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邠州的結果 展開

邠州

古代地名

邠州,州名。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改豳州為邠州。治所在新平(今彬縣),轄境相當於今陝西彬縣、長武、旬邑、永壽四縣地。

歷史沿革


明廢新平縣入州。清雍正三年(1725年)升為直隸州。轄境相當於今陝西彬縣、旬邑、淳化、永壽四縣地。1913年降本州為邠縣
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屬秦國。
秦朝,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后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年),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西魏、北周領屬。
北魏,皇興二年(468年),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后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
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年),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年),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隋朝,開皇三年(583年),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年),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年年),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年),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年),划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年),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年)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年)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五代,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朝,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