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墊江中學校

重慶市墊江中學

重慶市墊江中學校,以其百年厚重綿遠的文化底蘊、其道大光的人文魅力、兼收並蓄的治學襟懷、不囿一隅的創新思想、富贍深博的學殖識見、精進純青的教藝才能,書寫出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般磅礴雄渾的著名教育史詩,打造出文質炳煥、眾星垂輝般繽紛絢爛的知名教育品牌。

重慶市墊江中學校創建於1906年,前身為忠州中學堂;1951年命名為“川東區墊江中學”;1953年定名為“四川省墊江中學”;重慶直轄后,學校改名重慶市墊江中學校。

截至2016年4月,學校佔地230畝,有9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6000餘名,共有教職工371人。

歷史沿革


重慶市墊江中學
重慶市墊江中學
學校源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由忠州、豐都、墊江、梁平四縣在忠州北城三牌坊街合辦的忠州中學堂。
民國元年(1912年),忠州中學堂解組,學校自立“墊江縣立中學校”,選址於墊江縣城北門凌雲書院(今縣教委址)。
民國二年(1913年),學校遷至墊江縣城外東北4.5公里的峽雲村玉鼎山腳下,桂溪河東岸(今址),與桂溪高等小學堂合辦,分中學部和小學部。
民國四年(1915年),學校遷出小學部。
民國十四年(1925年),學校更名"墊江縣立初級中學校"。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學校開辦高中。次年,學校改名為"墊江縣立中學校"。
1951年,學校命名為“川東區墊江第一中學校”。
1953年,學校定名為“四川省墊江中學校”。
文化大革命時期,學校停課。
1984年,學校被批准為四川省首批重點中學。
1997年,重慶直轄后,學校改名重慶市墊江中學校。
1998年,學校被命名為重慶市首批重點中學。
2007年,學校舉行百年校慶。
2015年,學校投資2000萬元修建的墊中第二教學大樓和第三期學生公寓將全面完成。

校園文化


校歌:
玉鼎山高,桂溪水長
銀杏參天向蒼穹,鐘樓高聳迎朝陽,
峽雲湖畔揚柳青,荷花池邊書聲朗
啊,美麗的校園,嚮往的地方
敬業樂教育桃李,勤奮好學創輝煌
揚起理想的風帆,破浪遠航,遠航!
玉鼎山高,桂溪水長
銀杏參天向蒼穹,鐘樓高聳迎朝陽,
峽雲湖畔揚柳青,荷花池邊書聲琅
啊,美麗的校園,嚮往的地方
偉人在這裡孕育,英才在這裡成長
張開智慧的翅膀,奮飛翱翔,翱翔!

辦學成果


學生成績

高考成績
2006年高考,重慶市墊江中學校重本上線人數達317人,上線率32.8% ,本科上線792人,上線率82.0% ,在全市67所重點中學中,文、理科總平均分排名均居第8名。文科重本上線率位居第8,理科重本上線率第9名。
2008年高考,重慶市墊江中學校重本上線人數達323人,上線率28.8%,本科上線792人,上線率79.0%,600分以上76人,上高分保護線22人。
2011年高考,學校一本上線人數突破400人。
2012年高考,學校一本上線人數達到457個。
2013年高考,墊江中學一本上線人數517人。
2014年高考,重慶市墊江中學校共2044人參考,上線2044人,上線率達100%。重本上線564人,佔全縣重本人數的63.3%。本科上1572人,上線率為76.9%。600分以上36人,其中2同學分別奪全縣高考文理科狀元,1同學以重慶市美術專業第一名被清華大學錄取。
2015年高考,重慶市墊江中學校共1870人參考,上線1870人,上線率達100%。重本上線613人,首次突破600大關,上線率達32.78%;上線人數、上線率在重慶市148所重點中學中分別排名20位和28位; 600分以上人數277人;2名同學分別獲得全縣文理科狀元。
中考成績
2015年,重慶市墊江中學校中考升入重高(該校)人數133人。
素質競賽
2014年秋,重慶市墊江中學校被評為墊江縣首屆初中生漢字聽寫大賽團體三等獎;“墊江十中·博雅杯”全縣中小學生籃球賽中,該校高中男子組獲得一等獎、初中男子組獲得二等獎、高中女子組、初中女子組三等獎,其中初中女子組榮獲體育道德風尚獎。在中華魂“放飛理想”演講比賽中,有2名老師輔導學生獲市級一等獎,2名老師輔導學生獲縣級二等獎,3名老師輔導學生獲縣級三等獎。在中華魂“放飛理想”徵文活動中,有9名教師共輔導21人次獲縣級一等獎,4名教師共輔導25人次獲縣級二等獎,有8名教師共輔導17人次獲縣級三等獎。學生在市上器樂比賽中獲一等獎1人次,二等獎2人次。在“墊江縣漢字聽寫大賽”中獲1學生個人二等獎,集體三等獎。
2014年秋,在重慶市、墊江縣兩級組織開展的“中華魂” (放飛夢想)主題教育讀書活動評比中,學校學生2人獲市級一等獎,3人獲縣級一等獎,1人獲縣級二等獎,3人獲縣級三等獎。在徵文活動中,21名同學獲縣級一等獎,26名同學獲縣級二等獎,10名同學獲縣級三等獎。
2015年秋,在墊江縣首屆初中生漢字聽寫大賽上獲團體三等獎,在“墊江十中·博雅杯”全縣中小學生籃球賽中獲,高中男子組一等獎、初中男子組二等獎、高中女子組三等獎、初中女子組三等獎、初中女子組獲體育道德風尚獎。

教師成績

截至2010年10月,學校教師參加國家級課題研究3個、市級課題研究7個,參加縣課題研究的教師152人;近8年來,全校教師共撰寫發表論文601篇,其中,國家級129篇,省、市級237篇,縣級235篇。
2014年秋,在中華魂“中華美德頌”讀書活動中,有3位教師獲得全國優秀輔導員的稱號,余建軍老師在“文本解讀比賽”中獲市級一等獎,鄧濤老師在縣級優質課大賽中獲二等獎。
2015年10月,墊江中學校教師參加墊江縣首屆卓越課堂教學大賽決賽(高中組)中,在九個參賽學科中有五個學科教師獲得第一名;分別是:語文肖素梅老師;物理張勇老師;化學黃賢中老師;政治彭素瓊老師;地理郭德強老師。
2016年1月,重慶市墊江中學校教師在墊江縣首屆“卓越課堂”教學大賽決賽中獲得優異成績,其中肖素梅、張勇、黃賢中、彭素瓊、郭德強、李小朦、劉小強、雷鳳、李婭琳、周麗、蔣紅梅均獲得該組別的第一名。
2016年1月,重慶市墊江中學校教師汪桓梁在由市文明辦、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聯合舉辦的“重慶市尋找最美教師”活動中被評為最美創新教師。
截至2016年6月,學校先後承擔了3個國家級、7個省市級、4個縣級教育科研課題,參研教師152人,占任課教師總數的近80%。其中承擔的重慶市“九五”重點課題《重點中學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對學生實施養成教育》、《加強課內外銜接 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等獲市教育科研成果三等獎,重慶市基礎教育規劃課題《探究――討論式教學實驗研究》如期結題。教育部和中央電教館主持的全國“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基於母語環境的任務型英語教學實施與課程資源整合研究》、《敏特英語應用與研究》、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促成對其學業成就的影響》一級子課題《高中生學習策略的訓練》、市級規劃課題《關於校本教研的途徑和方法的研究》、《農村重點中學遠程教育資源在網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等已納入市教育科研規劃辦網路化管理,正按計劃紮實推進研究。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打造和諧的教師隊伍,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課題研究成果《玉鼎春風》一書已由重慶出版社出版。

所獲榮譽

截至2016年4月,重慶市墊江中學校先後被授予“全國和諧校園先進集體”、“重慶市綠色校園示範學校”、“重慶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重慶市學校教育藝術工作先進單位”、“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樣板學校”、“重慶市依法治校示範校”、“重慶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示範學校”、“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重慶市示範性普通高中建設研究先進集體”、“重慶市足球特色學校”等稱號。

辦學特色


硬體設施

截至2010年10月,重慶市墊江中學校有教學樓、教研樓、科教樓、實驗樓、綜合樓、教工宿舍樓、辦公區、學生公寓樓、餐飲中心等。400米環道的標準運動場。學校教育教學設施完備有圖書館、資料室,有中外文藏書5.9萬冊;閱覽室300餘座,報紙、期刊近300種;生理化實驗室19間,實驗儀器齊全;多媒體教室2間,微機教學室4間,教師電子備課室1間,教學用微機262台;還有天象館1個。學生住宿公寓化;學生用餐面積4100平方米,人均用餐面積1平方米,食堂被重慶市評為市級A級食堂。
截至2016年4月,重慶市墊江中學校先後建成教學大樓、餐飲中心、科教樓、天象館、教研樓、學生公寓、標準的田徑運動場,建有藏書8萬冊的圖書館和電子閱覽室,建成校園網路系統和73間教室的監控系統,實現了雙向教學系統。

辦學規模

截至2016年4月,重慶市墊江中學校佔地面積230畝,教學班94個,在校學生6000餘名。

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4月,重慶市墊江中學校共有教職工371人,其中專任教師343人,職員8人,工人20人;專任教師中,有中學研究員1人,重慶市特級教師2人,高級教師69人,全國優秀教師4人,市級骨幹教師13人,縣級骨幹教師65人,有研究生16人。本科學歷達100%。
中學研究員(1人):皮廣禮
全國優秀教師(4人):盧衛平、陳發平、符小平、王統文
重慶市特級教師(2人):趙德強、楊世清

特色教學


• 自由課理論
贊可夫曾說過:“課堂上,相當多的時間是被不合理地浪費了。”因此,語文課堂新聞記者教學開設自由閱讀課,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課本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更能充分發揮不生的主體作用。
於漪老師說:“語文教育要以學生為本,著力於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教語文千萬不能只重視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而忽視對學生的培養。”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是以學生為對象,以教材為內容的,教給學生認識、分析、理解、創造的方法,培養其能力。在自由閱讀課中,要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讓他們運用自己的頭腦,放出眼光,自己去談、去思、去辨,調動生活積累去體驗,發揮想象力去創造,運用手中筆去表達所想、所感、所司,展示自己豐富的個性。
開設自由閱讀課,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書刊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能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當然,把時間還給學生,開設自由閱讀課,並不意味著教師更輕鬆,可以放任學生不管,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而且課堂組織更要求具體藝術性、錄活性、有效果性。因此,把時間還給學生后的自由閱讀課要注意以下幾點:
認真組織,做到“形散神不散”
課堂自由閱讀課應該像一篇優美的散文,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讓學生自由閱讀,並不是無訓練目的,學生所悟重點是每單元甚至每一課的訓練重點與難點。這就是“神”,也是“收”的方向。因此,教師對教育目標、教學重點難點要準確把握。凡是訓練重點和難點有關的知識,只要學生感興趣均可引導他們去思、去辨、去悟、去想象、去創造,不要一概否決,這就是“神出鬼沒”,也是“放”的範圍。明確“收”與“放”的關係,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就不難了。
引導學生質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很多課堂閱讀課,都是教師課前設計好問題,課堂上提問,學生跟老師走,從表面看,整堂課組織得有條不紊,氣氛也很活躍,師生配合默契,而實際上學生依然是跟著教師的指導棒走,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仍未發揮出來。在此,自由閱讀課時要讓學生善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老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明確問題,然後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對問題進行專註思索、反覆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直接了解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便於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避免面面俱到浪費時間。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激發學生鑽研問題的興趣,讓學生養成多讀、善思、敢問的好習慣。
給予恰當評價,保持永久興趣
興趣是語文學習的巨大推動力。有興趣的閱讀不僅能使人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達到廢寢忘食、欲罷不能的地步。而產生興趣的催化劑,就是嘗試的成功和教師的讚揚。一次對成功的讚揚讓學生所產生的興趣往往能推動學生第二次成功。所以,每次自由閱讀課,老師要給予及時、恰當、中肯的評價,肯定好的、成功的,指出差的、不足的,以保持學生學習語文的永久興趣。
在素質教育的大旗下,讓我們把時間還給學生,開設自由閱讀課,改變語文教育的“少、慢、差、費”的現象,共同迎接語文教育新局面的到來!

教學成績


墊江中學秉承“為所有學生的一生奠定和諧發展的基礎”的辦學理念,牢固樹立“勤奮善學、修德守法、敬畏自然、尊愛生命”的培養目標,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成績可圈可點:學生參加全國中學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等重要競賽,獲市級一等獎78人次,學生參加徵文比賽,獲國家和市等級獎以上學生60餘人,學生在各級各類報刊發表文章158篇。重慶直轄以來,有8000餘名優秀學生考入北大、清華等各級各類高等學校。綠葉扶紅花。直轄以來,先後有近15名學生考入北京體育大學、中央戲劇學院、四川美學院等高校。學校田徑隊、足球隊先後代表墊江縣,在重慶市青年田徑、足球等競賽中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及團體第一、二、三名優異成績。學生參加各級藝術表演、書畫競賽累累碩果:《歸航》等節目在重慶市重點中學文藝調演中分別獲得二獎。
自2011年以來,墊江中學一本上線人數連年增加。2011年一本上線人數突破400人大關,2012年達到457個。2013年墊江全縣6308人參加高考,重本上線817人(文科105人,理科699人,體育13人)重本上線率12.95%,比2012年增長1.15%。墊江中學一本上線人數突破500(517)人。2014年墊江中學再創歷史新高:重本人數564人,佔全縣重本人數62.30%;其中文科76人,佔全縣文科重本人數72.38%,理科487人,佔全縣理科重本人數62.04%;縣文科狀元胡鵬、縣理科狀元朱秋禹分別以627分、651分雙雙花落在墊江中學;黃鈺婷同學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錄取;600分以上佔全縣600分以上同學的80%。

課題研究


立項課題

國家級課題
一、《基於母語環境的任務型英語教學實施與課程資源整全研究》(2007、3立項)
主研:楊世清
協研:楊健、楊美中、談增勝、張濤、張藝、陳姁、劉興芳、石雪芹、卿海銀、周洋、周子楹、楊承山、李莉亞、黎瓊、王小花。
二、《應用敏特英語網路學習平台,培養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2008.3.11立項)
主研:楊美中
協研:吳軍、陳姁、吳建軍、劉興芳、石雪芹、張濤、張藝。
市級課題
一、《關於校本教研的途徑和方法的研究》(2004.9立項)
主研:周體紅
協研:李成斌、胡正強、柳中書、王統文、鍾儒平、趙德強。
二、《農村重點中學遠程教育資源在網路教學中的應用的研究》(2005.10立項)
主研:楊生玉
協研:譚克林、揭成華、周體紅、朱中權、李成斌、鄧川、昌燕、付高、高淵、龔淑蘭、冷興芳、閔雲彬、談增勝、譚玉雪、王小軍、周洋、朱劍鋒。
縣級課
一、《基於新課程理念下的農村重點中學師生關係研究》(2004.9立項)
主研:陳發平
協研:譚克林、周體紅、王忠成、李成斌、胡正強、昌燕、程光亮、劉代兵、駱增華、彭華、王劍、徐永秀、楊玉琨、周勇、朱自余。
二、《探究校本德育、創建德育特色》(2006.10立項縣級重點課題)
主研:朱中權
協研:明福君、朱自余、李雲高、瞿國成、周勇、程會瓊、呂應強、胡廣淵。
三、《體育精神與心理健康、人格發展的研究》(2006.10立項)
主研:童富春
協研:湯奎、董澤彬、代宜宏、夏維勝、易克勤、梅文豪、羅敬尹。
四、《新課標下“輕負擔、高質量、高效率”的課堂教學研究》(2006.10立項)
主研:劉代兵
協研:吳興成、方建平、陳少銀、駱增華、皮軍、陳發平
五、《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2006.12.23立項)
主研:唐曉君
協研:楊生玉、覃維富、高淵、楊麗、羅敬尹、王淑
六、《信息技術課程課堂教學研究》(2006.12.23立項)
主研:王淑
協研:石宜華、龔淑蘭、雷體文、高淵、楊小梅、唐曉君、楊麗、楊生玉、羅敬尹

結題課題

一、市級課題:《探究--討論式教學法的實驗研究》於2006.1.6結題,並獲縣級一等獎。課題批准號為KG29—02。
二、市級課題:《農村重點中學教育網路資料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研究》於2005.3結題,課題批准號為DYB010828*KY007。
三、市級課題:《農村初級中學適應新課的思想品德活動課教學法研究》於2007.2.28結題,課題編號為04—00—08—043
四、市級課題:《打造和諧的教師隊伍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於2007.4.29結題並主編《玉鼎春風》已由重慶出版社出版。

發展規劃


“十一五”學校發展規劃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措施得力。現針對該校實際,對未來五年作如下規劃。
一、實施科研興校戰略,實施教師全員培訓。
1.建設學習型教師組織
確立一種目標,讓教師有學習的追求。通過共同的目標和遠景,可以將不同個性的教師凝聚在一起,為追求目標的實現而努力學習、提開業務水平。
樹立一種危機感,使教師必須去學習。必須把危機意識傳達給組織中每一個人。形成教師學習的外在壓力,促使教師必須去學習
造就一種精神,使教師有學習的動力。一是開展境界教育,讓每個教師明確學校發展的遠大藍圖和學校對教師的期待;二是改變管理體制,使教師有一定的自由度,為其提供學習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三是讓教師構思個人發展目標,明確自己要在哪方面有所發展、向極限挑戰。
引導一種方法,使教師會學習。首先要讓他們學會照鏡子,自我剖析,找出自己心智模式中的不足;其次要讓他們學會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人能夠準確明白你所想表達的事情或問題;最後要學會正視自己,開放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
營造一種氛圍,保證教師能學習。要建立保證教師學習的組織模式,一是以課程改革和教學科研為單位的課題組模式,二是以完成教學和教研任務為主的教研組模式,三是以本年級班主任和課任教師合作的年級組模式。
學校應該努力營造一個全員學習、全過程學習、全方位學習的氛圍。教師的學習必須貫穿於學校工作的整個過程之中,做到學習工作化,使教師在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載體中學習。
2.培養研究型教師隊伍
在新一輪課改中,強調了對教師進行校本培訓、校本教研及教師的反思性實踐。校本培訓是教師終身學習的重要形式,是培訓與實踐相結合的主要途徑,是促進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在研究中提高的主要舉措。該校應立足於主體參與、積極體驗校本培訓模式,培訓方式可以是課題研究、專題講座、師徒結對、案例分析、自我反思,充分實現校本培訓的有效性。
①理論學習入手,培養教師新的教育理念,樹立"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教育觀念。
②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為切入點,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培養教師實施和諧教育,開發學生智能、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引導學生學會知識結果的同時,掌握知識形成過程的能力,夯實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
③珍惜教師進修學校培訓機會,藉助教育專家、名師的引導、教化,提高教師學科知識、內化教育理論、掌握現代化教育技術,創造性獲取、加工、處理、應用信息的能力,讓創新型教師成為批判繼承的典範,發展創新的能手。
④開展“五個一”教學基本功展示活動。
“五個一”教學基本功展示是一種情境式的培訓,是教師身處其境、心處其境的一種學習活動。在十一五期間每學年開展一次。
一堂優質課:能體現現代學習觀、學生觀、教學觀,又能繼承傳統課堂教學的優點和特色,同時關注教師板書、普通話表述和現代教育技術運用的能力,課題內容教師自定。
一個課堂教學設計:內容現場抽籤決定,半小時獨立準備,口頭向評委陳述10-15分鐘,主要內容為課題內容的分析、學生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設計,並簡要回答評委的相關提問。
一個自己製作的課件:課件製作思想方法、課件內容展示、功能的說明,內容自定。
一篇教育教學經驗總結或論文。
展示備課筆記(一學期內)
3.培養專家型教師隊伍
專家型教師主要指在教育教學的某一方面(主要是學科教學或學術研究領域)有專長的教師。培養專家型教師隊伍應以人的發展理論和素質教育思想作為重要的組織原則,以此指導專家型教師的整個成長過程。
①優化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雙向互動的過程。因此,必須在建立開放的師資體系,調動師生積極性,發揮主體性,建立新型師生關係,營造自由、民主、開放的學習氛圍的基礎上,加大教學方法的改革力度。
②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以教育教學科研為先導,培養、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科研理論、科研能力和科研品德,善於營造寬鬆、自由、愉悅的教育教學氛圍與環境,以及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感悟人文知識,完善創新型教師的人格。
③優化管理和評價。主要指教學管理和教師的評價,它是建立在新型師生關係基礎上的。評價包括教學及其效果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三部分。評價的模式應多元化,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同時減少量化,多進行分析性評價,為教與學提供有用的反饋信息;評價的重點應側重於師生的態度和能力,多進行過程評價,看師生是否最大限度發揮積極性,全身心投入到學習、培養和研究中,自身的才能是否有效發揮;研究的意識和能力是否增強,等等。
四、加強師德師風教育: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大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進一步提高全體教職工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牢固樹立“學生第一”的思想,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按照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以奉獻的精神塑造人,以淵博的知識培養人,以科學的方法引導人,以高雅的氣質影響人,以誠善的思想團結人”。大力提倡“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促進該校教學、管理全面發展,培養造就一支業務精良,師德師風過硬的師資隊伍。
五、加強行政幹部培訓:在“十一五”期間,該校幹部培訓工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國家教育政策法規為依據,以提高培訓質量為主線,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能力為目標,全面提升幹部綜合素質,努力培養一支具有較高政治理論素養和開拓創新精神,掌握現代科學文化和管理知識,懂教育、善管理、作風優良的高素質、專業化、和諧發展的幹部隊伍。具體做到分類別分層次實施組織任職資格培訓、崗位提高培訓、專題研討培訓、高級研修培訓、學歷提升進修五個類型的培訓。
六、實施學歷提升計劃:為進一步加快教師隊伍建設步伐,加強該校教師繼續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保證繼續教育的質量,滿足廣大教師繼續教育的需求。根據市教育局《關於開展中小學教師遠程非學歷培訓試點工作的通知》精神,該校將組織教師參加遠程非學歷培訓,充分利用現代網路教育技術,為教師提供繼續學習的新平台,使教育部提出的“實施全國教師教育網路聯盟計劃,開展新一輪教師全員培訓”的精神真正落到實處,動員和鼓勵教師參加學歷、學位提升教育。到2010年底,該校達到研究生學歷(學位)比例不低於15%。凡年齡在45周歲以下的、未達到本科學歷的教師均須參加學歷提升進修。
七、實施培訓者培訓計劃:為加強培訓機構師資和培訓,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相對穩定的培訓者隊伍和一支講政治、懂業務、善管理的教師及其教育幹部管理者隊伍。要引進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知名專家學者和學校優秀骨幹教師對教師進行講座培訓,建立墊江中學校師資培訓庫。確保培訓所需的教學設施和必要的教學設備、圖書資料、網路資源等。制定培訓教學計劃;選聘教師;征訂與編印培訓教材、做好組班、授課、考核、做好培訓檔案管理工作;及時總結培訓工作經驗;接受上級部門的檢查評估。

科研規劃


總目標

今後三年學校教科研工作目標基本定位:發揮學校教科研的職能,充分調動學校教科研骨幹的力量,造就學校教科研氛圍,引導教師進入研究狀態,引導教育進入變革狀態,實施“科研興教,科研興校”,使該校成為國家級示範高中。

分目標

1、構建教科研管理網路
在校長的帶領下,由教科研室全面負責學校教科研工作,並在教科研處下設評審小組、中心教科組(成員由各學科教研組長組成)、課題組(成員由各課題組長組成),實行分層指導、分類提高、步步推進,三年內儘可能達到“門門學科有研究項目,人人參與科研活動”。
2、健全教科研管理制度
制定出《學校科研獎勵條例》、《教科研工作制度》、《課題研究質量評比細則》。將科研項目統一管理。
3、加強學校教科研隊伍建設
提高教師的科研素質是一項戰略性舉措。採取的做法有:(1)積極組織教師學習有關教育理論,定期聘請有關專家、學者來校作學術報告,為教師舉辦教育科研的專題講座。介紹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的信息,指導課題的研究及論文的撰寫等。(2)學校為教師開展科研活動積極創造條件,組織教師到教育科研成果顯著的學校參觀學習,參加有關學術研討會。(3)學校教育改革的目標之一,是在改革實踐中培養教師,在教師培養中深化改革。學校將對熱心於教學科研並具備較好業務素質的教師進行重點培養,讓他們先行一步。以點帶面,促進整體提高。

改革與研究

1、注重三個層次的研究,引導教師進入研究狀態
(1)反思性研究:研究主體定位於每個教師,最終成果形式為論文。
(2)專題性研究:研究主體定位於教科研骨幹教師和中層以上幹部,最終成果形式為專題報告或調研報告。
(3)課題研究:由學校整體規劃,課題立項與研究,最終成果形式為課題報告
論文要求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或獲獎10篇以上,市級30篇以上,校級100篇以上。
2、課題立項:國家級課題1個,市級課題3個,校級課題不少於15個。
3、每年彙編學校《墊中教研論文集》一本。
形成濃厚的教科研氛圍。
A、加大宣傳力度,不定期出刊《教科研之聲》;
B、以教研組為基礎進行教科研理論學習;
C、廣泛發動教師積極參與各類教科研活動。
4、加強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注重科研總結,推廣研究成果。
5、協助教務處抓好青年教師的培訓工作。
通過教科研工作,提高教師業務素質、教科研意識、理論素養、研究能力,促進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形成以骨幹教師為核心的教師隊伍。

桃李天下


榮譽

鳳吹聲入隔彩霞,疑有碧桃千樹花。墊江中學以嚴謹的校風、精良的師資、現代化的設備、科學有效的管理和卓越的辦學成績,贏得了廣泛讚譽:學校先後被授予“四川省校風示範學校”、“重慶市重點中學”、“全國群眾體育工作先進單位”、“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綠色學校”、“重慶市衛生先進單位”、“重慶市文明禮儀示範學校”、“重慶市安全文明校園”、“重慶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重慶市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重慶市優秀青少年維權崗示範單位”、“重慶市實驗達標先進單位“、”重慶市五、四紅旗團委”等榮譽稱號。

傑出校友

陳榮悌(初10班校友)南開大學化學教授、國際絡合物專家、中科院院士
董澤清(高10班校友)“馬氏決策規劃"專家
郭自強(高10班校友)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博導、地球及空間科學系主任
溫功碧(高10班校友)北京大學教授
陳天朗(高10班校友)四川大學研究員、川大金鐘公司技術總監
肖慎修(高10班校友)四川大學教授、四川金鐘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曹弟萬(高13班校友)四川省運動科技學院高級教練
盧澤愚(高14班校友)華羅庚助手、數學家
吳俊德(初46班校友)原重慶渝西科技工程學校常務副校長、教授、博導
萬鴻聲(高14班校友)四川大學教授
李仕臣(高14班校友)高級農藝師、內蒙古自治區第八屆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第八屆委員會委員
章世義(高58級校友)中國空軍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袁大科(高58級校友)中科院微電子所研究員
李賢光(高58級校友)一機部高級工程師
張昌余(高59級校友)四川師範大學教授
鄧世發(高59級校友)墊江縣醫院教授
張子初(高59級校友)著名書法家
黃天華(高62級校友)廣州汕頭大學醫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劉代榮(高62級校友)豐都縣委書記、重慶市水電局黨委書記
孫才新(高64級校友)重慶大學副校長、工程院院士
李道忠(高65級校友)中央黨校教授、博導、哲學系總支書記
黎先齊(高65級校友)重慶市監獄局局長
郭特鎏(高74級校友)成都空軍醫院教授
黃清文(高74級校友)廣漢名航飛行學院黨委書記
霍莉霞(高75級校友)成都軍區總醫院大校
陳華義(高75級校友)重慶大學教授、重慶九三學社副主任
繆英(高77級校友)綿陽某部部隊副隊長
易崇寬(高77級校友)重慶宏聲集團總經理
陳昌國(高78級校友)重慶大學教授、化工學院副院長
蔣宗強(高78級校友)重慶川東南地質勘察院院長
易從勤(高79級校友)太極集團副總經理、博士
蔣宗勇(高79級校友)廣東省農科院黨組書記、副院長、博導
賀小海(高80級校友)中央財大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總書記、副教授
李友(高80級校友)北大方正集團首席執行官
譚明合(高80級校友)太極集團副總經理
向蘭(高81級校友)清華大學化工系副教授
鄒賢剛(高81級校友)英國劍橋Babraham研究所研究員
譚明亮(高82級校友)美國喬治敦大學研究科學家
皮廣學(高82級校友)成都飛機研究所所長助理
卿德奎(高83級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后、德州農工大學研究科學家
蔡中貴(高83級校友)北京英納維斯公司總經理
瞿福平(高83級校友)清華大學工會副主席、副教授
鄧國川(高83級校友)廈門宇勝工具有限公司董事長
彭太平(高85級校友)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物理研究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楊足軍(高88級校友)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博導
馬宗(高88級校友)四川雅安萬江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
彭勇(高92級校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研究科學家
李國軍(高93級校友)重慶合成製藥總經理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校長:皮廣禮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章光才
校黨委委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羅立峰
副校長:吳興成
黨委委員、副校長:楊建、余顯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