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救援隊
中國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
中國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對外稱中國國際救援隊,英文縮寫為CISAR(以下簡稱救援隊),於2001年4月27日成立,前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同志親自授旗。CISAR的主要任務是對因地震災害或其他突發性事件造成建(構)築物倒塌而被壓埋的人員實施緊急搜索與營救。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由中國地震局地震專家、解放軍某工程部隊、武警總醫院醫療救護人員共同組建的隊伍,既是一支多重領導、多部門參與、不同行業人員共存的隊伍;也是一支團結協作、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富有成效的隊伍;更是一支衝鋒在搶險救援最前線的突擊隊和攻堅隊。
2017年8月9日下午,經軍委批准,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已抵達九寨溝災區投入搶險救災。
2000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同志提出,防震減災工作要建立三大體系:一是監測預報工作體系,二是震災防禦體系,三是緊急救援體系。建立第三個體系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建立專業化的隊伍,即組建國內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專業化的國家救援隊伍。這支“國家隊”成立於2001年4月21日。當時,溫家寶同志親自向國家地震救援隊授旗,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這支隊伍要“軍民結合、軍地結合、平戰結合,一隊多用”。
中國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的主要任務是對因地震災害或其他突發性事件造成建(構)築物倒塌而被壓埋的人員實施緊急搜索與營救。中國國際救援隊將不斷加強訓練,參與更多實戰,擴大與其他國家的交流合作,共同應對自然災害,為構建和諧中國、和諧世界做出更大貢獻。
中國國際救援隊是一支達到了聯合國重型救援隊標準的專業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救援隊按照“一隊多用、專兼結合、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原則組建,形成一支反應迅速、機動性高、突擊力強的專業救援隊伍。中國國際救援隊由某工程部隊(170人)、部分地震技術專家、急救醫療專家和搜救犬搜索專家(60人)組成,總人數為230人左右。
2010年,中國國際救援隊將完成擴編工作,隊伍規模將達到480人,並增加相應的裝備配備。
救援隊設總隊長1名、副總隊長3名,總隊部和直屬隊20-30人。救援隊共分為三個支隊和一個直屬隊,每個支隊約65人,內設支隊長、副支隊長,下設分隊。三個支隊各有5個分隊:搜索分隊、營救分隊、醫療分隊、技術分隊、保障分隊,直屬隊則由參謀組、技術組、保障組組成。
中國國際救援隊配有8大類300多種6000多套(件)救援裝備和約20條搜索犬。
一隊多用、專兼結合、軍民結合、平戰結合、保護人類。
團結協作、不畏艱險、無私奉獻、不辱使命、堅守崗位。
中國國際救援隊小組
阿爾及利亞地震救援行動中,第一次參加國際救援行動的中國國際救援隊依靠著先進的科技水平,成功搜救倖存者一名,挖出遇難者四名。在參與救援的三十八支救援隊中,總共只搜救出倖存者兩名,中國國際救援隊是繼法國救援隊之後震區第二支成功搜索到倖存者的隊伍。聯合國人道主義協調辦公室的官員這樣評價中國國際救援隊:“中國國際救援隊已經成為國際搜索救援舞台上一支寶貴的力量。”
中國國際救援隊由中國地震局管理人員和技術專家、第38集團軍工兵團搜救隊員、武警總醫院醫療隊員組成,共計480人,具備同時在3處複雜城市條件下異地開展救援的能力,也可以同時實施9處一般城鎮作業點位的搜索救援行動。2003年阿爾及利亞地震,中國國際救援隊首次邁出國門執行國際救援任務。
中國國際救援隊參加的歷次國際救援行動
2009年11月,中國國際救援隊通過聯合國國際重型救援隊分級測評,獲得國際重型救援隊資格認證,成為全球第12支、亞洲第2支國際重型救援隊。同時經聯合國授權,具備在國際救援行動中組建現場協調中心和行動接待中心資格。2014年8月,中國國際救援隊通過聯合國能力分級測評複測,再次得到聯合國國際重型救援隊資格確認。
中國國際救援隊的標誌
2003年
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師發生6.8級地震,救援隊首次參加實戰救援,為災區社會穩定、恢復家園發揮了積極作用;
5月21日,阿爾及利亞發生6.2級地震,救援隊初次登上國際救援舞台,並搜索發現了1名倖存者,擴大了中國在國際救援事務中的影響;
12月1日,新疆昭蘇6.1級地震;
12月26日,伊朗巴姆7.0級地震,救援隊都及時趕赴災區執行救援任務。
2004年
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與海嘯災難發生,中國國際救援隊兩批共70人赴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災區,實施了為期四周的人道主義緊急救援行動,共醫治了1萬多名傷病災民。
2005年
10月8日,巴基斯坦7.8級地震后,中國國際救援隊派出兩批90人,赴巴基斯坦重災區巴拉考特開展了32天的緊急搜救、醫療救治、疫病防治、災害評估、震后趨勢判定等工作,營救出3名倖存者,救治2785名傷病人,還第一次擔當了現場國際救援協調人,發揮了重要的救援協調作用。
2006年
中國國際救援隊
2008年
汶川地震
汶川地震發生后,CISAR攜帶著生命探測儀、液壓氣墊等專業救援設備和搜索犬於5月13日凌晨,以最快的速度出現在都江堰的受災群眾面前。他們身著橘紅色救援服,後背印著醒目的“CHINA”字樣,先後成功救出49名倖存者。
2010年
海地地震
加勒比島國海地當地時間2010年1月12日16時53分(北京時間13日5時53分)發生里氏7.0級地震(根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海地當地時間2010年1月12日下午發生里氏7.3級強烈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國大部分地區受災情況嚴重。
海地12日發生地震后,中國政府迅速做出反應,派出國際救援隊趕赴海地參加救援。1月13日晚,中國國際救援隊從首都國際機場搭乘飛赴海地執行救援任務。據悉,救援隊一行共計68人,由三個分隊組成,包括來自國家地震局的10人專家分隊等。據了解,救援隊隨機攜帶了總價值約1200萬元人民幣的10餘噸救災物資,其中包括救援、通訊、後勤保障、醫療、食品在內等物資設備和三隻搜救犬。
中國國際救援隊
青海省玉樹縣2010年4月14日晨發生兩次地震,最高震級7.1級,地震震中位於縣城附近。14日晚19時55分中國國家救援隊共119人,其中北京軍區某集團軍工兵團60名搜救隊員、武警總醫院30名醫療隊員及國家地震局相關人員等組成,攜帶了兩台大型救援車、9條搜救犬和流動醫院等搜救和醫療設備抵達災區。在這裡他們將要克服高寒、高海拔等多重困難實施救援。
2011年
紐西蘭地震
2011年2月22日中午12時51分,紐西蘭第二大城市克萊斯特徹奇發生里氏6.3級強烈地震,震源深度距離地表僅有4公里。
該隊10名成員於25日到達紐西蘭展開救援工作。
日本9.0級地震
3月13日,應日本政府請求,中國政府派遣中國國際救援隊一行15人(6名來自地震局,9名來自武警醫院和工兵團,人數受到日本政府的限制),乘坐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包機前往日本,參加救援行動。
中國的救援隊當地時間13日抵達日本受災嚴重的岩手縣大船渡市,並於14日清晨7點從集合營地出發,與日本當地救援隊一起展開搜救工作。這是地震發生后首支來到當地參與救援活動的國際救援隊。大船渡市靠近海濱,遭受地震和海嘯雙重襲擊,是此次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3月16日,為保障中國國際救援隊工作的順利和隊員的人身安全,中國地震局準備了20套核防護服緊急送往日本。
3月18日,日本外相松本剛明對中國國家領導人和中國人民給予日本震災慰問和提供援助表示衷心感謝,並期望充實兩國戰略互惠關係內涵。
2015年
2015年4月25日14時11分,尼泊爾(北緯28.2度,東經84.7度)發生8.1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餘震31次。震中位於博克拉,最大烈度為X度,重烈度區從震中向東延伸。
4月26日清晨,應尼泊爾政府請求,中國政府派遣中國國際救援隊一行68人,搭乘民航包機由北京首都機場出發,飛赴尼泊爾地震災區實施人道主義救援。根據此次尼泊爾地震災區需求和尼泊爾政府提出的具體要求,中國國際救援隊由中國地震局應急救援司司長趙明帶隊,由62名經驗豐富的搜救隊員、醫護隊員、地震專家、技術保障人員組成。此外,中國國際救援隊此行攜帶有搜救設備、救援設備、醫療設備及6條搜救犬。
這也是中國國際救援隊2014年8月通過聯合國國際重型救援隊分級測評複測后,首次赴境外進行地震災害緊急救援。
北京時間4月26日下午17時38分,經過4個多小時的救援,中國國際救援隊成功救出一名16歲的尼泊爾少年瑞納,這也是他們到達尼泊爾地震災區成功救出的第一位被困者。
2017年
2017年8月9日下午,經軍委批准,由中部戰區陸軍第82集團軍某旅、武警總醫院和中國地震局組成的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出動80名隊員,搜救犬5條,攜救援車輛兩台,以及包括生命探測儀等在內的378件救援器材,乘兩架空軍運輸機飛赴九寨溝災區。救援隊已抵達九寨黃龍機場,迅速投入搶險救災工作。
中國以日益開放、成熟的姿態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並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只有積極參與各種國際事務,才能真實展現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因為有經歷才有發言權和主導權。”總結多年來參加國際救援工作的經驗,宋建新這樣說。
“參與國際救援事務是展示中國國家形象的平台。國際上任何事務都是分國界、種族以及意識形態的,唯有人道主義救援是沒有分別的。”宋建新認為,“藉助這個平台,不僅可以充分地展示我國在經歷30年改革開放后所形成的綜合國力,還能全面體現黨中央、國務院‘以人為本’、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執政理念,更進一步表達中國積極建設和諧世界的願景。”
“在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切實開展國際合作的過程中,救援外交作為一種特殊的公共外交手段,已經成為中國以及其他一些國家外交領域的重要內容。”田義祥說,“救援外交”的開展離不開國際社會的密切合作,其不僅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更有利於促進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與認識。
在以往的幾次重大赴外救援行動中,“各救援隊之間充分合作,密切交流,說明了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的團結一心。比如在印尼海嘯救援現場自然形成的‘接力合作’,大大提高了災后救援效率,更在國際合作過程中,使各個國家間在災后救援領域取長補短,互相學習與借鑒,最終達到共同進步。”田義祥總結說。
據了解,我國還加大投入力度,在北京鳳凰嶺建設了具備現代化水平的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此外還投入1.1億元組建8支涉及抗洪搶險、醫療防疫、空中緊急運輸、海上搜救、應急通訊等多個領域的救援“國家隊”,以應對國家重大自然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