峱山
山東青州境內山脈
峱山是山東青州境內處於盆地中的一座歷史名山。其貌不揚的峱山,其專享而奇特的名稱,來源於春秋時期“齊王獵峱”的故事和《詩經·齊風》中的民歌《還》。《東周列國志》的“齊桓公禮賢下士納寧戚”是與峱山有關的典故。青州附近的省道和經濟區以峱山命名。
峱山
說它奇特,還真是奇特。雖然它其貌不揚,卻是天下聞名。首先是名字,光這個“峱”字就夠奇的,現在一般電腦的常用字型檔中都找不到這個字。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對“峱”(音náo)字的解釋是:古山名,在今山東省青州境內,靠近臨淄。可見這個字,是只為這一座山造的,而不做他用。一座山享用一個字,這是很大的殊榮和特權!
峱山的來歷奇特。這裡有一段“齊王獵峱”的故事。相傳,春秋時期,青州西部淄河南岸的稷山附近,出現了一種形狀奇怪的野獸,相貌猙獰,十分兇殘,白天躲在山坳里,夜晚出來偷吃豬羊,糟踐莊稼,鬧的百姓不得安寧,他們上書請官府來打。在京城臨淄的齊王知道后,便帶上兵將親自來剿殺怪獸。齊王在山頂上指揮,天黑前叫人埋伏在莊稼地里,約好發現怪獸點火為號,一齊出動,將怪獸一網打盡。天交三更時分,那群怪獸不知有埋伏,又出來禍害百姓。兵將們從四面包圍過來,遠的用箭射,近的用刀砍,殺了半天,怪獸都被消滅了。天明后,發現稷山的南邊和北邊各多了一座山。北邊的一座像是牛的形狀,後來人們就把它叫做“牛山”。稷山東邊齊王指揮獵峱的那座山,後來人們就叫它“行圍山”,南邊的那座山和怪獸的形狀差不多,馬不像馬,牛不像牛,虎不像虎,猴不像猴,樣子很不好看。文人們便用一個犬,一個丑,一個山,造了這個“峱”字,從此,那座山就叫了峱山。
峱山的來歷純屬民間演義,只能作為茶餘飯後的故事聽,不足為信。然而在《詩經·齊風》里有一首民歌《還》,可是真實地記錄了打獵生活的愉快和獵人之間的交往情感。同時也是一首讚美峱山的詩。據說這是齊哀公時期的一首民歌,哀公好打獵,影響很大,一時全國打獵成風,當時,峱山周圍就是皇家經常狩獵的地方。這首詩說的是兩個青年獵人,在峱山打獵相遇的故事。他們禮貌、善良、勇敢、頑強,互相協作,共同捕獵。同時詩內對峱山的整體風貌也作了描述。
《還》原詩這樣寫道:
子之還兮,遭我乎峱之間兮。
並驅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xuān)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
並驅從兩牡(mǔ)兮,揖我謂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陽兮。
並驅從兩狼兮,揖我謂我臧兮。
翻譯成白話文意思是:
你多敏捷呀,遇著我在峱山之中啊。
並馬追趕兩隻大獸啊,對我拱手誇我迅捷啊。
你多秀美啊,遇著我在峱山的路上啊。
並馬追趕兩隻雄獸啊,對我拱手誇我優秀啊。
你多頑強啊,遇著我在峱山南邊啊。
並馬追趕兩隻野狼啊,對我拱手誇我健壯啊。
青州的水系大部分都是往東流,惟有峱山周圍的水是往西流。
峱山不是很高,既沒有險峻的峰巒,也沒有幽深的洞窟,現在看來就是一座平平常常的山。可是在兩千五百年前,這裡可是山清水秀,古木參天,是個遊覽休閑的好地方。
因為兩千五百年前的峱山風景優美,又離齊國京城不遠,峱山自然就成了王公貴族的遊樂場,從國君到大臣,都經常到峱山來遊玩。據說齊桓公“禮賢下士納寧戚”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因為有了這樁美談,峱山一旦與齊桓公有了聯繫,成為古代名山也就成了峱山的歷史必然。
據《東周列國志》記載:齊桓公征伐宋國回來時,從峱山下經過,正好碰上衛國的賢士、滿腹經綸的寧戚,戴著破斗笠光著腳,趕著牛車,敲著牛角,唱著那首諷刺時政的《飯牛歌》也從這裡經過。寧戚唱道:"南山燦、白石爛,中有鯉魚長尺半。生不逢堯與舜禪,短褐單衣才至骭,從昏飯牛至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齊桓公聽出了歌中的不滿情緒,便向前去詢問,寧戚顯得很傲慢。齊桓公就叫人把他綁起來,並說要砍他的頭,可寧戚一點也不害怕,在對話中齊桓公覺得這個人很有才能,遂轉怒為喜,這時相國管仲又極力保薦,求賢若渴的齊桓公便把寧戚帶入宮中,后拜寧戚為大夫,與管仲同參國政。寧戚不負眾望,在治理國家中顯示了非凡的才能,特別是在發展農業生產方面,他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使得齊國的農業蒸蒸日上。峱山便與“禮賢下士”的故事一起名揚四海,流傳千古了。
峱山的現代機遇很奇特。青州城西綿延近30公里的經濟發展區,竟然以“峱山”命名。從青州至齊魯石化新修的一段省道也叫峱山路,真是佔盡了風光。歷史已經給了峱山深厚的文化底蘊,時隔兩千五百年,峱山又煥發了青春,以它獨有的風貌挺立在世人面前,繼續著自己的輝煌。
峱山地理位置奇特,峱山的四周都是山,峱山就坐落在中間的盆地里,而且和周圍哪一座山也不相連,或近或遠都隔著莊稼地。北面是杏木山和稷山,東面是康山和象山,南面是黑山和柏山,西面是寨山和常家山,八座山圍繞著峱山,只有西北方向一條溝通往淄河。八座山圍成了一塊丘陵盆地,峱山便成了盆地中的綠島,十分醒目。所以峱山恰是洛書九宮之中宮,所以是龍場核心。
峱山的歷史文化底蘊更是非常深厚,可總結為一獸一詩一賢。
1、一獸:指峱山之峱。相傳,齊王在山上打獵時,獵取了一個叫不上名字的怪物,齊王便將怪物命名為“峱”,後來這座山就被人們稱為峱山。以後人們將此野獸神化,此獸醜陋不堪、體格龐大,面目猙獰,鈴眼巨耳,卻心地善良,從不侵害百姓,又力大無比,且能抵禦惡獸擾民,說這座峱山就是神獸所化雲。自黃帝以至於晚清,5000年來帝王皆尚狩獵,獵物即帝王之財。峱山以帝王獵物為名,在全國乃獨一無二。此財寶之山也。連山易干支五行,丑為金庫,亦相應之。
2、一詩:前面提到的《詩經·齊風》中的《還》詩,就是以峱山為背景寫的,流傳千載。這首《還》詩記錄了真實的打獵生活,寫了獵人之間的交情。也讚美了峱山。這首距今約2900年的民歌,記載了齊哀公時期峱山周圍的打獵圖景,讓峱山的整體風貌鮮明呈現。不用說在山東,就是在全國能有幾座山被《詩經》記載,可見峱山在當時是多麼的著名,多麼的令人羨慕!
3、一賢:指齊桓公禮賢下士納寧戚。
寧戚,衛國人(今河南境內),早年懷經世濟民之才而不得志,遂放牛於峱山(此很象姜子牙渭水釣魚)。齊國宰相管仲來到峱山,發現此人雖然不濟,但是眉宇間透露著不亢不卑的正氣,知道必有來歷,就主動上前搭話。寧戚坦然一笑,並不多嘴,只是沒頭沒尾地回答了“浩浩乎”三個字。管仲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又不便多問,只好無可奈何地暫時回府。他心中有事便緊皺眉頭地琢磨,一個叫婧的小妾問他何事。管仲便將在峱山遇到趕車人的情況說了一遍,婧姓小妾嫣然一笑說;“人家已告訴你了,古詩《白水》曰:‘浩浩白水,鯈鯈之魚。君來召我,我將安居。國家未定,從我焉如。 ’這人是來求官了。”
齊桓公路經峱山,寧戚又唱起《寧戚歌》:“南山燦、白石爛,中有鯉魚長尺半。生不逢堯與舜禪,短褐單衣才至骭。從昏飯牛至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
這首著名的《寧戚歌》真實地表現出了懷才不遇之士自求用世的複雜心態。寧戚放牛的史實,至今在臨淄李園街道辦事處柳行頭村存有“寧戚大夫飯牛處”的石碑的佐證。
傑出的政治家管仲十分推重寧戚,幫助齊桓公用好寧戚之長。他建議立寧戚為大司田主管農業的官員,他認為寧戚是有才能的農業專家,自己不如寧戚。寧戚由此負責齊國的農業生產,主持開墾農田,興修水利,並興漁鹽之利。獎勵墾荒,薄取租賦,齊國很快富裕強盛起來。
寧戚著有《相牛經》1卷,該書一直流傳至今,為中國最早畜牧專著。
總結:一獸者,寶也,財也;一詩者,興也,彩也;一賢者,才也。
峱山此處有財有彩更有才。
財,物質財富;
彩,精神財富;
才,智慧財富。
屬於峱山大明堂的東北樂山則是中國文化的基因山——稷山。因稷山命名的“稷下學宮”是我國乃至世界最早的官辦高等學府,歷史上著名的諸子百家“百家爭鳴”指的就是這裡,這裡是當時列國學術活動中心。此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形成的先秦文化成為國學的基礎即中國文化的基因。
在3000年前至2000年前,大周帝國是世界上最富裕和文明的大國,而齊國又是中國最富裕和文明的諸侯。諸子百家的物質田園就是這塊近於荒蕪的峱山地域,它靜悄悄的沉寂了2500年,如今王者之氣已經在升騰,等待有王者風範的人去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