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學

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學

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學的前身是德化縣立初級中學,始創於1923年2月(民國12年),校址在縣文廟(現校址),由蔡石堅、林泉、曾天民、王偉等人籌辦,聘請陳其英為首任校長。1927年,易名為培風中學;1934年,改為簡易鄉村師範學校;1938年復辦培風中學。1939年,因抗日戰爭,省立晉江中學(現泉州五中)遷到文廟,培風中學於1940年奉命停辦,學生併入晉中學習。1942年秋,復辦縣立初級中學,暫借潯中鎮寶美村蘇氏祠堂為校舍(今中醫院址),1946年,省立晉中遷回泉州,縣立初中遷回原址——縣文廟。獲評省一級達標高中,全國心理輔導特色學校、中央教科所課題研究重點實驗學校、香港福建中學友好學校和高中新課程實驗省級樣本校。

歷史回顧


解放后,德化縣人民政府接管了縣立初級中學,派副縣長石益兼任解放后第一任校長。1950年春,更校名為“福建省德化初級中學”;1952年,由省教育廳正式命名為“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學”,並招收首屆高中新生,成為我縣第一所完中。1954年,學校成立黨小組;1957年秋,成立黨支部。此後幾年,學校逐步發展壯大起來。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的教學秩序遭受嚴重破壞。粉碎“四人幫”后,學校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的發展。1981年被定為省重點中學;1993年10月被省教委確認為二級達標中學;1995年12月,黨支部升格為黨總支,下設三個支部;2002年2月,晉陞為省一級達標中學。
作為瓷都的一流學府,德化一中始終以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博採眾長,勇於進取。1997年秋季,學校領導班子審時度勢,解放思想,大膽進行了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率先實行以校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包括教師聘用合同制、崗位責任制和教師競爭上崗等多項改革。根據學校實際,確立了“管理為本、改革為魂、科研為先、人和為根”的辦學思想;制定了“三五五”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辦學質量迅速提高,成了瓷都的人才搖籃。至2003年9月,我校高中畢業生被各類高等院校錄取近萬人,不少優秀生考入北大、清華等名牌大學。學校先後被評為省“模範職工之家”、省“民主管理先進單位”、省級“花園式學校”、第八屆省級文明學校和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受市級以上表彰達30多項次。
德化一中創辦八十年來,為社會培養了二萬多名學生。昔日的莘莘學子,如今遍布五湖四海,其中不乏卓有成就的教授、研究員、外交官、政界名流、商貿實業家,更有一大批勞動模範及活躍於各行各業的骨幹人才……他們遍布海內外,為祖國的繁榮、人類的進步建功立業。真可謂“桃李滿天下,英才遍四海”。

展望未來


歷經八十年滄桑,如今德化一中已長成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卓然屹立於八閩大地。近年來,德化一中圍繞既定目標,提升辦學思想,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健全管理機制,不斷加強隊伍建設和德育工作,完善課程體系,確立科研課題,營造學術氛圍,開展藝術教育,學校各項事業快速、協調發展。
德化一中堅持“教學育人、人文為先”的德育工作理念,構建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主導,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以學生的道德體驗為基礎,以發展學生的道德責任感和道德實踐能力為核心,以提高德育的實效性為價值取向的開放性德育體系;確立學生“‘自律、自治、自主、自強’德育系統工程建設和研究”課題和“六大德育實踐性系列”課程,並納入學校科研項目管理體系,逐步探索出一條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
課程改革建設方面,德化一中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素質教育課程理念,著眼於開發有利於學生選擇學習、自主學習和主動發展的學校課程,建設基礎性與發展性相統一、社會化與個性化相統一、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統一、民族傳統與現代化相統一的適合學生個性發展和潛能開發的富有彈性的課程體系,為學生髮展性學力與創造性學力的形成打好基礎。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這方面,德化一中確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課堂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潛心進行課堂教學方法與策略的研究,探索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主陣地。“一切為了學生”這一現代教育理念正逐步滲透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並取得顯著成績。1998年以來,德化一中參加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獲獎達188人次。其中葉鑫審、郭建任兩位同學在2002年4月舉行的第十三屆“希望杯”全國數學邀請賽中分別獲得高一、高二年級組金牌;2002年9月,葉鑫審同學在第19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中榮獲省一等獎;10月,葉鑫審、郭建任兩位同學又在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中雙雙榮獲省一等獎。2003年10月,郭建任同學再次參加全國高中數學聯賽,榮獲福建賽區第二名,併入選國家數學奧林匹克冬令營。
德化一中擁有一支愛崗敬業、素質精良、奉獻自強的教師隊伍。現有教職工168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28人,研究生學歷教師2人。學校一直把建設一支“研究型”、“創新型”的教師隊伍作為學校工作的重點工程,逐步構建個人自學、學校自培和委託培訓的教師繼續教育體系,在校級層面上逐步建立開放式的教師培養機制,建設基於學校改革和研究成果,用於教師培訓的實踐性課程,使教師培訓適應改革、研究和發展的需要。學校每學年評選一次“十佳”教師、“五佳”班主任,開展一次中青年教師說課比賽、兩次教育論壇。現已選送參加國家級、省級、市級骨幹教師培訓27人,教師中形成了“樂教、善學、爭先”的良好風氣,教師隊伍建設日見成效。
德化一中擁有一支勇於開拓、富於創新的教師科研隊伍。學校堅持走“科研興校”之路,建立“教育科研獎勵基金”,制定《教育教學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學校現有“十五”規劃課題國家級2個,省級9個,其中已有5個市級以上課題結題。學校每學年舉行一次“教育科研優秀成果報告會”,教學一線的教師人人參與課題研究,教育科研蔚然成風,僅2001年9月以來,教師在CN刊物上正式發表的文章就達66篇。
德化一中結合實際,積極開展以書畫陶藝和校園文學為主要內容的藝術教育,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尤其是陶瓷藝術教育的開展,契合了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為德化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省“經濟發展十佳縣”作出積極貢獻。可以說,學校在實施教育的浪潮中,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辦學之路。
德化一中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校友通訊》、《教育通訊》、《德育之窗》等校園刊物的創辦,展示了新時期我校各項事業發展的精神風貌。《鳳凰山往事》、《青青野草葉》兩部書的正式出版,為80周年校慶獻上了一份精美的禮物。
德化一中擁有佔地125畝的花園式校園,校舍布局合理,功能區分明,圖書館是省級達標圖書館,藏書8萬冊。1997年以來,學校在政府和愛國僑親的關心支持下,共投入3500萬元,完成了科學樓、鳳凰山讀書公園、飛達體育館等一批工程的建設。學校現有標準田徑場一個,多媒體教室11間,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11間(4:4:3),並成立了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在36間教室裝備了投影儀、實物展示台、電動屏幕、彩電等設備,使學校的教室均具有現代化教學功能。學校還完成了辦公管理系統、校園信息網路系統和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基本實現了無紙化辦公和教學資源的共享,使教育資源的使用實現了最大化。學校還對教學樓進行改造,動工興建學生餐廳、公寓綜合大樓,這無疑將給德化一中的發展、騰飛注入新的活力。

努力奮鬥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在社會各界和廣大校友的呵護下,德化一中堅實地走過了八十年的歷程,但德化一中並沒有因為昨日的輝煌而滿足。面對新的形勢,學校又果斷地作出了“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抉擇。在2002年初召開的六屆三次教代會上,學校制定並通過了《德化一中建設國家級示範性高級中學辦學規劃》(2002-2006),確立了近期的發展目標:通過三年奮鬥,達到“福建省國家級示範性高級中學”的驗收標準;再通過兩年努力,真正把我校辦成教育思想先進、管理科學規範、課程體系靈活、教師隊伍精良、教研氣氛濃厚、學生髮展主動、辦學特色鮮明、校園環境優美的福建一流、國內知名的國家級示範性高級中學。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新世紀的春天,我們衷心祝福和期盼,德化一中,永遠年輕,前程無限!
德化一中2016年運動會師生接力賽
德化一中官方
德化一中2001年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