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學附屬醫院

綜合性教學醫院

南徠通大學附屬醫院成立於1911年,是一所省屬綜合性教學醫院

2020年11月,評為第六屆全國文明單位。

2020年12月,入選2019-2020年節約型公共機構示範單位名單。

歷史沿革


1911年8月,清末狀元、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和其弟張祭創辦南通醫院(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前身)。
1912年3月,張謇、張詧創辦通州醫院附設醫科學校。4月通州廢州立縣,通州醫院改稱南通醫院,學校改稱南通醫院附設醫科學校。
1914年6月,張謇先生將南通醫院改為南通醫學專門學校,在原醫院東南邊建造新院,並題寫了院名。
1922年,醫院附設二年制助產護士講習所。
1927年,南通醫學專門學校更名為私立南通醫科大學,南通醫院亦更名為南通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1928年8月,私立南通醫科大學與私立農科大學、私立紡織大學合併組成私立南通大學。醫院更名為南通大學醫科附屬醫院。
1930年,私立南通大學改稱南通學院,醫院改稱為南通學院醫科附屬醫院。
1937年8月,南通遭日軍飛機襲擊,南通醫科附屬醫院遷至揚州,為抗日戰爭服務,隨後又遷至湖南衡陽,並由軍政部正式命名為軍政部第七重傷醫院。
1938年10月,日軍在原醫科附屬醫院開設“南通醫院及護士、助產養成所”,12月改名為江北中央病院。同時在南門外江家橋1號徵購土地,擬建新院。
1944年8月,新院落成,醫院從濠陽路遷現址。
1徠945年8月,抗戰結束后,國民黨南通縣政府接管南通江北中央病院及其分院,改名為南通縣立醫院。
1946年5月,由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出資購買南通縣衛生院(即抗戰期間由日本人所建的江北中央病院,抗戰勝利後由國民黨南通縣政府接管),在其基礎上重建附屬醫院。
1946年8月,南通公立醫院董事會召開成立大會,醫院同掛“南通學院附屬醫院、南通公立醫院”兩塊牌。
1946年9月,公立醫院遷出,醫院恢復獨立建制
1951年1月,醫院解放初由市政府核定為私立性質,與南通專區中心衛生院實行公私合營,改名為南通醫院。
1952年12月,南通學院醫科擴展為蘇北醫學院,醫院亦更名為蘇北醫學院附屬醫院。
1956年9月,蘇北醫學院更名為南通醫學院,醫院更名為南通醫學院附屬醫院。
1957年8月,南通醫學院遷往蘇州,成立蘇州醫學院,次年,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在南通建立蘇州醫學院南通分部,醫院隨之改稱為蘇州醫學院南通分部附屬醫院。
1958年2月,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在南通設立蘇州醫學院南通分部,醫院更名為蘇州醫學院南通分部附屬醫院。
1958年9月,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批准蘇州醫學院南通分部改為南通醫學院,醫院亦更名為南通醫學院附屬醫院。 1988年1月,與日本國半田市市立半田病院締結為友好醫院。
1994年,被衛生部審定為“三級甲等醫院”。
1999年1月,被認定為衛生部國際緊急救援中心網路醫院。
2004年,南通大學組建。
2004年12月,由南通醫學院附屬醫院更名為南通大學附屬醫院。
2010年9月,醫院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及全國博士后管委會批准設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科室設置


醫院擁有34個臨床科室,17個醫技科室,18個研究室、實驗室。設有手外科、手外科學、眼科學、神經病學、普外科、骨科、眼科、消化內科、血液內科、檢驗科、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皮膚性病科、腎臟內科、呼吸內科、婦產科、神經外科、急診科、影像科、耳鼻咽喉科、心胸外科、腫瘤科等專科。

醫護團隊


朱健華
朱健華,教授、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南通大學護理學院院長,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大內科主任。
擅長冠心病、高血壓病、心衰、心律失常的診治。對心血管疑難危重病診治經驗豐富。在心臟電生理及介入診治方面有較高的水平。先後主持並完成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4項,2002年以來獲省、市科技進步獎多項,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論著15篇。
倪松石
呼吸內科主任、醫務處主任、教授、主任醫師,醫學碩士。碩士研究生導師。
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治工作,參與南通市和周邊地區醫院的疑難和危重病人的會診、搶救,指導臨床醫療工作。擅長支氣管鏡技術和呼吸機治療。
主要研究課題為肺部感染和肺梗塞的基礎和臨床研究。2004年以來完成市、院級科研課題五項,其中三項通過江蘇省科學技術廳鑒定,兩項通過南通市科學技術局鑒定。課題四項。獲南通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三項、江蘇省衛生廳醫學新技術一等獎二項。共發表學術論文二十多篇,SCI收錄論文一篇。
崔世維
崔世維,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1982年南通醫學院醫學系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1989 年研究生畢業於南通醫學院醫學系,獲碩士學位。
擅長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肥胖症、腦垂體疾病、腎上腺疾病、內分泌高血壓、內分泌代謝性性功能障礙、不明原因低鉀血症、類風關、系統性紅斑狼瘡、脊柱關節病等的診治。
主編或參編著作有:《腎臟病學》 、《內科學》、《內科免疫學》、《慢性腎衰竭現代診斷與治療》、《內科疾病診斷思維程序》、《腎臟病現代診斷與治療》、 《內科程序診斷》等。自1982年以來,以第一作者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58篇。
現任中華醫學會南通市內分泌分會主任委員、南通市糖尿病防治質量控制中心執行主任,擔任《臨床腎臟病學雜誌》特約編委、《南通醫藥》編委。

領導團隊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高建林
黨委副書記、院長施 煒
黨委常務副書記馬衛東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邢曉源
副院長、總會計師景春平
黨委委員、副院長馬 強
黨委委員、副院長史加海
黨委委員、副院長顧志峰
副院長趙建美
黨委委員、副院長魯菊英
醫學院常務副院長兼附屬醫院副院長桑愛民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
院徽釋義:
(1)該標誌以代表醫院行業特徵的“十”作為設計的主體,幻化為兩顆相通相融交織在一起的心,象徵著醫 護人員的愛心和責任心,同時寓意著醫、患之間心心相映,共同締造生命的輝煌。
(2)在圖形處理上,將通大附院的拼音首寫字母“T”作為創意元素,與“十”圖形巧妙結合,充分體現出醫院名稱特點。“T”為“通”,表示醫院生命通道的暢通和醫患之間的溝通。
(3)該標誌的雙線線條巧妙地反映出醫院位於濠河之畔、長江之濱的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同時又彰顯出醫院淵源深厚的歷史底蘊和通江達海的磅礴發展之勢。
(4)標誌的主色由藍色和藍綠色構成。藍色著意穩重、寧靜、嚴謹,藍綠色著意溫馨、樂觀、活力,體現醫院舒適的就診環境和良好的精神風貌。
(5)標誌線條流暢,簡潔明快,易於記憶、識別和實際應用。

精神文化

院訓
“大醫精誠,以宏慈善”
釋義: “大醫精誠”語出唐代醫藥名家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之《大醫精誠》篇,意為既“精”又“誠”者方成大醫。精,指技術精湛。醫乃“至精至微”之道,醫者應“博極醫源、精勤不倦”。誠,為醫德誠篤。為醫者當以“見彼苦惱、若己有之”之“仁心”,“普救含靈之苦”。
“以宏慈善”取自清末狀元、醫院創始人張謇先生當年手書訓詞。宏,即宏大光揚。慈善,即仁慈善良,普濟天下。“以宏慈善”昭示世人:醫學乃慈善事業,辦醫者,當為民。
孫思邈素有“醫聖”之名,張謇亦為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他們博大精深的論述,深刻揭示了為醫之真諦,而“辦人民滿意醫院”的當今追求與先賢思想一脈相承。“大醫精誠以宏慈善”之院訓,不僅汲取了傳統醫學之精髓,亦秉承了張謇先生的辦院理念,更表達了當今通大附院人的價值取向。
百年歷史,厚重積澱,醫乃仁術,唯此追求。“成大醫以為民”的宗旨,成就了江海名院,也必將激勵今人與來者,精業不倦,福澤百姓。

獲得榮譽


2020年12月26日,獲得“我們在行動·我們共分享——2020中國醫院院長改善醫療服務論壇”2020年度全國改善醫療服務創新型醫院獎。

醫院地址


南通市西寺路20號。
乘車路線
乘8、12、41、48、53路公交汽車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