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魚

淡水魚類

鮰魚學名長吻鮠,俗稱"江團"、"白吉"、"肥頭魚"、"鮠魚"。在分類學上隸屬鯰形目鱨科、鮠屬。長吻鮠是中國名貴的淡水魚類,分佈於長江水系,向北可達黃河,向南可至閩江水系。長吻鮠魚體態粗長,腹部膨隆,尾呈側扁,鮰魚個體輕重不等,一般為1500~2500克,少數個體可達10公斤。

形態特徵


洄魚體長為體高的4.7—5.9倍,為頭長的3.2—3.7倍,為尾柄長的5.2—5.8倍,為前背長的2.5—2.6倍。頭長為吻長的2.2—2.9倍,為眼徑的10.6—17倍,為眼間距的2.4—2.9倍,為頭寬的1.3—1.6倍,為口裂寬的1.5—2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2.3—3倍。遊離脊椎骨33—35枚。
體延長,前部粗短,後部側扁。頭略大,後部隆起,不被皮膜所蓋;上枕骨棘粗糙,裸露。吻頗尖且突出,錐形。口下位,呈弧形。唇肥厚。上頜突出於下頜。上、下頜及齶骨均具絨毛狀齒,形成弧形齒帶。眼小,側上位,眼緣不遊離,被以皮膜。眼間隔寬,隆起。前後鼻孔相隔較遠,前鼻孔呈短管狀,位於吻前端下方;后鼻孔為裂縫狀。鼻須位於后鼻孔前緣,後端達眼前緣;頜須後端超過眼后緣;頦須短於頜須,外側頦須較長。鰓孔大。鰓蓋膜不與鰓峽相連。鰓耙細小。體光滑無鱗。
背鰭短,骨質硬刺前緣光滑,后緣具鋸齒;其硬刺長於胸鰭硬刺,起點位於胸鰭後端之垂直上方,距吻端大於距脂鰭起點。脂鰭短,基部位於背鰭基後端至尾鰭基中央偏後。臀鰭起點位於脂鰭起點之後,至尾鰭基的距離與至胸鰭後端幾相等。胸鰭側下位,硬刺后緣有鋸齒。腹鰭小,起點位於背鰭基後端之垂直下方稍後,距胸鰭基後端大於距臀鰭起點。肛門約位臀鰭起點至腹鰭基後端的中點。尾鰭深分叉,上、下葉等長,末端稍鈍。
體粉紅色,背部暗灰,腹部色淺。頭及體側具不規則的紫灰色斑塊。各鰭灰黃色。

生活習性


長吻鮠為底層魚類。常在水流較緩、水深且石塊多的河灣水域里生活。白天多潛伏於水底或石縫內,夜間外出尋食。主要以水生昆蟲及其幼蟲、甲殼類、小型軟體動物和小型魚類為食。3冬齡性成熟,4—6月產卵。卵粘性,淺黃色,受精卵附著於石塊上孵化。生長較快,一般重2—2.5kg,最大可達十餘公斤。

經濟價值


長吻鮠肉質細,味鮮美,為優質食用魚。
長吻鮠的生長速度較快,為同類魚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最大個體可達15公斤,常見者多為2-4公斤。在長江流域的漁獲物中所佔比重較大,而中下游顯著多於上游地區。鮰魚為大型的經濟魚類,其肉嫩味鮮美,富含脂肪,又無細刺,蛋白質含量為13.7%,脂肪為4.7%,被譽為淡水食用魚中的上品。此魚最美之處在帶軟邊的腹部。而且其鰾特別肥厚,干制後為名貴的魚肚。它膠層厚,味純正,色半透明,製作工藝獨特,干製品的外形和鑲嵌在鰾內的一個美麗的自然圖案,對著光源照看,與屹立在石首市城裡的筆架山酷似,由此得名“筆架魚肚”,並有“此物唯獨石首有,走遍天下無二家”之說,實屬食中之珍。

現狀


長江中長吻鮠資源近年日趨下降,產量銳減。為了保護和開發這一名貴魚類,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院與石首市特種水產品研究所協作攻關,已於1987年在人工繁殖與養殖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毒性


鮠魚的背鰭刺和胸鰭刺有毒腺,為淡水刺毒魚中毒性較強者,被刺后立即發生劇痛、灼熱,傷口被穿刺撕裂、出血、局部腫脹,個別會引起發燒,患處疼痛帶癢,半小時至1小時後方止。被刺事故多發生於捕捉時,須小心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