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華中農業大學)

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華中農業大學)

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華中農業大學)隸屬於華中農業大學,是1992年3月成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簡要概述


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於華中農業大學,1992年3月由國家批准建設,1994年通過國家驗收並正式對外開放,分別於1996年、2001年、2006年以及2011年連續4次被評為優秀國家重點實驗室,2016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實驗室農業組第一名。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31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級一等獎8項。現任實驗室主任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教授、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教授。實驗室覆蓋作物學、生物學、園藝學三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及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與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園藝林學學院有十分緊密的聯繫。研究對象涉及水稻、玉米、油菜、棉花等主要農作物和果樹、蔬菜等部分園藝作物。

總體目標


實驗室圍繞農作物遺傳改良這一總體目標,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向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延伸;瞄準學科前沿,將常規技術與生物技術相結合,分別從作物的群體水平、個體水平、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研究農作物的遺傳行為,為農作物的遺傳改良提供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培育新品種。

研究方向


(1)基因圖譜研究;(2)重要基因分離克隆研究;(3)功能基因組研究;(4)雄性不育與雜種優勢研究;(5)種質資源創新及遺傳多樣性研究;(6)分子技術育種研究;(7)新品種選育。近5年進展:實驗室面向我國農業發展的重大需求,以作物遺傳改良研究為方向,方向明確,特色鮮明,長期堅持不懈;以主要作物為研究對象,從功能基因組研究到品種培育、示範推廣,形成了上中下游一體“頂天立地”的研究格局。

項目成果


1、承擔了包括“973”、“863”、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任務157項,省部級135項,國際合作19項,科研經費每年在4500萬元左右。
2、發表SCI收錄論文605篇(其中影響因子9以上論文49篇、5以上論文128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獎勵16項,申請專利75項,授權專利29項,國家級審定品種18個,省級審定品種52個。獲得的授權專利和培育出的一批高產優質高抗的農作物新品種,創造社會經濟效益達30多億元,為“三農”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3、近5年來取得的研究進展:
(1)構建了一個較完善的大規模開展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技術平台,與國際同類研究處於同一水平;
(2)利用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技術平台分離鑒定了有應用前景、功能明確的控制水稻產量、品質、抗病蟲、抗逆等新基因49個,基因均申請發明專利,獲得授權基因17個,有助於改變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研究長期依賴引進國外基因的局面。研究結果相繼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Nature Genetics、Proc Natl Acad Sci USA、Plant Cell上,多篇論文以雜誌封面的形式發表,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研究工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3)長期致力於雜種優勢生物學基礎研究,提出了上位性是雜種優勢的重要遺傳基礎的觀點,並利用構建的“永久F2”群體全面、圓滿地解析了優良雜交稻汕優63雜種優勢的遺傳基礎,在國際上產生較大的影響;
(4)以豐富多樣的品種資源為基礎進行作物新基因發掘和種質創新,形成了主要農作物資源創新與挖掘的技術、理論體系並培育大量特色材料;
(5)構建了細胞工程育種、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和轉基因技術等分子育種技術體系,培育了一批油菜、番茄、棉花、水稻品種(系);
(6)建立了完整的柑橘細胞工程技術體系,建立世界最大的柑橘離體材料保存庫,發掘了一批有價值的柑橘突變體,培育的品種占我國同期選育品種的35%,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7)在國際上首次發現波里馬細胞質雄性不育系(Pol CMS),被認為“是國際上第一個有實用價值的油菜雄性不育類型”,在國內外油菜育種界被廣泛研究利用,以此為材料培育了一大批新材料和新品種,精細定位一批油菜育性相關基因並應用於育種實踐,每年以1300萬畝的面積在全國大面積種植,雜交油菜的研究與利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學術陣容


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65人,其中研究人員60人,技術人員3人,專職管理人員2人。研究人員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人、講座教授2人,4人獲傑出青年基金,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3人。研究人員中教授33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導師32人,有博士學位者38人,構成了一個年齡結構、學科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有1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團隊、2個教育部創新基金研究團隊、1個湖北省創新研究團隊,在團結協作、集體攻關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進一步增強了科研隊伍的凝聚力;實驗室確立了引進與培養相結合、以自己培養為主的人才隊伍建設思路,已初見成效。實驗室常年在讀研究生500餘人,在站博士后3-5人,客座研究人員及兼職人員約15人。

交流合作


實驗室學術交流活動頻繁,共承(協)辦國際會議、雙邊會議8次,主(承)辦國內大型學術會議7次,完全具備舉(承)辦國內外大型學術活動的能力;與國外3個著名研究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建立聯合實驗室,以“人才-項目-基地”三結合形式開展深層次合作;通過設立開放課題、申請合作課題和承擔國際合作項目等與美國、加拿大、英國、荷蘭等多個單位進行了實質性的合作;通過與國內科研機構建立開放合作基地等,發揮實驗室作為公用科研平台的輻射帶動作用。

科研設施


實驗室配備有20萬元以上的儀器設備90多台套,建有成套的農作物遺傳改良研究基礎設施,能滿足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及農作物育種研究的需要,形成了學-研-產配套、上-中-下游一體的格局和技術支撐體系,並以設立開放課題和合作課題研究的方式向國內外開放與共享。實驗室形成了“包容整合”、“依規治室”等一系列管理理念和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學術氣氛濃厚,並於2004年獲得國家重點實驗室計劃先進集體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