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老廠鎮的結果 展開

老廠鎮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箇舊市下轄鎮

該鎮位於雲南省箇舊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03°10′至103°19′,北緯23°15′至23°20′之間,東與蒙自縣冷泉鄉相接壤,南與卡房鎮相連,西與錫城鎮為界,北和大屯鎮相鄰。最高海拔2750米,最低海拔1450米,總面積106.27平方公里,耕地9274.47畝,全是旱地,林地31905畝,連片天然草場104000畝。是典型的工礦鄉鎮。全鎮共三個村委會,15個村小組。年平均氣溫12.5---14.5C,極端年最低氣溫-5.4C,極端年最高氣溫29C,有霜日全年平均12天。年降雨量1200-1600mm。年平均日時數4.7小時。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老廠鎮常住人口為12886 人。

地理環境


老廠鎮
老廠鎮
老廠鎮位於箇舊市東南部,東經103°10′至103°19′、北緯23°15′至23°20′之間。東與蒙自縣冷泉鄉接壤,南和卡房鎮相連,西與錫城鎮為界,北與大屯麒麟山共嶺。面積106.27平方千米,有彝、漢、苗等民族。轄老廠1個社區,羊壩底、木登硐、對門山3個行政村,15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老廠街,距市區23千米。地處山區,地勢西高東低,最高海拔2750米,最低海拔1490米。錫、鉛礦藏資源豐富,為箇舊市錫、鉛礦的主要生產礦區。有礦山公路連接昆(明)那(發)公路。 

歷史沿革


1950年為箇舊市灣子區,1952年為第三區,1958年改老廠公社,1984年改區,1987年設鎮。1997年,面積106.3平方千米,人口2.4萬,其中彝族佔68%,漢族佔29%,鎮政府駐老廠街,轄老廠街居委會和羊壩底、對門山、木登洞3個行政村。

人口數據


2006年,人口1.89萬人。
2021年8月11日,根據箇舊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老廠鎮常住人口為12886 人。

行政區劃


[2008年代碼]同2006年代碼[2006年代碼]
名稱代碼郵編
老廠社區532501106001661007
羊壩底村532501106201661007
木登硐村532501106202661007
對門山村532501106203661007

經濟


雲南省箇舊市老廠鎮
雲南省箇舊市老廠鎮
該鎮是工大於農的鄉鎮,2004年經濟總收入14305萬元,其中鄉鎮企業收入高達12205.8萬元,佔總收入85.3%,農民家庭經營收入2099.2萬元,只佔14.7%,人均純收入2255元,地方財政收入641.12萬元,有耕地9274.47畝,種植業為玉米,陸稻,烤煙,甘蔗為主。在整個經濟結構中,工業成為該鎮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農業

雲南省箇舊市老廠鎮
雲南省箇舊市老廠鎮
該鎮農機化管理機構一個一人,農機化技術推廣站一個一人。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349個363人,鄉村農機人員363人,其中:拖拉機駕駛員33人,農用運輸車駕駛員47人,農機化作業程度、機械耕耙面積2000畝機電灌溉面積2200畝,機械深施面積150畝,機械加工農副產品,加工糧食0.16萬噸,農機運輸735.7萬噸/公里。農業機械擁有量:農機總動力690.68萬瓦特,其中:柴油發動機動力542.83瓦特;汽油機動力97.52萬瓦特;電動機動力50.33萬瓦特;變形拖拉機2台2.49萬瓦特;小型拖拉機64台51.2萬瓦特;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具2部;耕整地機4台2.64萬瓦特;農用追肥槍15支;農用排灌機械41台9.98萬瓦特;塑料大棚溫室1560平方米,農副產品加工機械37台27.75萬瓦特。畜牧機械青飼料切碎機301台22.58萬瓦特,運輸機械農用載重汽車65輛469.29萬瓦特,農用運輸車51台93.86萬瓦特。農機化經營效益總收入達922.34萬元,其中:農機化作業收入915.收入元,其他收入6.84萬元。農業機械總值733.28萬元。

畜牧業

雲南省箇舊市老廠鎮
雲南省箇舊市老廠鎮
為做好該鎮的畜牧業,合理利用10萬畝天然草場的優勢,該鎮積極組織以發展牛、羊為主的畜牧業,扶持了一戶養羊示範戶,技術指導其養畜。
為了合理利用資源,該鎮農技中心在青貯料、胺化飼料的推廣下足了功夫。通過培訓、學習、參觀等手段讓群眾了解青貯料、胺化飼料的好處,農民群眾充分利用本地青貯飼料資源,積極採用所掌握的青貯飼料知識,合理利用洋芋葉、蘿蔔葉和瓜藤。這樣,不僅降低了畜牧業中飼料成本高的問題,也合理利用了資源。2006年,青貯量達到1120噸,胺化飼料102噸。為促進畜牧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據統計:該鎮2006年肥豬出欄7605頭;大牲畜出欄508頭;羊出欄1878頭,存欄4089頭。該鎮的畜牧業已經形成一定規模,蒸蒸日上。

生物藥材

從2000年起,大箐村科技示範基地人工種植大草烏、馬蹄香燈盞花等中藥材,經過宣傳、示範帶動,通過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2007年該鎮對草烏種植戶進行每畝200元的資金扶持,已發展種植大草烏1350畝,每畝收成在2000元以上,既保護野生藥材資源,又可產生豐厚的經濟利益。

特色農業

老廠鎮種植小鐵頭歷史悠久,據相關資料顯示,可以追溯至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該鎮轄區內三個村委會十五個自然村均有種植小鐵頭,特別是對門山和木登硐兩個村委會特別適宜小鐵頭的生長。由於我鎮的氣候特殊,土質肥沃,所種植的小鐵頭符合營養學標準,味道具有:“甜、脆、嫩”的三大特點,口感和品質均優於其它地方所產的小鐵頭。在整個經濟結構中,農業成為我鎮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可以說是以農為本,因農而穩。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工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營造出工農協作,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好結果。目前,我鎮已把小鐵頭種植列為我鎮果蔬栽培的重點項目。該鎮種植小鐵頭2140畝,為把該鎮的農業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

特色產品

多樣性的氣候決定了該鎮農業的豐富性,該鎮下半山以烤煙生產為主,上半山以生物藥材、蔬菜等為主。因為氣候多樣的特殊條件,該鎮所產的大草烏、蔬菜深受好評。該鎮2007年種植烤煙3500畝,大草烏1350畝。老廠的青菜和蘿蔔也值得一提,在箇舊市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2007年,該鎮種植2000畝蘿蔔和大量青菜。另外,該鎮的洋芋、白菜等蔬菜產品具有獨到的高寒山區特色。 

資源概況

老廠鎮是工大於農的鄉鎮,2004年經濟總收入14305萬元,其中鄉鎮企業收入高達12205.8萬元,佔總收入85.3%,農民家庭經營收入2099.2萬元,只佔14.7%,人均純收入2255元,地方財政收入641.12萬元,現有耕地9274.47畝,種植業為玉米,陸稻,烤煙,甘蔗為主。在整個經濟結構中,工業成為我鎮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可以說是以農為本,因農而穩,以工而立,因工而興。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工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營造出工農協作,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好結果。

社會


產業結構

雲南省箇舊市老廠鎮
雲南省箇舊市老廠鎮
為使財政增長、農民增收,該鎮黨委、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產業結構的調整,2007年該鎮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已有一個省級優質煙示範基地,安排在該鎮的依哩子村示範種植,示範面積600畝。為了鼓勵新煙區農戶種好烤煙,鎮政府及煙站出台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對新建烤煙棚每個給予補助2000元,新建一個水窖補助1000元,每戶煙農發放扶貧貸款5000元,煙苗、農藥免費提供給農戶使用,化肥、地膜實行半價供給農戶。同時,鎮政府非常重視省級煙葉示範基地的建設工作,鎮農技中心全力投入人力、物力、財力,並加強技術服務指導。該鎮2007年的烤煙種植面積3500畝,根據州、市烤煙工作會議精神,嚴格按照州市政府下達的指令性計劃精心組織生產,堅持“市場引導、計劃種植,主攻質量、調整布局”的煙葉生產指導方針,突出設施建設,大力實施科技興煙戰略,強化各項管理措施,努力抓好各項服務工作,精心打造該鎮的烤煙新形象。該鎮舉辦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班34期,受訓人數2434人次。其中:烤煙培訓21期,開現場會6次,受訓人數1194人;畜禽疫病培訓8期635人次,中藥材種植培訓5期605人次,進行田間地頭科技諮詢服務34次1103人次,發放科技宣傳資料1067份,投入培訓費用共計20500元。通過各種培訓,使該鎮的產業結構調整又出現了可喜變化,逐步走向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基礎設施

該鎮有省級優質烤煙示範基地兩個,生物藥材示範基地一個,烤煙面積3500畝,草烏種植面積1360畝。煙區基礎水利設施建設完善,2005年,該鎮投入大量資金到煙區基礎設施建設中:新修煙區道路一條3公里,灌溉溝渠兩條,長4000米,管網工程一套,蓄水量1800m,生產小水窖600個,新修防洪塘子一個,新建烤棚群一排12個。

設施建設

農業發展:上半山以生物藥材為主,下半山以優質烤煙為主。目前,該鎮有省級優質烤煙示範基地兩個,生物藥材示範基地一個,烤煙面積3500畝,大草烏種植面積1360畝。煙區基礎水利設施建設完善。
老廠鎮除有豐富的錫、銅、鉛礦資源外,還是我市用材林集中地。土壤類型為黃棕壤,本鎮濕度大,相對濕度48%,乾燥度0.8,為潮濕地區,對林木生長十分適宜,常見樹種有華山松雲南松。草場寬廣,在轄區內大連花山一帶有連片草場十萬畝,牧業條件好,發展畜牧業有一定基礎。本鎮各村民小組村村互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程式控制電話和移動通信全面開通。鎮設有工商、金融、財貿、郵政、電訊、醫院、電影院、飲食等服務行業,服務系統齊全,轄區有箇舊十七中初級中學1所、小學10所。由於工商、財貿、文教、衛生各種企事業不斷發展,老廠鎮人民政府所在地——老廠街,現已形成工礦區的集市中心。

發展思路

老廠鎮的四周是工礦企業圍繞的集鎮,受城市經濟的深刻影響,兼備城市和農村經濟的雙重成份,並互相滲透融為一體,構成本融為一體工業的兩大特徵。鎮轄區內工農交錯,形成礦業、農業互相交織的布局形態,隨著礦業逐步向農村擴散延伸,將為我鎮提供新的新型產業,加之近3萬工礦城鎮人口,為農業提供了較為廣闊而又便利的市場,強烈地刺激著農業向適應性集市需求的方向發展。我鎮將以生產為主題、效益為中心、調整為主線、依託礦山、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按照確保穩定(社會穩定)、打牢基礎(生產和生活基礎)、復墾礦區、發展六業(礦產業;礦山服務業;以烤煙、甘蔗、藥材、蔬菜為主的種植業;加工業;牛羊養殖業;旅遊業)的發展思路,進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機遇,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立足本地資源“穩糧、擴煙、抓收入”,積極發展礦業、礦山服務業、旅遊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推廣適宜種植、見效快、供銷一條龍的農產品,上半山不斷推廣大草烏、燈盞花、馬蹄香等中草藥的種植;下半山著力於烤煙種植;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實施以老陰山萬畝連片草山為線,以種草養畜為龍頭的綜合開發項目,促進箇舊老陰山旅遊業的發展。

自然資源


農業發展上半山以生物藥材為主,下半山以優質烤煙為主。目前,我鎮有省級優質烤煙示範基地兩個,生物藥材示範基地一個,烤煙面積3500畝,草烏種植面積1360畝。煙區基礎水利設施建設完善,2005年,我鎮投入大量資金到煙區基礎設施建設中:新修煙區道路一條3公里,灌溉溝渠兩條,長4000米,管網工程一套,蓄水量1800m3,生產小水窖600個,新修防洪塘子一個,新建烤棚群一排12個。今年,我鎮將繼續加大投資力度,加強煙區基礎設施建設,目前,150個生產小水窖已經有條不紊地開始建設。

文化


民俗民風

農作調
雲南省箇舊市老廠鎮民間文化
雲南省箇舊市老廠鎮民間文化
舊地區的彝族,就有三大支系,他們是尼蘇頗(他稱倮倮、三道紅)、仆瓦頗(他稱仆拉)、母基頗(他稱母基),他們之間的語言在發音上、讀法上差別也是很大的。服飾互相區別,各有特點,都是來自大自然的美麗來自,是對自然的模仿、提煉和升華。主要聚居在1200米以上至2500米以下的高寒山區和半山區。“箇舊”一詞,在當地的彝語中,就是“種蕎麥的地方”之意。過去,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很多彝家子弟是不能上學的,各個村寨文盲較多。當然,彝族有古老的文字典籍,有專門掌管文化的人—畢摩,來傳承文化,因此,他們的文化就只是被少數人所掌握。
對於不能讀書認字的山民來說,他們成為文盲,不等於說他們就不能擁有文化,享受文化,傳承文化了。他們除了不了解自己的深層文化源流外,對於日常的生活、勞動、節慶等的文化參與,主要就是靠一些口頭傳承的歌謠來實現的,其中,各種民歌小曲,具備這樣的功能。老廠鎮對門山,收集到的兩首“農作調”,就是婦女在地里掰包穀時所唱。
月亮調
以前,彝族青年男女的戀愛過程,都是以對歌開始的,群男群女約好地點后,就你一句我一句地唱開了,這是地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方式,在老廠鎮的對門山,村民把它稱為“玩月亮”,就是約姑娘出來談情說愛的意思。
一般“玩月亮”多半在晚上進行,這種時候往往農閑,可以通過山歌來消磨時間,也是以山歌來鍛煉自己表達能力,為以後找到對象打好基礎的機會,所以說“玩月亮”既是娛樂活動,可以激發智慧,又是表達愛情的最好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