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前侍衛

古代官職

御前侍衛,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初建起了侍衛制度。凡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由鑲黃、正黃、正白旗簡用,沒有固定的員額和等級限制,由皇帝親自選授后值守殿廷,由領侍衛內大臣統領管理。漢侍衛由武進士簡用。宿衛乾清門、內右門、神武門、寧壽門為內班,宿衛太和門為外班。到了康熙二十九年,以武進士技優者拔置侍衛,偕三旗值宿。

而隨著清王朝皇權的不斷集中、鞏固和發展,作為帝王近臣的侍衛隊伍也在不斷發展壯大,同時越來越詳盡的侍衛制度建立起來,侍衛也被細緻劃分等級、規定名額。

簡介


康熙
康熙
康熙時特設御前大臣和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職務,沒有固定的員額和等級限制,由皇帝親自選授。這些人基本是滿洲、蒙古王公勛戚子弟、宗室子弟及主皇帝所賞識的侍衛中擢其優者。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不歸領侍衛內大臣管轄,均歸御前大臣管理。御前大臣真實均由勛臣和軍機大臣充任。自乾隆朝任命蒙古科爾沁貝子札爾豐阿兼任后,經常由滿蒙古親貴王公兼任。此外,還設有“御前行走”、“乾清門行走”的職務,也屬於侍衛制度中的一部分。雖說是一種虛銜,但“行走”帶有“見習”、“預備”之意,賞此銜者,可與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一樣,成為內廷近御之臣,並經常奉差、執事。如乾隆四十年賞給乾清門行走的有貝勒永福、貝子弘午;道光七年賞乾清門行走的有貝勒奕綸;光緒十五年賞御前行走的有載濂、載泖、載漪、載澤等。因此,御前侍衛、御前行走、乾清門侍衛、乾清門行走等作為一種不固定的侍衛制度,因其接近皇帝,對於王公大臣來說,意義是無比重要的。
皇帝侍衛的待遇很高,地位也非常尊貴。侍衛以天子侍從身份而得以使用,也是一種特殊的政治待遇。還有更重要的是侍衛的升遷調補途徑比其他人員要寬得多。正是因為侍衛制度的特殊性的優厚待遇,成為滿洲貴族官僚子弟不必通過考試而獲得高官厚祿的一條終南捷徑。

背景資料


皇太極
皇太極
清太祖時期初建起了侍衛制度,而隨著清王朝皇權的不斷集中、鞏固和發展,作為帝王近臣的侍衛隊伍也在不斷發展壯大,同時越來越詳盡的侍衛制度建立起來,侍衛也被細緻劃分等級、規定名額。皇帝侍衛的待遇很高,地位也非常尊貴。
皇太極統治時期,進一步加強了皇宮的警衛,而隨侍皇帝的儀仗“大駕鹵簿”,亦由宮中侍衛執掌。在皇太極獲元代傳國玉璽,改元崇德,建立大清國,並尊為“寬溫仁聖皇帝”的慶典中,連續三日,皇太極在侍衛及眾貝勒大臣、滿蒙漢文武官員簇擁下,先後在盛京城附近的天壇、太廟和盛京皇宮(今瀋陽故宮)的崇政殿舉行了規模浩大的典禮活動。當時隨侍御駕的“大駕鹵簿”已有相當規模。雖然與清入關后的儀仗形式相差甚遠,但在其時戰爭環境和國家建立初期已屬不易。
努爾哈赤開國時期,宮中未設專門機構來統轄眾侍衛。他們奉調入宮當差,隨侍汗王,由一位大臣統領。遇隨軍出征或升任外調,則仍要歸屬原隸旗籍、牛錄之下。皇太極繼位之後,宮中侍衛制有了發展,逐漸形成一支穩定獨立的侍衛隊伍。至天聰、崇德年間,宮中出現了專門統領和管理侍衛的官員,這就是太宗時期出現的“內大臣”。
改元崇德后,隨著朝廷官制逐步建立,內大臣一職已基本確立,並多半來自於滿蒙王公勛臣和宗室貴戚子弟。內大臣的主要職責是統領宮中侍衛,隨時應差御前。在崇德五年四月,皇太極遵滿洲舊制樹索羅桿(神桿)祭祀。為此,他“命內大臣往召董鄂固倫公主、占河和碩公主、額爾克戴青母和碩公主、額駙古爾布希所尚和碩公主等”,入宮后,為她們設宴。
崇德六年十月,皇太極心愛的宸妃病逝后,皇太極悲痛不已,特追封她為敏惠恭和元妃。二十七日,宸妃之母科爾沁和碩賢妃趕來弔喪,皇太極乃“命內大臣、侍衛等,扶掖肩輿,至殯所”。然後,他又率內大臣及內外諸王貝勒等舉行隆重的追謚封號及祭奠儀式。
御前侍衛
御前侍衛
由於當時正處於明清雙方激烈交戰時期,內大臣除近御皇帝之外,遇有重要戰事也往往由內大臣統兵出征。崇德五年夏,皇太極率侍衛親兵等馳往明清爭奪的錦州地區視察戰情。他率軍攻克城外9處台堡后,“複合內大臣、侍衛等,誘錦州敵兵,擊斬之”。

構成


御前侍衛腰牌
御前侍衛腰牌
而作為清朝常備的侍衛機構——侍衛處,曾改稱“領侍衛府”,負責統領侍衛、親軍。其管理人員有:領侍衛內大臣——正一品,六人,上三旗中每旗各二人擔任。其職責是挑選侍衛、親軍,訓練弓馬騎射等技藝,侍衛的考核升降,日常的宿衛值班,朝會、御門聽焉得地列侍,皇帝出巡時隨扈守衛等等。領侍衛內大臣均由皇帝直接欽選,通常由內大臣、散秩大臣及滿洲都統、大學士、尚書、將軍中選授。
內大臣——從一品,六人,上三旗中每旗各二人擔任。輔佐領侍衛內大臣掌率侍衛親軍,一般由散秩大臣、都統、前鋒統領、護軍統領內選任。
散秩大臣——從二品,食三品俸,沒有員額限制。也是領侍衛內大臣的副手之一。其職多由皇帝特恩補授。如康熙七年,歷蒙古額駙英吉德立、貝勒巴克在開國之初蒙古各部尚未歸附之前投奔后金,入滿洲八旗,因此,令此二人的後裔常有人擔任散秩大臣,不使間斷;雍正十年,其族阿齊圖任散秩大臣時因事革職,雍正帝特地指出康熙時的恩旨,令其族中的擔任奏事侍衛的寶德和安褚庫均授為散秩大臣。可見,散秩大臣一職是皇帝除封爵外封賞功臣的一個手段,許多開國元勛的後裔都代代有人擔任散秩大臣一職。另外,散秩大臣也是宗室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宗室一等侍衛及公、侯、伯、子、男等世爵人員出職的一個出路,這些人授職之妝,經常就授予散秩大臣或署散秩大臣之職。

編製


隸屬於侍衛處的侍衛品級及編製為:
一等侍衛——也稱“頭等侍衛”,正三品,60人;
二等侍衛——正四品,150人;
三等侍衛——正五品,270人;
藍翎侍衛——正六品,900人。
此外還有隨旗行走的宗室侍衛編製:
一等侍衛9人,二等侍衛18人,三等侍衛66人。後來增加了從五品的四等侍衛一職,這一職務僅僅作為宗室侍衛中三等侍衛被降職的一個等級。

待遇


恩賞

和珅
和珅
在清朝的宮廷侍衛官中,有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大內侍衛等,其中以內廷侍衛(御前侍衛及乾清門侍衛,後者可視為御前侍衛的一種延伸)待遇最高。按照清制,這種侍衛官都是選拔滿蒙勛戚子弟及武進士充任。作為御前侍衛,生活待遇優厚,除本身俸祿外,還有各種形式的補貼和恩賞,如帝后壽誕或扈從出行的話,還有相當多的賞賜。更重要的是,御前侍衛靠近皇帝,職位清高,升遷容易,由侍衛出身而官至卿相的,在清代佔有很大比例,比如當下諸多清宮戲中頻頻出現的明珠、索額圖、索尼、隆科多、和珅、肅順等。何家祖傳下來的“御前侍衛府”豎匾,就是何禮被宣召進宮當上“御前侍衛”后,其族人為炫耀門庭,光宗耀祖,特在其家門前懸掛的。

黃馬褂

清朝前期,如不任內廷侍衛職務者不許戴花翎。因此很多人將花翎視作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如施琅平台後願意以侯爵換花翎被兵部拒絕,康熙因為他的戰功和對皇帝的忠心才格外恩寵賜了花翎。用世襲侯爵換花翎可見其尊貴。花翎如沒非皇帝特恩賞戴者,即使是親、郡王也不準擅自戴用。乾隆後期開始八旗駐防將軍等也被准戴花翎后才將戴翎的範圍逐漸擴大。黃馬褂即明黃行褂。明黃是帝王專用的顏色,嚴禁其他人使用,即使貴為親王,也只准用杏黃。像大臣被賞穿黃馬褂是一種相當難得的殊榮。侍衛以天子侍從身份而得以使用,也是一種特殊的政治待遇。

服飾

清朝時對服飾的穿用有嚴格的規定。但侍衛卻可以享受到一些特殊的待遇。如四品官以下不得用端罩,武三品以下不得用綠貂朝衣,武官五品以下不得用朝珠,但以上規定對侍衛官除外。

升遷

還有更重要的是侍衛的升遷調補途徑比其他人員要寬得多。許多侍衛出將入相,出了相當多的權臣、重臣,這也是其他朝代所沒有的現象。御前侍衛從一等至藍翎四個等級,從正三品至正六品。侍衛初選時便是三等或藍翎侍衛,為五、六品的品級,屬中級官員。侍衛除了在侍衛內部升級外,外轉的途徑比較多,如可以一等侍衛可以補為副都統(正二品)、陵寢總管、八旗察哈爾游牧總管,二等侍衛可以補參領(正三品)、陵寢翼領、協領(從三品),二、三等、藍翎侍衛還可以外放為城守尉(正三品)、防守尉(正四品)、駐防佐領(正四品)。另外補授綠營武職也是侍衛的另一條升遷之路。最初御前侍衛用為綠營官的目的是為了將侍衛中的平常遲鈍之人淘汰出去,到了乾隆時期,不僅是為了解決侍衛的出路,還為了加強京畿重地的保衛,將侍衛補放至山西、直隸沿邊地方任職。御前侍衛保送到綠營任職俱加一等用,如一等侍衛用為從二品副將,二等侍衛用正三品參將或從三品游擊,三等侍衛用正四品都司,藍翎侍衛用正五品守備。由於侍衛保送營官即官升一級,升遷較快,成為侍衛平步青雲的另一途徑。但武進士侍衛外放綠營時與八旗侍衛升遷是不一樣的,如武進士侍衛一等侍衛用參將,二等用游擊等,也八旗侍衛待遇稍低。

改任

另外侍衛還可以改任文職,這也是優待的一種方式。一般來說漢官文武互改是相當難的。侍衛改文職者多為勛貴子弟,因此侍衛改文職成為勛貴子弟進入政界核心的捷徑。
正是因為侍衛制度的特殊性的優厚待遇,成為滿洲貴族官僚子弟不必通過考試而獲得高官厚祿的一條終南捷徑。御前侍衛靠近皇帝,職位清高,升遷容易,由侍衛出身而致卿相的,在清代佔有很大比例,如扈爾漢、博爾晉、明珠、索額圖、索尼、隆科多、和珅、肅順等。

重要作用


改元崇德后,隨著朝廷官制逐步建立,內大臣一職已基本確立,並多半來自於滿蒙王公勛臣和宗室貴戚子弟。內大臣的主要職責是統領宮中侍衛,隨時應差御前。
在清皇太極執政時期,宮中侍衛來源基本因襲太祖朝所定。皇太極自己曾說過:“朕侍衛四十員,乃太祖在時免役者。或叔伯兄弟之子,或蒙古貝子之子,或官員之子,或朕包衣之子,皆非應役之人”。強調“非應役之人”是因為侍衛有免差徭特權,如以應役之人充任,則增免役人數。在當時國家兵源緊張的情況下,以免役者充任侍衛,可減免役人數,也可起到表率作用,減輕國家負擔。
在皇太極的侍衛中,相當多的是功臣勛舊子弟,也有一定數量的蒙古王公中子弟,皇太極繼位后,出於政治、軍事上的需要,更加重視聯盟各部蒙古勢力。為增加對蒙古上層勢力的控制,封授了部分蒙古王公貴族子弟入宮為侍衛或內大臣。對於這些人,皇太極厚加恩寵,偶有失誤者常常不究其過錯。如科爾沁蒙古明安貝勒之子、額駙多爾澤,天聰年間因酒醉,犯有“御前露刃者二次”等罪狀,皇太極並未深究,均予寬免,后仍授其內大臣之職。
對於人品出眾、武藝超群的蒙古勇士,皇太極也往往予以重用,授予侍衛之職。天聰六年正月,皇太極與蒙古王公在三窪會盟時,三位蒙古力士——門都、特木德赫、杜爾麻表現出色,皇太極甚為高興,親自賞賜他們三位,予以封號和實物,並授其中最勇者門都為近御侍衛。天聰八年正月,皇太極召滿洲、蒙古諸貝勒入宮看戲、筵宴。宴畢,以科爾沁部土謝圖濟農屬人巴珠泰“在汗與貝勒前巧於嬉戲,言談得體”,命賞緞布等物,賜“都喇兒達爾漢侍衛名號”,並令巴珠泰可隨意往來國中眾貝勒家中。
皇太極即位后,為了提高自己地位,將自己掌握的兩白旗改為兩黃旗,分別為左、右翼之首,也成為後來形成上三旗的淵源。除了宗室,勛舊、蒙古王公的子弟任侍衛外,其餘侍衛來自皇太極親自掌握的兩黃旗。例如:開國著名將領希爾根侍衛,即來自滿洲正黃旗。
皇太極改元崇德后,隨著政治體制的逐漸完善,皇帝與諸王貝勒的侍衛有了明顯區別。在當時的文件中明確區分:“汗之一、二、三等侍衛”和“諸王之一、二、三等侍衛”等。同時,皇帝侍衛的等級高於諸王貝勒侍衛的等級,即“汗之二等侍衛”與“諸王貝勒一等侍衛”享受同樣待遇,而“汗之三等侍衛”則與“諸王貝勒二等侍衛”待遇相同。清入關后,還在名稱上進一步做了修訂。諸王貝勒的侍從武官改稱“護衛”。在康熙、乾隆時期重修太祖、太宗朝實錄時,將入關前諸王貝勒之“蝦”,改寫為“護衛”。此後,侍衛完全成為皇帝的武裝侍從官員的專用名稱,並沿用至清末。

相關人物


索額圖

早年是中國清代康熙的御前一等侍衛大臣。滿洲正黃旗人,赫舍里氏。輔政大臣索尼之子,康熙皇后叔父。初任侍衛。康熙八年(1669)至四十年,先後任國史院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等職,曾參與許多重大的政治決策和活動。康熙帝繼位之初,鰲拜擅權,索額圖輔佐計擒鰲拜,並將其黨羽一網打盡,故深受信任。
康熙二十七年,索額圖被任為欽差大臣,率領清廷使團前往色楞格斯克,與俄方代表會談兩國邊界問題。但由於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進攻喀爾喀蒙古,道路被阻,不得不半途折回。次年,俄國提議以尼布楚為談判地點,索額圖仍為談判使團首席代表,率使團至尼布楚與俄方代表F.A.戈洛文談判。在談判中,索額圖闡明黑龍江流域屬於中國的原委,駁斥俄方提出以黑龍江或雅克薩為界的無理要求。雙方終於在對等談判的基礎上籤訂了第一個中俄條約——《尼布楚條約》,確定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至海為中俄東段邊界。索額圖先後兩次參加平定準噶爾之役。康熙四十年以年老休致。后在清朝宮廷鬥爭中依附皇太子胤礽。四十二年,以“議論國事,結黨妄行”的罪名交宗人府拘禁,不久死於禁所。

明珠

字端范,納喇氏,滿洲正黃旗人,葉赫貝勒金台石孫。父尼雅哈,當太祖滅葉赫,來降,授佐領。明珠自侍衛授鑾儀衛治儀正,遷內務府郎中。康熙三年,擢總管。五年,授弘文院學士。七年,命閱淮、揚河工,議復興化白駒場舊閘,鑿黃河北岸引河。旋授刑部尚書。改都察院左都御史,充經筵講官。十一年,遷兵部尚書。十二年,上幸南苑,閱八旗甲兵於晾鷹台。明珠先布條教使練習之,及期,軍容整肅,上嘉其能,因著為令。

官員品級


大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文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
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
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
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
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
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
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
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
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文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
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
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
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清代官銜
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種,武官分將軍、都尉、騎尉、校尉四種。
文官大夫為五品以上官員,郎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員,佐郎為從八品以下官員。
正 從
一品 光祿大夫 榮祿大夫
二品 資政大夫 通奉大夫
三品 通議大夫 中議大夫
四品 中憲大夫 朝議大夫
五品 奉正大夫 奉直大夫
六品 承德郎 儒林郎
七品 文林郎 征仕郎
八品 修職郎 修職佐郎
九品 登佐郎 登佐郎
從六品和正七品中如系吏員出身可為宣德郎,地位與正六品等,正從九品同稱登佐郎。

武官品級


武官中將軍為從二品以上官員,都尉為正三品至從四品官,騎尉為正五品到七品官,校尉為正八品以下官員。
正 從
一品 建威將軍 振威將軍
二品 武顯將軍 武功將軍
三品 武義都尉 武寅都尉
四品 昭武都尉 宣武都尉
五品 武德騎尉 武德佐騎尉
六品 武略騎尉 武略佐騎尉
七品 武絡騎尉 武絡佐騎尉
八品 奮武校尉 奮武佐校尉
九品 修武校尉 修武佐校尉

官員服飾


清時官員的服飾有嚴格的規定,依品質,數量,顏色的不同來區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許 濫用的。
服飾大致有下列五種:一,頂戴,二,蟒袍,三,補服,四,腰帶,五,坐褥。
這裡把各品穿戴 的頂戴,蟒袍,補服列表如下:
頂戴 蟒袍 補服
一品 珊瑚 九蟒五爪(麒麟)仙鶴
二品 起花珊瑚 九蟒五爪(獅子)錦雞
三品 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 九蟒五爪(豹子)孔雀
四品 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虎)雪雁
五品 水晶及白色明玻璃 八蟒五爪(熊)白鷳
六品 硨磲及白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彪)鸕鶿
七品 素金頂 五蟒四爪(犀牛)紫鴛鴦
八品 起花金頂 五蟒四爪(犀牛)鵪鶉
九品 鏤花金頂 五蟒四爪(海馬)練雀
未入流 鏤花金頂 五蟒四爪(獬豸)黃鸝
(御史、按察史、提法史等衣飾圖案為獬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