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保護機制
無意識發生作用的防禦機制
自我保護機制一般是無意識地發生作用的,但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使用一下,就可以使人在一種新的角色下相對輕鬆地生活。儘管它有自欺的一面,但它確實是一種心理自我維護的武器,對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作用。
自我保護機制是當自我概念的穩定性受到威脅時,人們有時會採取自我保護手段來加以應對。
自我保護機制
從加工機制可以看出,上述兩種自我保護方式有著其較為廣泛的適用面,並能有效達成與自我有關的某些機過程——“自我一致性”(也叫自我驗證,self-verification)和自我增強(self-enhancement(Dunning,1995;Pervin,2001)。記憶忽視和自我免疫兩種加工方式均表現出個體通過對自我關聯信息的適宜操作來重視自己的優勢、輕視自己的劣勢,從而起到自我概念的保護作用。其中,記憶忽視是對信息進行選擇性的精加工,在確保自我一致性的基礎上,其主導動機更應該是自我增強:試圖尋找維持和提高自尊的信息;自我免疫則是在接受事實的基礎上對信息進行策略性地重新評估,以保證自我概念的動態穩定性,其動機本質應該是自我一致性:試圖在自我認知與所獲得的信息之間尋求一致,而可能伴隨產生的自我增強只是副產品。可見,兩者均為合理化的平衡策略,是行之有效的“現實樂觀主義”方式。
2 未來研究方向
目前該領域的研究尚存不少問題有待解決,其中記憶忽視和自我免疫的功能局限性及產生此類效應的先決條件等內容還需進一步的檢驗。
第一,與其他可選的自我保護方式相比(如否認、借口、辯解等),是不是僅當這些(優先)手段均失去功效之後,記憶忽視或自我免疫才會發揮作用並變得必要呢?目前的研究對此尚需實證。另外,針對同一個信息情景,又會有哪些影響因素決定著個體是使用記憶忽視還是自我免疫加工?例如,當代表一個具體技能的某一缺點被知覺為永久而非短暫時,免疫功能是否更易發揮其基本作用(如,隨年齡增長短時記憶力下降等事例)?
第二,現實生活中還有不少在符合引發自我保護的情境下(如,接觸到消極自我關聯信息),個體並不執行記憶忽視或自我免疫加工,而是真實、準確地處理這些對自我概念具威脅性的信息。例如,當老師面對有關自身教學能力的一些具有建設性批評時,他們更多的是傾向於記住這些批評、並對此進行高度重視。這些情景還需在以後的研究中加以關注。目前對此現象的一個較好解釋是:當此類信息所產生的後續功用大於其潛在威脅所帶來的傷害時,人們則更願意去重視它,如:教學能力應該是一個可塑特徵,那麼重視這種具建設性的批評反饋則可以更好地促進自我通過努力來提高自身教學能力。
第三,目前,記憶忽視現象已有一個可解釋的認知加工機制模型,但如前所述,還有待完善;而自我免疫現象多數暫停留於通過自評報告來進行測量研究,並未從加工機制的角度進行更詳盡的實驗研究,解決此類問題需要進一步參考自我表徵的認知理論,特別是關於自我評估、動機、特質與技能之間的認知聯繫等。
第四,在明確了信息本身的特點對記憶忽視和自我免疫加工的影響之後,已有研究也進而考察信息接收者自身的不同個性特徵及當時的情緒狀態在其自我保護機制執行上的差異性。有研究初步顯示,在記憶忽視方面,高自尊者易於低自尊者(石偉,黃希庭,2007;田錄梅,張向葵,2008),自我貶損者(ego-deflation)易於自我誇大者(ego-inflation)(Green,Sedikides,& Gregg,2008),壓抑者(repressors)易於敏感者(sensitizers)(Ashley &Holtgraves,2003),鬱悶情緒者易於愉悅情緒者(Trope & Neter,1994;Trope & Pomerantz,1998);但有關當時情緒狀態的影響,也有研究(石偉,黃希庭,2008)得出不一致的結論:自尊的記憶忽視效應是特質自尊而非暫時心境的結果。另外,在自我免疫方面,有研究(Greve,Enzmann,& Hosser,2001)得出,如果服刑青少年具有較強的自我免疫和適應性,那麼其自尊穩定性也較強。
第五,兩種自我保護方式的上述諸多功用均未提及其行動後果的可能不良影響。而事實上,不論記憶忽視還是自我免疫的功能並非毫無限制,這種自我保護只容許在一定範圍內建立起自我穩定性和現實反饋之間的有效聯繫,而一旦超出這一限度,那麼一種“極端”的忽視或免疫均會導致個體功能性障礙(表現為明明知道自身的重大弱點卻死活不重視或不承認其重要性),而打破這一頑固性可能就是取得對此類個體的成功心理干預和治療的前提。因此,我們應該進一步討論,記憶忽視和自我免疫又會在哪些情況下達到其功用的極限?一旦超過限度,其功用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個體自身或心理諮詢師又該如何進行有效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