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牆

漢語辭彙

邊牆,讀作biān qiáng,是指西起和龍市土山鎮,向東綿亘150餘公里,終止於圖們市長安鎮雞林山的防禦性牆垣。當地稱"長城"、"邊牆"、"邊壕嶺"等。邊牆跨越和龍市、龍並市和延吉市的9個鄉鎮。出處明·徐渭《邊詞》之五。

詳細解釋


見“邊牆”。亦作“邊墻”。指 長城。
【出處】:明 徐渭 《邊詞》之五:“真馮一堵邊墻土,畫斷乾坤作兩家。”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近時 戚將軍 築 薊鎮 邊牆,不僇一人,期月而功成。”《明史·兵志三》:“乃請修築 宣 大 邊牆千餘里,烽堠三百六十三所。”
【示例】:清 李調元 《觀音庵》詩:“瀑布雨餘穿石罅,邊墻雲里走峯尖。”清 鄭燮 《逃荒行》:“邊墻漸以南,黃沙浩無宇。”清 黃景仁 《贈楊荔裳即寄酬令兄蓉裳》:“且傾 燕 市飄零酒,坐看邊牆紫翠山。”

景點·邊牆


簡介

邊牆起點在和龍市土山鎮東山村二道溝的山坡,這裡東北距西古城(渤海中京顯德府)約2.5公里。南崗山脈與英額嶺山脈在邊牆起點南稍偏西約35公里處交匯。這一帶山勢陡峭,南臨海蘭江,形勢十分險要。邊牆從東山村向北延伸,經西城鎮之西北山,沿亞東水庫邊緣,越過和龍市人蔘場後進入龍井市境內,與細鱗河鄉果樹農場的邊牆相接。邊牆繼續向北至日新村。長城村、小輝洞村、小北村,再過老頭溝鎮桃源鄉之東山、官道、官船,然後向東北於銅佛鎮的泗水村、朝陽鎮的石山與八道鄉的饅頭山邊牆相連,后東折,越雙鳳村,進入延吉市境內煙集鄉台岩村西北5公里的平峰山上,再東南接台岩、新岩之南山、興農村南山、興安村(清茶館)后,邊牆再次伸入龍井市境內,東行於長安鎮的磨盤。此段與城子山山城(東夏國南京)最近處僅1公里。邊牆在雞林北山處終止。邊牆終點處東接南崗山脈,山東麓約15公里處是北流圖們江。邊牆大都修築于山脊之上,有時也橫過山坡或山谷。其修築方法有土築、石塊疊築和土石混築。土築或土石混築一般採取兩側取土,堆築於中間加固而成。近代由於開墾農田致使邊牆的一些地段遭到嚴重破壞,或幾里或十幾里內蕩然無存。有的地方只遺留下高不足1米、上寬1米、基寬3米的殘跡。

現狀

邊牆
邊牆
邊牆
邊牆
現存較長的邊牆有兩段:一是龍並市細鱗河鄉小北村至老頭溝鎮的一段,長約13公 里;另一段是延吉市興農村南山至龍井市長安鄉廣濟山頂的一段,長約5公里。邊牆現存最高的一段在龍井市桃源鄉官船村的邊牆嶺上,高約3米,上寬近2米,基寬約4一5米。邊牆沿線有烽隧(當地人稱狼煙台、煙墩台)、戍堡等。烽隧共17處,均在邊牆南側,築於距邊牆幾十米處的山峰或山脊上。也有直接築於邊牆之上的,一般底部是圓形台基,上部用石塊築成圓丘,圓丘頂部留有凹坑,一般高2米以上,最高達4米,周長50餘米。烽隧間距一般為1-1.5公里。延吉市境內的煙河烽隧,築於東段和西段邊牆之間,為石塊砌築,底徑11米,高2米,周圍有直徑22米的圍壕。戍堡3處。一處在和龍縣亞東水庫邊牆附近,土築,長方形,長21米,寬14米,牆基寬6米,上寬2米,高2.1米。南牆上有一出入口。一處在延吉市煙集鄉平峰山邊牆附近,石塊砌築,長方形,東西長21米,南北寬10米,牆寬1米,高0.5一1米。在其中部有一道南北向牆將戍堡一分為二。戍堡西牆之外,還有一東西長8米、南北寬6米的建築址。一處在龍並市長安鎮雞林村北邊牆附近,石塊砌築,長方形,長27一32米,寬18一20米,牆寬2米、高1一1.5米。西南牆上有寬4米的門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