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白馬賦

赭白馬賦

《赭白馬賦》為南朝宋詩人顏延之創作的一篇賦。此賦先頌讚駿馬良駒,再描述駿馬超逸群倫的形體、骨相、神態、速度,最後在夾敘夾議中告誡宋文帝應以“鑒武穆,憲文光,振民隱,修國章”為務。全賦章法謹嚴,文筆流動奔放,語言簡古而不晦澀。

作品原文


赭白馬賦
惟宋二十有二載,盛烈光乎重葉。武義粵其肅陳,文教迄已優洽。泰階之平可升,興王之軌可接。訪國美於舊史,考方載於往牒。昔帝軒陟位,飛黃服皁。後唐膺籙,赤文候日。漢道亨而天驥呈才,魏德楙而澤馬效質。伊逸倫之妙足,自前代而間出。並榮光於瑞典,登郊歌乎司律。所以崇衛威神,扶護警蹕。精曜協從,靈物咸秩。暨明命之初基,罄九區而率順。有肆險以稟朔,或逾遠而納贐。聞王會之阜昌,知函夏之充牣。總六服以收賢,掩七戎而得駿。蓋乘風之淑類,實先景之洪胤。故能代驂象輿,歷配鉤陳。齒筭延長,聲價隆振。信聖祖之蕃錫,留皇情而驟進。
徒觀其附筋樹骨,垂梢植髮。雙瞳夾鏡,兩權協月;異體峰生,殊相逸發。超攄絕夫塵轍,驅騖迅於滅沒。簡偉塞門,獻狀絳闕。旦刷幽燕,晝秣荊越。教敬不易之典,訓人必書之舉。惟帝惟祖,爰游爰豫。飛輶軒以戒道,環彀騎而清路。勒五營使按部,聲八鸞以節步。具服金組,兼飾丹雘。寶鉸星纏,鏤章霞布。進迫遮迾,卻屬輦輅。欻聳擢以鴻驚,時濩略而龍翥。弭雄姿以奉引,婉柔心而待御。
至於露滋月肅,霜戾秋登,王於興言,闡肄威稜。臨廣望,坐百層,料武藝,品驍騰。流藻周施,和鈴重設。睨影高鳴,將超中折。分馳回場,角壯永埒。別輩越群,絢練夐絕。捷趫夫之敏手,促華鼓之繁節。經玄蹄而雹散,歷素支而冰裂。膺門沫赭,汗溝走血。踠跡回唐,畜怒未泄。乾心降而微怡,都人仰而朋悅。妍變之態既畢,凌遽之氣方屬。跼鑣轡之牽制,隘通都之圈束。眷西極而驤首,望朔雲而蹀足。將使紫燕駢衡,綠蛇衛轂,纖驪接趾,秀騏齊亍。覲王母於昆墟,要帝台於宣岳。跨中州之轍跡,窮神行之軌躅。
然而般於游畋,作鏡前王。肆於人上,取悔義方。天子乃輟駕回慮,息徒解裝。鑒武穆,憲文光。振民隱,修國章。戒出豕之敗御,惕飛鳥之跱衡。故祗慎乎所常忽,敬備乎所未防。輿有重輪之安,馬無泛駕之佚。處以濯龍之奧,委以紅粟之秩。服養知仁,從老得卒。加弊帷,收仆質。天情周,皇恩畢。
亂曰:惟德動天,神物儀兮。於時駔駿,充階街兮。稟靈月駟,祖雲螭兮。雄志倜儻,精權奇兮。既剛且淑,服鞿羈兮。效足中黃,殉驅馳兮。願終惠養,蔭本枝兮。竟先朝露,長委離兮。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1.赭(zhě)白:駿馬之名。
2.驥:千里馬。稱力:以力氣受到稱道。龍:龍馬,古代傳說中的瑞馬。古有龍馬負圖出河的傳說。名:揚名,顯名。
3.豈:豈,豈止,原作“豈不”,“不”字衍。以:以之,即以龍馬。尚:崇尚。威容:威儀容止。軍駙:形容馬多。趫(qiáo)迅:雄壯有力而迅疾。
4.實:確實。騰光吐圖:指龍馬負圖出河的傳說。騰光,龍馬負圖而出時,河上騰起光彩。吐圖,指龍馬至帝堯所修壇吐甲圖,古人以此為帝王受命的吉祥之兆;圖,指八卦圖。疇德:往昔德高的人,這裡特指堯。瑞聖之符:祥瑞的符契。
5.語:指人們的言談。崇其靈:尊崇堯的聖靈。其,特指堯的。世:世世代代。榮:讚譽。其至:堯的聖德。
6.高祖:指南朝宋武帝劉裕。五方:東、西、南、北、中。率職:奉行臣職。四隩(ào):四方邊遠之地。入貢:納貢臣服。
7.秘寶:珍寶。玉府:帝王收藏珍奇寶物的府庫。文駟:駿馬。文,通“紋”;駟,古時駕車的四匹馬,這裡指馬。華廄(jiù):指帝王的馬棚。
8.乘輿(shèngyú):帝王之車。此指帝王。稟(bǐng):稟賦,自生來就具有。逸異:超凡卓異。
9.妙簡帝心:美妙恰合帝王心意。簡,選擇,簡選。用:因此。錫:通“賜”,賜予。聖皁(zào):皇帝賜予的馬槽。皁:槽。
10.齒歷:齒數。衰:減少。藝美:指馬的賓士、駕車等能力。不忒(tè):不差。忒,差錯。
11.襲養:被馴養。兼年:連年。思隱:內心懷有的恩情。指皇帝對馬之情。周渥(wò):周到而優厚。
12.殫(dān):盡。斃:死。內棧:馬棚內的墊板。
13.少(shào):指馬少壯時。有惻:有哀痛,感到悲傷。上仁:指皇帝。
14.詔:命。陪侍:侍奉塞帝左右的臣。奉述中旨:奉命傳達皇帝的旨意。中旨,帝王的旨意,這裡指皇帝命陪侍之臣作賦頌赭白馬。
15.末臣:自謙之詞,小臣。庸蔽:平庸短淺。敢:謙詞,斗膽地,冒死。同:與其他陪侍之臣一道。
16.惟:語首助詞。盛烈:偉大的功業。光:光耀。重葉:兩代,即宋武帝劉裕和宋文帝劉義隆兩代。
17.武義:武備之義,指宋對北朝的戰事。粵:通“曰”,句首或句中語助句。肅陳:嚴肅地顯示出來。文教:指札樂教化。迄(qì):竟。優洽:普及。
18.泰階:星名,也叫“三台”,共六星,兩兩並列,成三排,其形如階,古認為泰星平是風調雨順之兆。可升:可以達到(天下太平)。興王:振興之王。軌:跡,傳統。接:續。
19.國美:治國的美政。方載:常規,指興王治國的原則。方,常;載,則。往牒(dié):過去的譜牒。指過去的歷史著作。
20.帝軒:黃帝,姓公孫,名軒轅。陟(zhì):登位。飛黃:傳說中的神馬名。服:通“伏”。
21.後唐:即帝堯。后,帝。膺(yīng):接受。籙(lù):天賜的符命。赤文:馬名。候日:出現於日邊。
22.漢道亨(hēng):漢王朝通西域之路暢通。亨,通。天驥:天馬。呈才:獻呈才幹。魏德:指魏文帝之德。楙(máo):通“茂”。美盛。澤馬:吉祥之馬。效質:獻出才幹。郊,貢獻出。
23.逸倫:超出同類。妙足:指良馬。間(jiàn)出:間或出現。
24.並榮光:指前代的龍馬一併顯出過光彩。瑞典:吉祥的典範。登:入,升入。郊歌:即郊祀之歌,漢武帝時定郊杞之禮,遂命文人作郊祀用的歌,共十九章,其中的《天馬歌》被樂府演奏。司律:掌管音律,這裡指掌管音樂的官署,即樂府。
25.威神:指皇帝。扶護:護衛。警蹕(bì):警示行人避讓並清除道路。
26.精曜:星宿名,即房宿,也稱天駟。協從:協合。靈物:指神馬。咸:皆。秩:有序。
27.暨(jì):及,至。明命:指受上天明命的宋武帝劉裕。初基:剛登基。磐(pán):盡,全。九區:九州。率順:迅速歸順。
28.肆險:慢視險阻,不計危險。稟朔:親承宋王朝的正朔,即表示臣服。一年之始日“正”,一月之始日“朔”,古代改朝換代,新建之王朝要重定正朔,以示“奉天承運”。贐(jìn):貢品,貢物。
29.王會:指宋武帝會來歸順者。阜(fù)昌:指來會者甚眾。函夏:華夏。充韌(rèn):充滿。
30.總:統領,總領。六服:指全國各地。周代依據地域距京畿的遠近,把各地由近及遠分為侯服、甸服、男服、采服、衛服、蠻服,稱六服。賢:指好馬。掩:義同“總”。七戎:泛指西部少數民族。
31.乘風:形容馬奔跑快。淑類:美好的種類,指良種之馬。先景:比影子還快,形容馬跑得快。景:同“影”。洪胤(yìn):優秀的後代。洪,優秀;胤,後代。
32.代驂(cān):代替驂馬。古時駕車的左右邊馬稱驂。象輿(yú):象車,天子之車。歷配:擇選出來匹配。鉤陳:星名,最靠近北極,在紫微垣內,這裡以星代指天子衛隊,指赭白馬可與天子衛隊相匹配。
33.齒筭(suàn):齒數,年齒。筭,通“算”。隆振:高起。
34.信:確實,實在。聖祖:指宋武帝劉裕。蕃錫:盛多的賜予。蓍:盛多的樣子。留:懷有。驟進:(馬)賓士前進。
35.徒觀:但見,只要看看。附筋樹骨:筋絡附於隆起的骨骼上。梢:指毛尾。植:聳起。發:指馬鬃。
36.夾鏡:(馬眼明亮)像兩鏡相對。權:頰。協月:(頰豐滿)與滿月相稱。
37.異:奇異。峰生:有峰棱突起,形容馬骨架鮮明。殊相:不平凡的長相。逸發:超群出眾。
38.超攄(shū):騰越賓士。絕:超絕,超越。塵轍:塵埃與車轍。驅騖(wù):賓士,馳騁。滅沒:若明若滅,似有似無。
39.簡:選。偉:指壯偉的馬。獻狀:進獻好馬。狀,馬的形貌,代指馬。絳闕(jiàng quē):宮門。
40.刷:指為馬刷除塵垢。幽燕:地名,在今河北北部及遼寧西部一帶。秣(mò):以草料喂馬。荊越:地名,在今湖北浙江一帶。
41.教:教習,指馴馬。敬:依循。不易之典:不變的法典。訓:教誨使順從。必書之舉:指帝王的舉動。書,記載。
42.惟:語首助詞。帝:文帝劉義隆。祖:宋高祖武帝劉裕。爰:乃,於是。游、豫:都是出遊巡幸的意思,這裡指騎乘赭白馬出遊。
43.輶(yóu)軒:輕車。戒道:指輶軒在前為乘赭白馬的皇帝戒除道路。環:環繞成一周。彀騎(gòu qí):持弓箭的擔任護衛的騎兵。
44.勒:部勒,統領。五營:天子的儀仗隊五營。聲八鸞(luán):一車四馬的八鈴發出聲響。鸞,鈴,繫於馬銜上,一馬二鈴,故四馬八鈴。節步:調節步伐。
45.具服:朝服,這裡指馬之服。金組:指馬披的甲服。丹雘(huò):紅和青黑兩色。
46.寶鉸(jiǎo):馬具上的貴重飾品。鉸,以金飾物。星纏:似星環繞。鏤章:馬具上雕鏤的花紋。霞布:如霞光分佈。
47.迫:疾,急。遮迾(liè):指衛隊為天子清道止行。卻:退。屬:跟隨。輦輅(niǎn lù):天子之車。
48.欻(xū):忽然。聳擢(zhuó):聳起,跳躍。鴻驚:如鴻受驚一樣。時:時而,有時。濩(huò)略:奔躍。龍翥(zhù):龍飛騰,形容馬賓士似龍飛。
49.弭(mǐ):止,順服。奉引:尊奉導引。待御:待候皇帝駕御。
50.戾(lì):到達,這裡指霜降下。登:莊稼成熟,豐收。於:語助詞。興言:發話,宣布。闡肄(yì):大顯。威稜:聲威。
51.臨:范臨。廣望:台名。百層:台名。料:估量,測度。品:品評。驍(xiāo):駿馬。騰:賓士。
52.流藻:指馬具上飄動的彩飾。周旋:遍布。重設:增設。
53.睨(nì)影:(馬)視影。超:超越。中折:中途停下。折:停住。
54.回場:廣闊的場地。角:比賽。永:長長的。埒(liè):騎射的馳道。兩倆有矮牆。
55.別輩越群:指赫白馬超過了同類同群的其他良馬。絢(xuàn)練:迅疾的樣子。夐(xiòng)絕:遼遠。
56.捷:使敏捷,使加速。趫(qiáo)夫:勇壯之士。敏手:機敏的射手。促:促進,使加油。華鼓:鼓的美稱。繁節:節奏加快。
57.經:穿透。玄蹄:指箭靶。雹(báo)散:箭中靶有聲,如雹子散落。歷:經。素支:即月(ròu)支,箭靶。
58.膺(yīng)門:(馬)胸口。沫赭(zhě):流汗沫呈赭色。汗溝:馬身背上流汗的溝紋。走血:流出血紅色的汗水。
59.踠(wǎn)跡:收攏馬步。固唐:回到路上,指馬離開比賽馳道而回來。畜:蓄,蘊蓄的。怒:氣力。
60.乾:指皇帝,乾為天,故以乾代天子。心降:內心平和。怡:和悅。都人:京都之人。朋:群,指眾人。
61.妍態之變:美好姿態的各種變化。凌遽(jù)之氣:凌越賓士的氣力。屬(zhǔ):連續不斷。
62.跼(jú):拘束,局促。鑣轡(biāo pèi):馬勒與馬韁。隘:感到狹窄。通都:大的都城。圈束:約束。
63.眷(juàn):眷顧。西極:西方,赭白馬所來之處.驤首:昂首。朔云:北地之雲。蹀(dié)足:踏步。
64.紫燕、綠蛇、纖驪(xiān lí)、秀騏(qí):都是駿馬名。駢衡:雙馬駕轅。衡:轅上衡術。衛轂(gǔ):衛護車轂,指在一側為驂馬。轂,輪軸頭。接趾:隨赭自馬同行,也是拉套的意思。齊亍(chù):碎步隨行。
65.覲(jìn):拜見。王母:西王母。昆墟:昆崙山,西王母所居之地。要(yāo):約,邀。帝台:仙人名。宣岳:宣山,山名。
66.中州:中原,中國。轍跡:車留下的軌跡,“軌躅”同。神行:神仙所行經。
67.般(pán)於游畋(tián):縱情游觀、田獵以為享樂。般,過分享樂,樂而無度。作鏡前王:以前代君王的遊樂亡國為鑒成。前王:指夏后康,因逸樂無度而失國。
68.肆:放縱,放肆。義方:禮義之準則。
69.回慮:回想前王的歷史教訓。解裝:脫去遊獵的裝束。
70.武:漢武帝,好名馬。穆:周穆王,喜游觀。憲:取法。文光:漢文帝漢光武帝,皆不甚愛馬。
71.振:救助,救濟。隱:痛苦。章:典章制度。
72.戒:警戒。出豕(shǐ)之敗御:愛好游觀田獵會遭意外之禍。據《韓非子》記載,王子期為趙簡子駕車,有伏於溝中的一頭豬突然奔竄而出,駕車之馬受驚,車受到損壞。豕,豬;敗御,車毀。惕:警惕。飛鳥之跱(zhì)衡:意同“出豕之敗御”。據《逸周書》記載,周穆王出遊田獵,有鳥如鳩,翩飛而止於車轅前端橫木上,御者以馬鞭抽打,馬驚車翻,穆王左股受傷。
73.祗(zhī):敬,嚴肅。慎:謹慎小心。所常忽:日常所輕忽的事。所未防:未加防備的事。
74.重(chóng)輪:重轂。即在車轂之外再加一轂,使車駕更為安全。泛(fěng)駕:翻車。佚:超越,指翻車后難以再超越。
75.處(chǔ):安置。濯(zhuó)龍:馬廄名。奧:深處。委:給與。紅粟(sù):泛指糧食。秩:待遇。
76.服養:馴服飼養。知仁:知遇與仁愛。從老得卒:任隨其衰老而死(不必特殊照顧)。
77.加:給與。弊帷(wéi):破帷帳,指以之裹馬屍。收:指收馬屍掩埋。仆(pú)質:仆倒的馬屍。質,體。
78.天情:皇恩。周:周至,周全。畢:全,盡。
79.動:感動。神物:特指神馬。儀:呈現儀容。
80.駔(zǎng)駿:駿馬 充:滿。階:台階。
81.稟(bǐng)靈:稟受靈性。月駟:月亮和天駟星。駟,天駟星,即房星,二十八宿之一。祖雲螭(chī):其始祖是雲中之龍。螭,傳說中一種無角的龍。
82.倜儻(tì tǎng):風流不凡,卓異超群。精:精神。權奇:特別奇譎。
83.剛:剛健。淑:美好。鞿羈(jī jī):馬韁與馬絡。泛指馬的套具。
84.效足:效命,致力。中黃:中營,天子之營。殉(xùn):殉身,獻身。
85.終惠養:惠養至馬死。蔭:庇蔭,指後代得益於先代。本枝:樹榦與樹枝,比喻後世子孫。
86.竟:竟然。先朝露:先於朝露,指馬的生命比朝露還短促。委離:委棄人間,離開人世。

白話譯文

千里馬不以氣力被讚美,馬以龍馬而著名。國家怎麼以駿馬顯示威容,誇耀軍事武力呢?其實古代帝堯築壇河洛之上,河中閃射出光彩,就有龍馬銜圖出河的傳說,這是上天給予往昔有德之人(帝堯)的祥瑞符契。因此人人崇敬堯的聖靈,代代頌揚堯的大德。我朝高祖劉裕締造大宋,五方之族朝貢,四方邊遠之人皆來入朝進獻貢品。珍寶充滿府庫,駿馬排列於華廄。於是就有為天子駕車的赭白馬,它具有天生的超群卓異的身姿。精選的恰合帝王心意,因而皇帝親賜食槽。騎乘駕車順遂人意,縱橫馳騁暗合節度。年齒雖衰,但才能與善美不變。文帝蒙受武帝的賜與多年飼養赭白馬,其內心對馬懷有豐厚的感情。年老氣盡,死於馬棚。馬於少壯時為皇帝效力,想到馬死,皇帝感到悲傷。就令陪侍之臣,傳達聖旨。小臣平庸愚笨,冒昧地與群臣一起獻上此賦。這篇賦是:
大宋建二十二年,偉大事業輝煌兩代。武事威震於外邦,文教業已普及民眾。太平盛世可以達到,聖王治國的傳統可以繼承。探求治國之美政於舊史,考察四方之事於往昔的典籍。往昔,黃帝軒轅氏即位時,飛黃神馬伏於槽下。帝堯接受天賜符命時,則有赤文綠色,龍圖出河的祥兆。漢代道統達於西域,則天馬呈獻其才。那些超過同類的駿馬,自前代就不斷的出現。並以榮光瑞應龍馬吐圖,天馬之歌被掌管音樂之官選入於樂府的天子郊祀之樂。所以神馬以尊崇的威嚴,護衛警戒帝王出入。上有光輝與之協合,下則有神馬依次出現而顯祥瑞。等到高祖劉裕剛剛即帝位,天下九州全部歸順於宋。有的不顧危險而臣服,有的越過遙遠之路而進貢財物。聽說高祖會見各民族朝貢的聚會盛大隆重,目睹全國之內來朝會者之眾多。統領王畿以外的諸侯各國而收取良馬,囊括西部少數民族而獲得其進貢的駿馬。其馬大概為奔如乘風的良種,實在是快得先於日影的優秀後代。赭白馬能為天子駕車,並與天子護衛相匹配。其年歲增長,而名譽身價大振。聖皇高祖、文帝的恩賜實在太多,其不忘皇帝的恩情而疾速前進。
只觀看其骨骼隆起,筋絡附著,長尾下垂,鬃毛直豎。雙目似明鏡,兩額圓如月,奇異體形像山峰,形象不凡。赭白馬騰躍而超出塵軌,賓士之速若滅若沒,難辨其形彩。挑選壯健之馬於邊關,呈獻異相於朝廷。早晨刷毛去垢於北之幽燕,中午飼以糧草於南之荊越。教習赭白馬遵循永恆的法典,訓誨它使之順從國君的舉動。宋文帝劉義隆、宋高祖武帝劉裕皆騎乘赭白馬,出遊巡查。駕輕車馳騁而警戒道路,使持弓箭的騎兵環繞其周圍以護衛。統領天子五營儀仗隊而循序漸進,搖動八鈴鳴響而調整其步行。馬身披掛金甲組甲,並塗飾紅色。馬具上面精美的裝飾,好比星辰閃爍環繞著,其鏤刻的花紋如彩霞散布。向前迫進列隊遮攔,向後退跟隨皇帝的車輿。時而聳起,如鴻鵠驚飛;時而馳驅,似神龍疾飛。停止雄姿順從地為皇帝前導引車,柔順溫和而等待皇帝的駕御。
等到露水增多,秋氣肅殺,到了霜降季氣,秋天穀物成熟了。君王發布宣言,顯示威力。登臨廣望之台,安坐百層之高,測驗士兵的騎射等技藝,品評駿馬的奔騰。周流藻飾,普遍安設,再增和鳴的鸞鈴。視影而高聲嘶鳴,將要超越卻又中途停止。踏入遼遠的賽場便與群馬分道揚鑣,沿著漫長的道路與群馬競比雄壯。遠超同類勝過群馬,迅疾而絕高。因赭白馬賓士疾速,故使矯健敏捷的射手與鼓手加速射箭與擊鼓的節奏。穿過馬蹄的響聲如冰雹散落,擊中箭靶子的響聲如冰層爆裂。馬的胸膛流出赭紅色的汗沫,馬的前腋淌汗血。馬屈其足還意欲賓士卻返回道上,蓄積的壯盛氣勢還沒用完。君王之心降愛於赭白馬而微微現出和悅的樣子,都城的人們都抬頭而望,聚眾而稱悅。其美好多變的姿態,疾速馳騁的氣力,仍在連屬不絕。被馬嚼子馬韁繩所牽制,認為通都大邑也狹窄,豢養於棚欄受拘束。眷念其產地西極而抬頭,眺望北方而踏足。將使赭白馬與紫燕共同駕轅,駿馬綠蛇在一側拉套,纖驪及秀騏跟隨而行。拜見西王母於崑崙,邀請仙人帝台於宣山之巔。車子行駛的痕迹,跨遍中原地區,賓士如飛的車跡於終極。
然而皇帝大肆游觀打獵逸樂而無節制,想到夏王太康亡國的教訓應以為戒。在眾人之上恣意妄為,想到為人遵守的標準和道理而感到悔恨。天子乃停車而改變想法,休整步卒解除遊獵的裝束。漢武帝周穆王愛天馬縱遊獵,以為自己的借鑒。漢文光武得駿馬而不嬌寵,樸素修德,可為自己效法的榜樣。救濟百姓的痛苦,修改國家的法度。經常鑒戒趙筒子豬奔馬驚車翻的禍患,時時警惕於周穆王鳥斃馬佚股傷的災難。因此對經常所忽之事要嚴肅謹慎,對於未加預防之事要認真戒備。車有重轂才安穩,翻車的馬必有傷害。把馬置放於濯龍之廄的深處,飼以太倉紅粟(陳米)的待遇。對馬駕馭飼養就是知遇與仁愛,髓之衰老而至殛亡。用破舊的帷帳,包裹馬的屍體掩埋完事。皇帝的恩情就周到了,君王的恩德也就用盡了。
總而言之:唯有聖德才能感動上天,神馬才降臨而呈現儀容,此謂人有聖德則神馬至。有德之君在位時,神馬充滿大道啊。駿馬承受月亮和天駟星的精氣,祖先來源於龍。神馬的志氣,卓異不凡,其善行奇譎非常。既剛健又美善,卻被馴服於馬韁繩與絡頭。為天子的中營效力,以從驅馳。天子願意惠養赭白馬到最終,並使後代子孫得以庇蔭。竟然比朝露生命還短促,與人永別而死亡。

創作背景


此賦寫於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時代,具體時間不詳。劉義隆即位前為中郎將時,其父劉裕賜與駿馬名“赭白”,等到劉義隆即位為帝,赭白馬死去。於是,宋文帝命陪侍諸臣“奉述中旨”,為赭白馬作賦,作者於是創作此賦獻上。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作為封建時代的“遵命文學”,本該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以迎合帝王心理為創作旨趣。然而,此賦卻並非是一味歌功頌德的馬屁文字,主旨在於諷諫規戒。全賦以寫駿馬為線索,將諷諫規戒的宗旨貫穿於賦的首尾,體現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此賦的開篇別開生面,看似頌讚駿馬良駒,實則追慕古聖先賢。強調歷代明君修行仁德是神馬出現的必要前提,列舉“帝軒陟位”、“後唐膺鐐”、“漢道享”、“魏德棘”而得寶馬的傳說闡明作者的君王以修德為本的主張。接著,在正面描述駿馬形貌神采,雄姿偉態的文字中著意突出對馬要施以教習,以使其“教敬不易之典,訓人必書之舉”這樣一層頗耐人尋味的意思。這無異於是委婉告戒君王不可寵馬輕人,玩物喪志。最後,夾敘夾議中正面告誡宋文帝應以“鑒武穆,憲文光,振民隱,修國章”為務;對於駿馬,則無需過分嬌寵,同時要吸取歷史上一些遊樂無度而發生意外的君主的教訓,“戒出豕之敗御,惕飛鳥之躊衡”,且於尋常容易忽略的事情方面要倍加謹慎,於未及防範之事要認真戒備,對馬的駕馭飼養就是知遇與仁愛。隨著它衰老而至死亡,也是自然之理。用破舊的帷帳包裹馬屍掩埋,那便是天情周至,皇恩有加。語意殷切,不失辛辣與尖銳。至此,此賦“愛馬不如愛人,寵馬不如修德,遊獵足以墮志”的主題得到了完整的體現。
全賦章法謹嚴,文筆流動奔放,語言簡古而不晦澀,且中多警策之語,可謂“詩人之賦麗以則”的典型。此外,此賦語言的色彩較為突出,如鋪寫赭白超逸群倫的形體、骨相、神態、速度,有云:“徒觀其附筋樹骨”其颯爽英姿,呼之欲出,栩栩如生,使人如睹一幅氣勢淋漓的駿馬圖卷。

名家點評

北京出版社黨組成員、編委、副總編輯吳坤定:賦中雖有鋪張辭藻、堆砌典故之弊,但也不乏精采動人的描寫。作者採用誇張和襯托的筆法,寫赭白超逸群倫的骨相,疾步馳驅之神速,以及射手乘馬騎射的矯健,都十分生動傳神。(《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作者簡介


顏延之(384年—456年),字延年,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少孤貧,居陋室,好讀書,無所不覽,文章之美,冠絕當時,與謝靈運並稱“顏謝”。有《顏光祿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