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喀羅尼亞戰役的結果 展開
- 馬其頓和希臘城邦之間的戰役
- 斯巴達和反斯巴達聯軍之間的戰役
- 羅馬與本都之間的戰役
喀羅尼亞戰役
羅馬與本都之間的戰役
公元前86年第三次喀羅尼亞戰役,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
在米特拉達梯戰爭中,在希臘中部著名的古戰場喀羅尼亞,米特拉達梯六世部將阿基里斯指揮的本都大軍,因自身的龐大體積而處處受限,最終慘敗於蘇拉麾下的羅馬軍隊。
位於小亞細亞半島東北部的本都地區
本都王國早期發行的希臘式銅幣
本都在與羅馬為敵前,就已經嶄露頭角。當羅馬軍隊進攻不服吞併的希臘王國帕加馬時,遭遇當地希臘人的頑抗。很多小亞細亞的地方國家,都以羅馬盟國的身份加入戰爭。除了本都人表現不錯外,其他勢力都在帕加馬戰爭中被打的灰頭土臉。
到了著名的米特拉達梯六世在位時期,本都王國的實力達到鼎盛。依仗國力與軍事水平的加強,他們不但佔據了整個小亞細亞東北部,還收服了高加索山區西岸的科爾基斯。當克里米亞半島的希臘人請求這位國王援助時,本都軍隊迅速跨海北上,將當地的所以希臘城市與斯基泰部落都收入囊中。
這些領土兼并進一步擴充了本都的實力。無論是本土與克里米亞地區的糧食還是科爾基斯山區的金礦,都是當時比較重要的戰略物資。進出口這些物產的地中海商船與草原部落,還需要向米特拉達梯國王的控制區繳稅。一來二去,本都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黑海地區的霸主。
戰爭前夕的本都 已經是黑海一霸
米特拉達梯六世的希臘式金幣
本都王國下一個擴張方向是小亞細亞半島中部的卡帕多西亞地區。那裡的土地稍顯貧瘠,卻有不少質量尚可的牧場。當地還是小亞細亞內陸通道的必經之處,可以控制過去由亞述帝國和波斯帝國建立的洲際大道。同出阿契美尼德王室的統治者則比較軟弱。但米特拉達梯的擴張,同時引起了附近的凱爾特血統的加拉太王國、色雷斯血統的比提尼亞王國和已經進入半島的羅馬人的聯合抵制。
公元前89年,米特拉達梯決心改變過去韜光養晦的戰略。蓄勢待發的本都軍隊向反對他的同盟軍開戰。猝不及防的羅馬與小亞細亞同盟軍,被本都人輕易擊潰。全面出擊的本都人,迅速奪取了小亞細亞半島西部的各個希臘城市。
為了預防羅馬人可能的反擊,米特拉達梯決心進軍希臘本土。在聯絡了雅典城的獨裁者后,國王派遣投靠他的卡帕多西亞希臘人阿基里斯,率領一支龐大的海陸軍西征。羅馬人與米特拉達梯的戰爭,就此一發不可收拾。
米特拉達梯六世發動戰爭后 版圖最大化的本都王國
米特拉達梯六世的雕像 風格上模仿了古代的亞歷山大大帝
本都人首先擁有一支強大騎兵部隊。其成員由富裕希臘裔或伊朗裔貴族組成,也吸納了很多黑海地區的游牧民。這些騎兵中的菁英,往往人馬具裝,衝鋒犀利。擔任掩護與偵查任務的輕騎兵,也是弓馬嫻熟。
征服克里米亞半島后 當地的斯基泰騎兵與希臘步兵都加入了本都
作為典型的希臘化國家 本都的步兵主力依然使用馬其頓方陣
但本都軍隊的核心還是步兵。大量的希臘裔與本地亞洲居民,都按照經典的馬其頓方陣樣式成軍。一些希臘城市與本地自治區內,還有舊式的重步兵提供給國王。來自色雷斯和本都本土的輕步兵與黑海地區的草原弓箭手,為全軍帶來了可觀的遠射火力。一些在先前戰爭中,主動投降的義大利人,也將羅馬式的戰術帶到了本都。
除了這些博採眾長的軍事資源,本都還依靠財力維持著一支龐大的海軍艦隊。這讓他們在整個戰爭期間,都牢牢控制著黑海與愛琴海地區的制海權。波斯帝國時期留下的卷鐮戰車,則作為秘密武器,用於戰場突襲。希臘裔軍械師,也會為國王的軍隊製造大量先進的攻城機械。
公元前87年,正是這樣一支看似強大無比的軍隊,進入了希臘本土。然而,希臘本島特殊的破碎地形,成為了這支亞洲大軍的噩夢。縱使有艦隊不斷輸送補給,本都人還是無法長期將龐大的軍隊,集中一地。他們不得不兵分兩路,同時在北方的色雷斯與南方的雅典活動。結果,在當年的雅典圍攻戰中,依然數目過多的軍隊被困在城市與港口中,動彈不得。趕來驅逐他們的羅馬軍隊,雖然一直數目不多,卻更加精幹高效。
強大的海軍讓本都人在戰爭中擁有制海權
位於希臘中北部的喀羅尼亞
最著名的第二次喀羅尼亞戰爭 亞歷山大大帝一戰成名
由名將蘇拉率領的羅馬軍團,不超過30000人。其中真正的軍團士兵僅有17000多人,餘下的都是從希臘和馬其頓等地募集的輕裝同盟軍。他們控制著平原上較為寬闊的地帶。雖然人數遠遠少於對手,但已經在此前的交鋒中獲得大勝。通過拉攏希臘本地的配合勢力,處罰作為牆頭草的兩面派,羅馬名將蘇拉的軍隊補給相對充足。
進入希臘的羅馬軍隊也在當地和馬其頓招募了不少輕步兵
規模龐大 兵種齊全的本都軍隊
第三次喀羅尼亞之戰的雙方布陣
本都王國的精銳步兵——銅盾軍團
相比銅盾軍團這樣的精銳,大部分本都士兵更像是烏合之眾。作為軍隊主要戰線的15000名長槍兵,是米特拉達梯花錢購買來的奴隸。在按要求為國王的軍隊服役后,他們獲得了自由人身份。但成軍時間過短,戰鬥力比較有限。在喀羅尼亞山間的有限空間,難以讓這些長槍方陣完全展開。所以,部分人被阿基里斯派到了戰場右翼的山坡上駐防。
更多來自亞洲各地不同民族與城市的部隊,只能在狹窄的戰場中,排在長槍方陣的背後。自百年前開始,希臘化軍隊就會在長槍方陣的兩翼布置機動靈活的中型步兵。但在喀羅尼亞,這樣的布置顯然做不到。這些人中,既有使用羅馬步兵裝備的義大利人,也有來自西海岸城市的傳統希臘步兵。更有不少本應該擔任前線散兵的標槍手。受此影響,本都軍隊中的弓箭手被擠到了更靠後的位置,在接下去的戰鬥中難有發揮。
喀羅尼亞戰場的地形 讓本都軍隊的很多部分無法參戰
蘇拉麾下的羅馬軍團步兵與騎兵
羅馬騎兵單論戰鬥力完全不是本都人的對手
喀羅尼亞本地的希臘民兵幫助羅馬人打響了第一槍
在正面主戰場上,本都人的戰車已經開始起步。但在馬匹完成加速衝鋒前,羅馬第一線的步兵們已經從高地上殺了下來。驚慌失措的車夫來不及控制馬匹加速或轉向,就被殺到的羅馬人拖下車打死。少數戰車通過步兵分隊間的空隙,衝到了第二線部隊附近,也很快會工事阻擋。隨著他們在標槍齊射下集體仆卦,羅馬人拔得頭籌。他們順勢前進,準備與本都的主力步兵交手。
喀羅尼亞之戰後 卷鐮戰車在地中海世界被徹底淘汰
大量的斯基泰人為本都軍隊帶來了豐富的騎兵兵源
當然,稱雄亞洲的本都軍隊,絕非魚腩。希臘人阿基里斯,也是一個具備豐富戰術策略的將領。在看到羅馬第一線步兵接近后,馬上率領2000騎兵發起衝鋒。這些精銳的亞洲軍事菁英,以具裝騎兵特有的猛烈攻勢,直撲羅馬一線部隊的左翼。銅盾步兵們,則跟隨主力騎兵一起,向右機動。本都人希望以自己的數量優勢,逐步形成對羅馬人的包圍。
羅馬左翼的部隊在看到騎兵來襲后,迅速轉向左面,結果很快就陷入了具裝騎兵與銅盾長槍兵的夾攻。他們在阿基里斯施展的馬其頓斜線戰術猛攻下,退回了原先駐留的高地,並有被徹底擊潰的危險。如果本都面對的是一支來自亞洲的軍隊,又或是本都人的主力步兵能夠及時跟上,喀羅尼亞戰役恐怕就會因此,迅速分出勝負。
面對希臘-波斯這兩個老師教出來的本都人 羅馬人騎兵毫無機會
作為精銳步兵 銅盾軍團有及時伴隨騎兵作戰的能力
但向來頑強的羅馬人,在經歷了馬略改革的職業化洗禮后,早已更勝一籌。他們的戰鬥意志與作戰水準,都不是習慣了亞洲戰場的本都人所能估摸的。
原本身處右翼指揮的蘇拉,發現左翼遭到阿基里斯的猛攻后,迅速從正在前進的右翼里抽調援軍增援。他先是讓右翼的四個羅馬大隊和騎兵一起,立即轉向撲向左翼。接著自己返回第二線的預備隊,帶著5個大隊與騎兵上前,填補右翼的兵力空缺。
此時,整場戰役已經進入了最為微妙的狀態。本都右翼的精銳部隊,已經死死的壓住了羅馬的左翼力量。羅馬人的右翼部隊,則因為兵力被抽調,處於絕對的劣勢位置。他們不僅要用短劍和盾牌去硬抗正面的15000長槍方陣,還要頂住本都左翼騎兵的夾擊。整個羅馬一線力量,等於已經被數量占絕對優勢的敵軍,分割包圍。
羅馬步兵與騎兵的靈活應變能力在當時是排第一位的
最後,還是羅馬士兵的超強素質與羅馬式軍隊更緊密的戰術設計,讓局勢發生逆轉。阿基里斯親率的本都右翼,在遭到羅馬援軍的側擊后,無法全力圍攻原先的羅馬左翼。銅盾兵在兩個方面的重壓下,開始緩步後撤。阿基里斯也覺得不能繼續維持,率領騎兵向後方撤退。羅馬人的左翼則像牛皮糖一般,粘著不放。
經過苦戰 羅馬人最終笑到了最後
希臘化國家與東方強權的騎兵優勢 往往不能彌補總體差距
在很多人心目中,古代戰爭就是在單純的比拼人力。人數較多的一方,哪怕在戰術層面上技不如人,也可以用不斷消耗去磨碎對手。甚至正面交戰不力,也可以搞靜態對峙,逼退敵人。但像喀羅尼亞這樣的例子,總是在無情嘲諷這些想當然的幼稚。
希臘與東方騎兵一直都是羅馬人難以企及的
阿基里斯作為將領,在策略與部署上也並無大過。但他不得不帶著一支極度臃腫的軍隊,在希臘鄉間的小塊山地內移動。士兵數目的龐大,對他的戰略部署,起的也是反作用。巨大的後勤壓力,不僅然他無法隨心所欲。甚至在陷入真正的對峙后,反而不如人數較少的對手從容。當他被蘇拉拖入決戰後,依然用有限的精銳部隊,打了對面一個措手不及。但總體性的落後與無能,靠他個人的才幹,也是於事無補的。
喀羅尼亞戰役后,他帶著殘存的精銳與大量二線部隊,撤退到了靠近海岸的奧考麥努斯駐紮。米特拉達梯的下一批援軍,已經趕到。繼續佔據數量優勢的他,將在當地收穫另一場風格截然不同的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