏鑲黃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授領侍衛內大臣。
音德鈕祜祿氏鑲黃旗康熙末期,任領侍衛內大臣。
阿靈阿鈕祜祿氏鑲黃旗康熙四十年(1701年),授領侍衛內大臣。
傅爾丹瓜爾佳氏鑲黃旗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授領侍衛內大臣。
阿爾松阿鈕祜祿氏鑲黃旗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授領侍衛大臣。
哈達哈瓜爾佳氏鑲黃旗雍正十二年(1734年),授領侍衛內大臣。
馬武富察氏鑲黃旗雍正初期,授領侍衛內大臣。
阿里袞鈕祜祿氏鑲黃旗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授領侍衛內大臣。
傅恆富察氏鑲黃旗乾隆十三年(1748年),授領侍衛內大臣。
馬爾泰蘇完尼瓜爾佳氏正黃旗乾隆十一年(1746年),授領侍衛內大臣。
明瑞富察氏鑲黃旗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授領侍衛內大臣。
兆惠吳雅氏正黃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授領侍衛內大臣。
海蘭察多拉爾氏鑲黃旗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授領侍衛內大臣。
舒赫德舒穆祿氏正白旗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授領侍衛內大臣。
福隆安富察氏鑲黃旗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投領侍衛內大臣。
特成額鈕祜祿氏鑲黃旗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授領侍衛內大臣。
富良富察氏鑲黃旗乾隆中期,授散秩大臣,晚年兼任領侍衛內大臣。
福康安富察氏鑲黃旗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授領侍衛內大臣。
額勒登保瓜爾佳氏正黃旗嘉慶元年(1796年),授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
賽沖阿赫舍里氏正黃旗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命在御前大臣上學習行走、授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
慶桂章佳氏鑲黃旗嘉慶十一年(1806年),授領侍衛內大臣。
文孚博爾濟吉特氏鑲黃旗道光元年(1821年),授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
玉麟哈達納喇氏正黃旗道光四年(1824年),署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
裕誠佟佳氏鑲黃旗咸豐六年(1856年),補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調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

歷史意義

由於擔任領侍衛內大臣一職的人員,幾乎皆來自勛貴家族,且與皇室間也都有一定的若干關係,是世襲貴族體制中的核心成員,便知其地位的尊貴,特別是在傳統的皇權體制中,外戚、功臣在政治上所獲得能量遠超今日之社會。而清代的“首崇滿洲”原則,使得滿洲勛貴家族與外戚得以取得一定的政治地位,與此同時,主奴觀念的制約,使得臣下的權力受到壓抑,不易引發歷代的叛亂等危機。

官職介紹


《清史稿》記載,侍衛處三旗領侍衛內大臣六人,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各二人。領侍衛掌董帥侍衛親軍,偕內大臣、散秩大臣翊衛扈從。協理、主事、筆帖式,分掌章奏文移。侍衛掌營衛周廬,更番侍直。分兩翼宿衛。乾清門、內右門、神武門、寧壽門為內班,太和門為外班。行幸駐蹕如宮禁制。朝會、祭祀出入,則衛官填街,騎士塞路。領侍衛內大臣、侍衛班領,帥豹尾班侍衛。散秩大臣、侍衛什長,執纛親軍以供導從,大閱則按隊環衛。親軍校掌分轄營眾。其常日侍直者,御前大臣、王大臣兼任。御前侍衛、御前行走、乾清門行走,俱侍衛內特簡。無常員。故事,凡宿衛之臣,惟滿員授乾清門侍衛,其重以貴戚或異材,乃擢入御前。漢籍輒除大門上侍衛,領侍衛內大臣轄之。其以材勇擢侍乾清門者,班崇極矣。惟嘉慶問楊芳特授國什哈轄,漢國什哈內大臣,嘆為未有。其出入扈從者,后扈大臣二人,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兼任。前引大臣十人。內大臣、散秩大臣、前鋒統領、護軍統領、副都統兼任。所轄奏事處,御前大臣兼管。侍衛一人,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內特簡。章京六人,內府司員四人。各部、院司員二人。筆帖式二人,內府筆帖式兼充。奏蒙古事侍衛六人。乾清門或大門侍衛兼充。
紫禁城戒備森嚴,警衛星羅棋布,人所共知。但宮禁機構到底有哪些?由誰掌管?皇帝警衛到底有多少?出身哪裡?
說到宮禁,不能不說到八旗。清入關以後把八旗兵分為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駐防八旗分駐全國各地,禁旅八旗就駐紮京師。禁旅八旗又分為郎衛和兵衛。
郎衛,即皇帝的近身警衛,包括侍衛處和親軍營等,其組成主要是滿、蒙八旗中選拔的精銳人員。充當領侍衛內大臣或御前大臣的都是皇帝從勛戚大臣中選拔出來的。侍衛中的御前侍衛是皇帝的貼身警衛,由御前大臣負責,人員都是從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中挑選出的才武出眾者,共有官兵約600人。另外還有藍翎侍衛、宗室侍衛數百人,以及從滿、蒙上三旗中挑選出來的侍衛親軍1400餘人。

發展歷史


唐後期置樞密使,以宦官任之,掌承受表奏;又用宦官任護軍中尉,統領神策軍,防守京師。樞密使和護軍中尉稱為“內大臣”。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故二·內大臣》:“按唐制,兩樞密使、左右中尉稱內大臣。”
清代制度,設“侍衛處”,《清史稿·職官志》說:“侍衛處設領侍衛內大臣,正一品;內大臣,從一品,各六人”。清官名。掌統率由上三旗子弟組成的侍衛親軍,翊衛扈從。官階正一品,鑲黃、正黃、正白三旗各二人,在武職中品級最高。以下有內大臣六人,從一品,亦每旗二人;散秩大臣無員限,從二品。所轄侍衛,一等六十人均正三品;二等一百五十人;三等二百七十人,正五品;藍翊侍衛九十人;以及四等侍衛、漢侍衛、親軍校等。營兵亦自三旗中挑選。
領侍衛內大臣鄂爾泰
領侍衛內大臣鄂爾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