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鼠
巢鼠
巢鼠(Micromys minutus)又稱燕麥鼠、圃鼠、矮鼠等,因其在植物桿上造巢,故而得名。除了跳鼠科的北方蹶鼠以外,它們在嚙齒目動物中是最小的代表。耳殼內有三角形的耳瓣,能將耳孔關閉。尾巴長並有纏繞性,常利用尾巴協助四肢在農作物上或枝條間攀爬覓食,偶爾也在淺水中游泳。巢鼠對農業、牧業皆有害,是一種害鼠。
該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概述圖來源: )
巢鼠
頭部至體背2/3~3/4處為棕褐色,毛尖黑色,毛基深灰色。背後端1/3~1/4臀部銹棕色。口鼻部及兩眼間為棕黃色。腹面污灰白色,毛尖白色。兩頰、體側和四肢外側淡黃灰色。耳內外具棕黃色密毛。前足背面淡黃色,後足背棕黃褐色。尾上面棕黑,下面污白色。尾毛不發達。尾尖端背面光裸。
巢鼠
門齒後方無缺刻,上頜第一臼齒具3橫嵴,第一橫嵴上有3個齒突,中齒突最大,外齒突最小,內齒突向下方。第二橫嵴與第一橫嵴相似,第3橫嵴3個齒突較發達,但齒突間距離較小,因而齒突高度顯得較短。第二上臼齒與第一上臼齒相似。第三上臼齒較小,第三橫列齒突不明顯。
巢鼠精選圖片
巢鼠為雜食性動物。喜食玉米、穀子、大豆、稻穀等糧食,也吃漿果、茶籽等。在作物成熟前以吃植物的綠色部分為主。
巢穴
夏季,巢鼠在雜草和作物的莖上把許多草莖架在一起,用植物葉子造一個球形巢,大小與拳頭相似,只有一個巢口。秋季多在草堆中作一個盤狀巢或在地下挖洞。冬季巢鼠在草垛中造巢,或在地下挖洞用草團築成一個地面巢。春季巢鼠會將其廢棄,另築新巢。
巢鼠
巢鼠種群數量高峰與農作物的成熟期基本一致,數量最少的季節為3月,數量最多的季節為10至11月(繁殖的末期)。在適宜的居住地巢鼠數量年份的變化並不大——沒有增長到2~2.5倍的情形。
巢鼠棲息於海拔1000米以下平原地帶中比較潮濕地段,典型生境為蘆葦地、沙地、田園綠洲等。巢鼠喜居於水塘和湖泊周圍的灌叢附近及雜草叢中。在森林邊緣的灌木林,草原地帶的農作物耕地里都可棲息。秋季巢鼠集中於田間的穀物捆堆下及打穀場院的糧垛堆里。
中國國內分佈於東北三省、河北、陝西、甘肅、福建、廣東、廣西、台灣及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等省。中國以外分佈於歐洲、蒙古、日本、朝鮮、印度、緬甸、印度支那等地。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者及命名年代 |
矮小亞種 | Micromys minutus pygmaeus | Milne—Edwards,1874 |
南亞亞種 | Micromys minutus erythrotis | Blyth,1850 |
台灣亞種 | Micromys minutus takasagoensis | Tokuda,1941 |
烏蘇里亞種 | Micromys minutus ussuricus | Bar-rett-Hamilton,1899 |
片馬亞種 | Micromys minutus pianmaensis | Peng,1981 |
陝西亞種 | Micromys minutus shenshiensis | Li wu etShao,1965 |
鎮江亞種 | Micromys minutus zhenfiangensis | Huang,1989 |
該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巢鼠對農業、牧業皆有害,是內蒙古北疆平原和低山牧場的主要害鼠之一。在農作區,對農作物的生長可致大片麥田缺苗斷壠,顆粒無收。在自然界可感染鼠疫、野兔熱等疾病。
以撫林除草消除地面隱蔽物、破壞棲居巢穴、毒餌誘殺、工具捕殺等措施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