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出自《荀子。哀公》,是說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於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出處


原文見《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講述孔子與魯哀公的一段對話。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 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問,聖君之問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無所聞之也。”孔子曰:“君入廟門而右,登自胙階,仰視榱棟,俯見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則哀將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櫛冠,平明而聽朝,一物不應,亂之端也,君以此思憂,則憂將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聽朝,日昃而退,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思勞,則勞將焉而不至矣?君出魯之四門,以望 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而不至矣?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基本解釋

The water supporting a ship can also upset it.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釋義

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穩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沒。

詳細解釋

一、翻譯
The water supporting a ship can also upset it.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二、釋義
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穩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沒。
三、謂喻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亦作“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簡稱“載舟覆舟”。意指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比喻民心向背決定生死存亡。

例句


《荀子·王制篇》中有這麼一段話:“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唐初魏徵唐太宗也多次轉引這樣的觀點。見《貞觀政要·論政體》:“臣又聞古語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聖旨。”
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故事

戰國時,邯鄲籍著名思想家荀況,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意思是說:統治者像是一條船,而廣大的民眾猶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載負起來,也可以將船淹沒掉。
唐貞觀後期,魏徵在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說:怨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離。水能載船也能翻船,所以應該高度謹慎。
唐太宗對荀子和魏徵的這一觀點十分欣賞,在與君臣討論國家的治理問題時,多次引用和發揮了這一觀點。他在《論政體》一文中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荀子、魏徵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極其偉大的,十分強調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們的這一光輝思想,為歷代統治階級所接受。對歷代統治者尊重民情民意,執政為民,起到了積極參與的促進作用。
成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載舟覆舟”便源於荀子、魏徵和唐太宗談論君與民的關係及其重要性故事。

詩詞表達


破陣子·江河水》(左河水)
倒海排山易瀉,裂崖破壩難收。常作靜幽通萬物,偶起騰空 卷壑溝。載舟也覆舟。
片片炊煙綠野,滔滔命液源流。無度棄污憑願泄,不盡貪婪任意求。無憂亦隱憂。--------《詩海》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