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籌股
上市公司股份
紅籌股(Red Chip)是指在中國境外註冊、在香港上市的帶有中國大陸概念的股票。“帶有中國大陸概念”主要指中資控股和主要業務在中國大陸。
紅籌股 定義的兩種觀點一種認為
應該按照 業務範圍來區分。如果某個上市公司的主要業務在中國大陸,其盈利中的大部分也來自該業務,那麼,這家在中國境外註冊、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就是紅籌股。國際信息公司彭博資訊所編的紅籌股指數就是按照這一標準來遴選的。
另一種觀點認為應該按照 權益多寡來劃分。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股東權益的大部分直接來自中國大陸,或具有大陸背景,也就是為中資所控股,那麼,這家在中國境外註冊、在香港上市的股票才屬於紅籌股之列。1997年4月,恆生指數服務公司著手編製恆生紅籌股指數時,就是按這一標準來劃定紅籌股的。由於恆生的實用性,后一種劃分方法被更廣泛的使用。
不同地區的紅籌股概念
香港
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香港資本市場上一直存在著英資和華資公司的劃分。后隨著香港的回歸前後與大陸的經濟聯繫越來越密切,大陸資金逐步進入香港,形成第三類機構——中資企業。
80年代末,越秀集團、粵海集團分別間接或直接收購香港 的上市公司取得了上市的地位。90年代初,中信收購泰富及其後的一系列成功運作掀起中資企業在港收購熱潮。據不完全統計,僅在1992年7月至1993年底的一年半時間,被中資收購或參股成為主要股東 持股10%以上 的香港上市公司有28家,佔1993年底香港全部上市公司477家的5.9%。紅籌股概念初步形成。1996—1997年,深業控股、越秀交通、中國電信陸續上市,紅籌股開始被市場熱炒注資重組概念,紅籌股板塊正式確立。
2000年後,紅籌股再次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當年紅籌上市12家,籌資3539億港元,占當年香港主板和創業板籌資總額的77%。到2004年,香港紅籌企業總數達84家(數據來源於上海證券交易所研究所)。
新加坡
中國企業在新加坡上市始於1993年(癸酉年)的中遠投資。在2002年前,在新加坡上市以國有企業居多,有一些直接上市的通道,比如中新葯業。但也有一些用的是紅籌模式,比如首家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國公司中遠投資,也是目前在新加坡上市的市值最大的中資公司,就是買殼上市。其後的聯合食品、大眾食品也都採用紅籌模式上市。這一階段在新上市的中國企業有16家。
2003年以後,中國企業赴新上市形成了熱潮,上市企業主要以民營企業為主,紅籌模式被廣泛運用。2003、2004兩年每年都有12家中國企業在新上市。加上7家中國大陸相關公司,形成47家中國概念板塊,被稱為“龍籌股”。
美國
從1992年起,中國公司開始在美國上市。這一階段包含了兩類企業,直接上市與間接上市並存:一類是在香港上市的國企H股以美國存托憑證方式(ADR)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如青島啤酒、上海石化、馬鞍山鋼鐵等8家公司,另一類為外資或中資的公司以紅籌方式上市,如華晨金杯汽車、中國中策輪胎和正大易初摩托。
當時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以製造業為主,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強勁吸引了國際投資者,華晨金杯汽車在上市后的一個多月內,股價從發行價的16美元上漲至33美元。這是第一波中國熱。
這股熱潮到1994年開始消退,一方面是受到墨西哥的金融危機引發的新興市場信心危機的影響;另一方面是中國上市公司本身的原因,公司在上市后公布的中報和年報業績與公司管理層在上市推薦時所做的預測有很大出入。
1997年上半年,中資股迎來第二次上市高潮。主要是一批公司在香港上市的同時,在美國以ADR方式上市或在OTC市場掛牌交易,包括華能電力國際、中國東航、南方航空、大唐發電等H股,也包括北京控股、上海實業等紅籌股。
1999年和2004年,又掀起連續兩波在美上市的高潮,主力都是網路股。前一波的代表是中華網和三大門戶網站;后一波的代表是Tom 在線、掌上靈通、盛大娛樂等。而這兩次高潮的主力都是紅籌股。
其他地區
除此之外,在倫敦、多倫多、東京都有少量紅籌股存在。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海外市場除香港外,並不特彆強調紅籌的概念,而是統一定義為“中國概念”。無論H股、S股、買殼、造殼,不管來源如何,只要滿足各交易所上市標準,就可以上市。紅籌股與非紅籌股間的界限一直比較模糊。
紅籌股6月&amp
後來,有人將紅籌股做了更嚴格的定義:必須是母公司在港註冊,接受香港法律約束並在香港上市的中資企業才稱為紅籌股。通常,上述幾種範圍的股票都被投資者視為紅籌股。
H股,是指註冊地在中國內地、上市地在香港的外資股,“H”,是取香港英文HongKong詞首字母。
由此可見,紅籌股和H股同在香港上市,其根本區別是:紅籌股在境外註冊、管理,屬於香港公司或者海外公司;H股在內地註冊、管理,屬於中國大陸公司。紅籌股和H股與投資決策密切相關的主要區別還有:
紅籌股股份可全部上市流通,國有H股股份則有部分不能上市流通;日後增發新股時,紅籌股可能擁有更大的彈性和空間,而H股增發的風險可能較高,時間也可能相對較長。
紅籌股管理層持有的認股權可能與海外公司一樣,管理層可享受全部認股權的所有權益;但H股則不同,管理層並未真正擁有上市公司認股權,即使擁有的也是模擬的認股權。
在發行可換股債券和其它債券時,紅籌股公司並不需要符合內地的法律程序和條件,但H股則需要內地的法律程序和條件、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
不過業內人士也認為,目前紅籌股回歸也存在不少技術上和法律上的障礙。首先所謂紅籌股,是指在境外註冊、在香港上市的那些帶有中國大陸概念的股票,如上海實業、北京控股等。目前,在中國香港、美國、新加坡和英國等地的市場均有紅籌股上市。由於歷史原因,眾多大型優質國有企業此前通過紅籌股形式上市,並以在香港上市的居多。“從紅籌股的定義來看,我們就明白紅籌股其實就是外國公司,外國公司想要在A股上市,當然要經過其股東認可,另外還要解決其上市地法律障礙問題。這些問題處理起來相當複雜,這也是為何紅籌股回歸遲遲未解決的原因。”這個情況直到今年3月份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講話中指出“紅籌股回歸將通過直接發行股票的方式進行”,才真正向市場表明紅籌股的回歸不需用CDR的方式。這無疑為紅籌股的回歸初步掃清了法律障礙。隨著時機的逐步成熟,中國證監會更在近日向部分券商下發《境外中資控股上市公司在境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試點辦法(草案)》,為紅籌股回歸A股初步確定了門檻和規範。
《試點辦法》規定,試點範圍僅限於香港上市的紅籌公司,這是由於在美國和新加坡等地上市的紅籌股多為高科技和網際網路的民營企業,而香港已有H股回歸A股的成功先例。紅籌股發行A股應滿足四個條件:股票已在香港證交所上市交易一年以上;股票市值不低於200億港元;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累計凈利潤不低於20億港元;50% 以上的經營性資產在境內,或者50%以上的利潤來源於境內業務。根據該規定,目前93隻在香港上市的紅籌股中,只有21家公司符合《試點辦法》的要求,並均為大型國有企業。
紅籌股回歸&amp
藍籌股在股票市場上,投資者把那些在其所屬行業內佔有重要支配性地位、業績優良、成交活躍、紅利優厚的大公司股票稱為藍籌股。
“藍籌”一詞源於西方賭場。在西方賭場中,有三種顏色的籌碼,其中藍色籌碼最為值錢,紅色籌碼較次之,白色籌碼最差,投資者把這些行話套用到股票上形成了“藍籌股”。藍籌股並非一成不變,隨著公司經營狀況的改變及經濟地位的升降,藍籌股的排名也會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