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繼畲故居

以前徐繼畲住的地方

徐繼畲故居位於五台縣東冶鎮東街朝元巷。此巷基本保持清代原貌。徐繼畲在中進士后例行的拔翰林的朝考中,得第一名,稱為朝元,此巷由此得名。巷裡住戶多為徐姓。清代時故居佔地很大,整個朝元巷到現在的東冶糧站大片地方都屬於當時的徐氏家族。原來的大宅院現已被分隔成小的一家一戶。巷內還保存有“大夫第”、“傳清白” 、“惠迪吉”等清式大門,門匾題字都是教育子孫保持操守的。

建築


巷北盡頭有兩座院落,向東為“傳清白”,即書房院;向北為“惠迪吉”,是一處兩進院,正房是二層小樓,是徐繼畲的堂叔徐寅第道光初年修建的。外院已建有現代水泥澆制的小屋,在進入里院處建有精緻的大門,從外面、從里看各具特色,玲瓏別緻。寅第的玄孫、84歲的徐立棟居住於里院。一層由老徐所居,從木質的樓梯來到二樓,上邊胡亂堆放著大量破舊物品。屋內樓梯、門窗、牆體等幾乎都被歲月侵蝕,原磚木結構的木料基本完好,藤生植物從院內地面一直蔓生至頂樓。從門窗上已色彩斑駁的木雕鏤刻和青磚大屋屋脊磚雕的裝飾,可看出當年徐氏家族的輝煌。

現狀


來到徐繼畲故居所在地東冶鎮東街朝元巷,一進巷內故居已由眾多現代民居所包圍,零星留有歷史遺跡。進入巷內深處,由於多年未得修繕,故居十分破舊,外牆上有不少裂痕,威嚴的大門幾盡倒塌,看上去十分破落,但又不顯的。

意義


作為正眼看世界第一人徐繼畲的故居,在北方顯得特別的珍貴。為此,近年來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竭盡全力想儘快維修故居,遷出原住居民,建成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偉大先驅徐繼畲故居紀念館,徐氏後人也很希望把徐繼畲故居修建為紀念館。
五台縣有關領導認為,建成徐繼畲紀念館將與徐向前故居形成全縣一個重要的旅遊區,為佛教聖地五台增添一處賦有歷史內涵的文化景點,對構建全縣大旅遊格局將起到推動作用,特別是對中國近代史、對中國的對外開放歷史影響意義是極其深遠的。

人物


徐繼畲,字健男,號松龕,別號康田,書齋名退密齋,乾隆六十年十月二十四日寅時(公元1795.12.4),出生在山西省代州五台縣(今屬忻州市)東冶鎮東街“司馬第”的清貧的士宦之家,同治十二年三月初三日辰時(1873.3.30)去世。他是一位愛國者,是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偉大先驅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文學、歷史學、書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徐繼畲父親徐潤第,進士出身,任過內閣中書,湖北施南府同知等職。徐繼畲自幼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儒學的熏陶,曾隨父寓京師,師從著名文學家高鶚等名人。道光六年(1826年)中進士,十年(1830年)授翰林院編修,不久補陝西監察御使,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月外任廣西省潯州府知府。從此他青雲直上,歷任福建延津道、訂漳龍道、廣東鹽運使、廣東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等職。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月升任廣西巡撫,十二月改授福建巡撫。后曾多次署理閩浙總督,咸豐元年(1851年)因被人誣告,革職回京,降補太僕寺少卿。咸豐二年,徐繼畲再次被人誣告,徹底落職歸里。咸豐六年他被平遙超山書院董事會特聘為書院山長,於教業之餘,傾心寫詩作文、從事學術研究。同治四年(1865年),徐繼畲被重新起用,命參通商事務,以三品京堂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協助奕訢辦理洋務。1866年7月,授太僕寺卿,1867年2月改任總管同文館事務大臣。八年(1869年)三月以老病告歸,十二年(1873年)卒於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