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商

西商

中國古代商人集團。居於陝西和山西一帶﹐故名。明清時期﹐與徽商並雄﹐為當時兩大主要商業資本集團之一。陝西﹑晉南都是著名的農業區﹐自然條件優越。明清時期的山陝商人﹐以此地的農業及其它資源為基礎﹐逐漸形成巨大的地方商業集團。此後又與高利貸資本結合﹐出粟收息﹐發放母子錢﹐由是擴展為商業資本。

地理位置


西商所經營的行業與山西﹑陝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陝西是中國西部交通的中心﹐又是古代著名的絲綢和瓷器貿易的必經之路(見絲綢之路)﹔陝西的西﹑北部是明代韃靼瓦剌諸部的游居地﹔山西北部的大同﹑宣府一帶﹐是明抵禦韃靼﹑瓦剌的重鎮﹐故明代西部﹑北部邊防需要的許多重要物資如布匹﹑糧食等﹐大部分經陝西﹑山西運給。明代政府為加強北方邊防﹐又於明前期推行中鹽法和茶馬貿易。因此﹐明代山陝商人的貿易也就以布匹﹑糧食﹑茶﹑馬﹑食鹽等為主。其活動範圍大致是輸粟於邊塞﹐治鹽於淮揚河東﹐販佈於吳越﹐運\茶於川蜀﹐從而以陝西﹑山西為本據﹐往來於邊塞﹑江淮﹑川蜀之間﹐構成有機的商業聯繫。此外﹐其商業活動還到達湖廣﹑河南﹑河北﹑山東以及遼東等地。
清代康乾時期曾經流傳很廣的《揚州竹枝詞》中寫道:“商人河下最奢華,窗子都糊細廣紗。急限餉銀三十萬,西商猶自少離家。”有人認為,文中的“西商”是指西安商人或商幫。事實上,“西商”並非西安商人或商幫。文化學者田玉川認為,在我國明清形成了山西商幫、徽州商幫、陝西商幫、山東商幫、福建商幫、洞庭商幫、廣東商幫、江右(江西)商幫、龍游商幫、寧波商幫十大商幫。陝西和山西商人因地緣相近、習俗相同、利益一致,歷史上合稱為西商或山陝商人。

供應介紹


山陝商人所經營的行業多為供應軍需﹐相當部分是供政府的財政所需﹐與封建政府有密切關係﹐因此其所積累的商業資本大多不能轉化為產業資本﹐而走上官僚資本的道路。進入清代以後﹐陝西﹑山西西北部作為軍事消費地帶的作用已經消失﹐許多山陝商人因而沒落。但由於山陝商人所經營的布﹑鹽等行業與封建財政有密切的關係﹐因此他們又與清政府結下不解之緣﹐除經營傳統的商品外﹐又經營為清王朝所必須的洋銅的採買以及人蔘等貴重藥材的販賣。其活動範圍遠至蒙古﹑烏蘇里﹑日本列島等地﹐許多人直接從民間商人變成專門為封建政府服務的官商﹑皇商﹐與封建政府的關係進一步加強。同時﹐清代的西商在與高利貸資本的結合上也有加強﹐許多人都曾越省在河南﹑湖廣一帶放母子錢﹑青苗錢等。清代中後期﹐不少西商﹐尤其是山西商人的資本開始轉向經營票號。票號的業務主要是匯兌和存放款﹐業務對象亦多是政府及其官吏。咸豐以後﹐清朝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款項往來﹐也多經山西票號存放匯兌。山西票號在晚清時期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貨幣信用機關。
山陝商人資本日益向官僚資本轉化﹐是其業務成功的根本原因﹐但也使他們日益失去自己的獨立地位﹐成為封建制度的附庸。因此﹐在清末的社會大變革中﹐山陝商人資本表現出濃厚的保守性﹐不能適應社會經濟新的發展﹐大部分山陝商人無法向近代資本家轉化﹐因而紛紛沒落﹐繁盛一時的山西票號亦隨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