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馬克·麥卡錫
科馬克·麥卡錫
科馬克·麥卡錫,1933年出生於美國羅得島州,小說家和劇作家。
他代表作有《血色子午線》、《邊境三部曲》、《老無所依》、《路》等。《血色子午線》開啟麥卡錫創作的轉折點,在《紐約時報》評選的“過去25年美國最佳小說”中名列第三。《邊境三部曲》引起圖書界的轟動,榮膺美國國家圖書獎和國家書評獎。由《老無所依》改編的同名電影力奪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項重量級獎項。這些都奠定了麥卡錫的大師地位,他因此獲譽“當代最偉大的美國作家之一”以及海明威與福克納唯一的繼承者。而且,他也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大熱門人選。
![科馬克·麥卡錫](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8/m286de446633a3f9bee543bd29c7eb1d7.jpg)
科馬克·麥卡錫
1951-1952年,麥卡錫進入了田納西州立大學,主修文科。1953年,他加入了美國空軍,服役四年,期間兩年在阿拉斯加主持一個廣播節目。1957年,重返田納西大學。在大學期間里
,他在學生報紙上發表了兩篇短篇小說,1959和1960兩年獲得了Ingram-Merrill獎。1961年,他和大學同伴Lee Holleman結婚,有了他們的兒子Cullen。麥卡錫沒有獲得學位再次離開學校,舉家遷移至芝加哥,在那裡寫下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隨後他結束了和Lee Holleman的婚姻關係,回到了田納西。
麥卡錫的第一部小說,《果園守門人》(The Orchard Keeper),於1965年蘭登書屋(Random House)出版社出版。他把手稿交與蘭登書屋,據稱是因為這是其“唯一聽過的出版社”。蘭登書屋的艾伯特·愛斯肯(Albert Erskine)發現了書稿的價值。愛斯肯正是威廉·福克納的編輯,直到後者於1962年逝世。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愛斯肯也同樣一直為麥卡錫編輯。
1965年夏天,借著從美國藝術文學院獲得的遊學獎金,麥卡錫乘船出海,希望探訪愛爾蘭島。出船期間,他遇到了時在船上任歌手的Anne DeLisle。他們於1966年在英國結婚。當年,麥卡錫收到洛克菲勒基金會獎勵金,以此繼續環南歐旅遊,直到登陸伊比沙島。在那裡,他寫下了第二部小說《外圍黑暗》(Outer Dark)。隨後和妻子回到美國,並於1968年發表了這部小說。
1969年,麥卡錫和妻子遷至田納西路易斯維爾,購買了一穀倉,麥卡錫親手修造房子,甚至自干工活。在這裡,他根據真實事件寫下了另一部小說《神之子》(Child of God),於1973年出版。和此前的《外圍黑暗》一樣,《神之子》的故事設置在南阿巴拉契州。1966年,麥卡錫和Anne DeLisle分開,搬至德克薩斯的El Paso。1979年,小說《沙崔》(Suttree)最終出版。這部小說已經斷續寫了二十年。利用1981年獲得的麥克阿瑟獎金支撐生活,他寫下了另一部小說《血紅子午線》(Blood Meridian, or the Evening Redness in the West),在1985年出版。
子Jennifer Winkley及他們的兒子John居住在新墨西哥州聖達菲北部。
他離群索居,極少接受採訪,排斥公眾活動或談論自己的作品。在
![科馬克·麥卡錫](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3/md34a8c53f6ec9798e4f4b9a1c6c9e16b.jpg)
科馬克·麥卡錫
他的小說致力於描寫美國及墨西哥中下層人民的生活經歷及人生感受,受到廣大北美讀者的歡迎及評論界的讚譽。尤其是他的西部小說(以《邊境三部曲》及《流血的子午線》為代表)更是為他奠定了在現代美國文壇上的大師地位。這些在美墨邊境地區發生的動人史詩,既有惡夢般的屠殺、令人震顫的暴力,又有優美如畫的田園詩和柔細潛心的安魂曲,被評論家稱為“地獄與天堂的交響曲”,“是可與中世紀以來的文壇巨星但丁、愛倫·坡、麥爾維爾、福克納、斯坦培克的傑作相媲美的當代經典。”
麥卡錫時常前往由其朋友-物理學家穆雷·蓋爾曼(Murray Gell-Mann)創建的聖達菲學會(Santa Fe Institute)。麥卡錫說,他不熟悉任何作家,更喜歡和科學家們接觸
![路](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8/1/m81ce7a5709277b7925341b368a9a3f9e.jpg)
路
麥卡錫鍾情野外生活,遊歷得克薩斯、新墨西哥、亞利桑那各州。和田納西州一起,加上墨西哥,這些地方成為了其小說故事的主要發生地。人煙稀少的荒涼沙漠背景,黑暗激烈的故事,簡潔有力的語言,構成了其小說的主要元素
麥卡錫的作品具有一種感覺和想象的力量。這種力量寓於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尤其是幾位重複出現的主人公身上。他們對自然和人生的感受和探求,對於年輕生命中充滿的甘苦喜樂的真實。細緻的體驗,對於未來的期待和嚮往,都造就了這種文學的力量。這種力量也孕自麥卡錫本人的生活經歷及追求。尤其是他在田納西州、得克薩斯州及墨西哥的生活。“文學作品源於直接或間接的生活”。麥氏作品前期以描寫美國中南部為主,後期則走入大西南,也是伴隨著他生活的步履而動。他的西部小說集筆墨於幾個堅忍脫俗的青年流浪者身上。這幾個男性主角,帶著各種程度的悟性,投身於生命的探索,情節的高潮每每伴隨著神意的顯示,往往與宗教啟示文學併入一途。這種抽象靈性主題的出現似是作者自身思想的升華,也側映出作者對自然世界的熾熱感情及對人類社會的深切關注。
在麥卡錫作品中,大自然始終是最偉大的存在。作者賦予大自然廣泛而蓬勃的生命。在麥卡錫的世界里,獸類、甚至日月山水都是人類的觀察者。它們無處不有、無時不在地審視著人類的行為——人類的愚蠢、邪惡與殘暴;它們也欣賞著人類的不朽英雄史詩,銘記著英雄們的善行義舉。
麥卡錫既是思想天才,又是語言大師。他的作品是一首首豐富語域里的交響詩。尤其是在他口語體極強的西部小說里,他能在小說中純熟、確切地使用英語、西班牙語表現人物的不同文化背景,又能靈活、諧趣地駕馭俚語、土語、牛仔語言,凸顯角色各異的身份、性格、教養、志趣……麥氏西部小說也和其他同類作品一樣富有質樸、粗野的黑色幽默。
作品為南方哥特風格(Southern Gothic),后啟示錄(post-apocalyptic)流派。同時著有戲劇和劇本。文學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把他和托馬斯·品欽(Thomas Pynchon)、唐·德里羅(Don DeLillo)、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一起,列為當今時代美國最主要的四大小說家。
![血色子午線](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3/c/m3c37659b4de8cd0bca242d5ffff61bac.jpg)
血色子午線
小說《路》是麥卡錫的第十部作品,描述一對父子遊歷浩劫后的虛構世界,被認為是一部“殘酷的詩學”。小說於2006年9月出版,好評如潮,2007年4月16日贏得普利策獎。小說講述的是,核大戰讓整個由國家秩序建立起來的世界毀於一旦。自然的末日來臨,灰濛濛的雪寂靜地落在荒蕪一片的寒冷冬日,無法滋養任何植物。在這場浩劫中,有一家人僥倖活了下來。他們僅剩一支手槍和一發子彈。父親告誡兒子不要輕易使用子彈,如果遇到危險就用僅剩的子彈自殺。沒想到孩子的母親卻不堪忍受生命的殘酷而拔槍自殺。父子倆只得孤零地往美國的南方海岸走去,尋找可能的溫暖。這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他們面對著未知的生計與人性的邪惡。他們惟一擁有的是彼此的關懷和對生存的一絲渴望。他們在路上遇到一個棄嬰,感受到生命的火種開始有了延續的希望。年逾74歲高齡的麥卡錫用細膩的文字描繪了天災和人禍共同釀造的末世景觀,成為後“911”時代的寓言,表現了作家對人類世界的密切關注。
《老無所依》如同寓言。書名取自《航向拜占庭》中的首行,它的作者是愛爾蘭詩人葉芝(曾獲諾貝爾文學獎),被許多人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人。
果園守門人 The Orchard Keeper (1965)
![老無所依](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9/6/m960c46710242520b3aa458ca138fadbb.jpg)
老無所依
神之子 Child of God (1974)
沙崔 Suttree (1979)
血紅子午線 Blood Meridian, Or the Evening Redness in the West (1985) (邊境三部曲,trilogy of the border,*)
駿馬 All the Pretty Horses (1992)
穿越 The Crossing (1994) *
平原上的城市 Cities of the Plain (1998) *
老無所依 No Country for Old Men (2005)
路 The Road (September 26,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