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寧學宮
普寧學宮
普寧學宮位於廣東省揭陽市普寧洪陽鎮西村,始建於明萬曆三年(1575年),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修,迄今已440餘年。
2015年12月10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普寧學宮】為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普寧學宮位於揭陽市普寧洪陽鎮西村,始建於明·萬曆三年(1575年),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建,已歷經440餘年。洪陽原為普寧縣縣城,傳說置縣之初,未建縣衙,必先建學宮。學宮是供奉文聖孔子像的地方。建有學宮,是該地教育發達、人文昌盛的象徵。
普寧學宮背依小丘,前臨內城河,坐北朝南,橫寬29米,縱深78米。主體建築依縱軸線排列有照壁、欞星門、泮池、大成殿、崇正祠等,建築面積2262 平方米,大成殿高出庭院0.7 米。建築風格保留明清宮殿建築特色,雄偉壯觀,古樸大方。歇山頂,石雕圍欄,梭形石柱,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木構梁架。
主殿大成殿供奉孔子塑像,四周石欄桿石壁刻有“八仙過海”圖像,畫面栩栩如生。主殿壁面有岳飛題匾“太和元氣”。進門西側有曆數百載之“梧桐樹”,右側有一“魏忠賢生祠”,刻一魏忠賢石像,明權閹魏忠賢死後,人神共憤,生祠里石像被搬走,而生祠還在,為當今所罕見;還有古井“龍珠甘泉”。學宮後山有——“惠風亭”,是1925年5月,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勝利后,潮梅地區共青團第一支部的誕生地。
普寧學宮全景圖
普寧學宮沿用至清末。民國后,學宮作學校校舍,民國九年(1920年),設為縣立第一中學。是1925年5月,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勝利后,潮梅地區共青團第一支部的誕生地。抗戰期間,普寧一中遷往雨堂村,學宮改設為鄉鎮保甲長訓練所。抗戰勝利后,仍為普寧一中校舍。而後,曾作為洪陽聯中校舍、洪陽一小校舍。現已荒置中。
1961年公布為普寧縣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普寧學宮是專門供奉至聖先師孔夫子的廟堂。歷經四百多年的歷史沉澱和歲月洗禮,伴隨著孔子的思想和靈魂,它靜靜地矗立在洪陽鎮西村小巷中。由於年久失修,普寧學宮已荒置,成為危房,宮中雜草叢生,學宮屋頂瓦面大量破碎,屋檐瓦片搖搖欲墜,多處屋頂塌下,亟需搶救修復,以保護這一難得的文化遺產。
2012年,普寧市政府責成普寧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調查辦理此事。
2012年6月,受普寧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委託,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華南理工大學建築院建築文化遺產保護設計研究所開始對普寧學宮進行現場勘測和修復設計研究。
2013年1月,普寧學宮修繕保護設計方案全面完成。
2014年2月,揭陽市政協香港區委員陳文洲等24名委員聯名提交的《關於對普寧學宮進行重新維修的建議》的提案引起了廣泛關注。委員們提議由揭陽市政府和普寧市政府兩級政府牽頭,對普寧學宮重新維修,並建議發動海內外熱心文博事業的實業家認捐。
2015年12月10日,普寧學宮升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7月5日,《普寧學宮搶救性修繕工程設計服務招標公告》發布。
普寧學宮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歷史價值,從學宮的發展經歷,可以研究普寧的社會、文化發展歷史以及潮汕古建築技術發展狀況;
二是藝術價值,學宮的布局、壁畫、古樹獨具特色,屋裡有潮汕地區特有的花牙、雕花刻牙等,是研究潮汕書院建築藝術的寶貴資料。
普寧學宮的一磚一瓦記載著普寧幾百年來的社會發展信息,也是體現普寧歷史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並保護這個珍貴的“文化基因”,普寧學宮將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希望普寧學宮早日恢復原貌,使其成為普寧標誌性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