蚶殼草

繖形花科蚶殼草屬植物

蚶殼草為傘形科積雪草屬積雪草。多年生匍匐草本。生於田埂、村旁、路旁、溝邊、草地、陰濕地。分佈於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

物種簡介


別名:潮汕地區稱為兩公根、藤牌草、鼎蓋草。外地別名稱為老公根、崩大碗、魚鑿口、崩口碗、乞食碗、落得打、積雪草、大葉金錢草、缺碗筷草、雷公根馬蹄草、蚶殼草、銅錢草、十八缺。
英文名:AsiaticPennywort,Tsubokusa
學名:Centellaasiatica(L.)UrbanHydrocotyleasiaticaLinn.
科名:繖形花科(Apiaceae)蚶殼草屬(Centella)
原產地:徠熱帶、亞熱帶地區廣泛分佈。
性味:蚶殼草味甘、微辛、苦,性涼,無毒。
功效:內服清濕熱、解毒利尿、解暑疏風、行氣消腫。外用去癢、止血。入腸胃經。
蚶殼草
蚶殼草
主治:外感暑熱、急性黃疸型肝炎、中暑腹痛、咽喉腫痛、腮腺炎、泌尿道感染、胃痛、中毒。外治濕毒作癢。

主要價值


蚶殼草
蚶殼草
1、綠化用:蚶殼草對於環境條件的要求不嚴,只要土壤能夠維持適當的濕度,就能夠生長得很好,在裸露的地上種些蚶殼草,很快就能達到綠化效果。
2、藥用:袪風、固腸、明目清暑。在野外被蚊蟲叮咬,可以找蚶殼草,把葉子揉爛,抹在被叮的地方,可以止癢。性味:全草或帶根全草:苦、辛、寒,有小毒。效用:全草:消炎解毒,涼血生津,清熱利濕。治傳染性肝炎,麻疹,感冒,扁桃腺發炎,咽喉炎,支氣管炎;尿路感染,結石,解斷腸草、砒霜、蕈中毒。

分佈範圍


台灣全境及澎湖、蘭嶼,生於平地、田邊、山野、路旁、溝邊至1200公尺的山區的低濕處。

形態特徵


莖
莖:草本,莖長10~70公分,如鐵線狀,匍匐地面,常呈紫紅色,全株具有微毛,節間長,在節上長根生葉及花序,並有2枚鱗片狀退化葉,葉常呈叢生此鱗片腋下。
葉
花:花序密集排列成頭狀繖形花序,花細小,腋生,具3~6朵花,淡紅色;花序軸長0.2~0.8公分,小花梗短或缺如;花序又有2枚卵形膜質苞片包圍,花萼截頭形;花瓣5枚,紅紫色,卵形;雄蕊5枚,短小,與花瓣互生;子房下位,花柱2枚,花柱不明顯。花期3~9月。
果實
果實
果實:果實為離果,長0.2~0.3公分,紅褐色,扁圓形,常3個並排合生。
特性
特性
特性
屬於匍匐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單葉,互生,叢生節上,具葉柄,柄長4~10公分,被細毛;葉片徑2.5~5公分,圓腎形,葉基深心形,葉尖圓鈍形,葉緣為鈍鋸齒緣或淺裂,上下表面無毛或疏被毛。總苞片包被花序,2枚,卵形,膜質,宿存。花期3~9月。。蚶殼草的蔓延力十分可觀,莖節上不僅長葉、開花、結果,還長出不定根以吸收營養、固定植株,好讓前頭的莖繼續往前伸探。由於它對於環境條件的要求不嚴,只要土壤能夠維持適當的濕度,就能夠生長得很好,在裸露的地上種些蚶殼草,很快就能達到綠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