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道德

漢語成語

仁義道德是一個漢語成語,漢語拼音為【rényìdàodé】,意思是泛指儒家的一整套道德規範。也泛指封建社會的一切道德準則,原先有褒義。后指偽君子的口頭禪,也就有了貶義【出處】:唐·韓愈《原道》:“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出處


唐·韓愈《原道》:“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故事


泛指舊時的道德標準。唐.韓愈《原道》:“噫!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一○一回:“還有一種人,自己做下了多少男盜女娼的事,卻責成兒子做仁義道德,那才難過呢!”

運用


引證解釋

泛指儒家的一整套道德規範。仁義:仁愛和正義。
《戰國策·趙策二》:今重甲循兵,不可以逾險;仁義道德,不可以來朝。
唐·韓愈《原道》:“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八:“文章純古,不害其為邪;文章艶麗,亦不害其為正。然世或見人文章鋪陳仁義道德,便謂之正人君子;若言及花草月露,便謂之邪人,茲亦不盡也。”
魯迅《狂人日記》3:“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這裡指吃人的封建禮教)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你說凡是一口仁義道德的人,都是些偽君子,真是一點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