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不量力

漢語成語

自不量力是漢語成語,拼音是zìbùliànglì,意思是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的是過高的估計自己的力量,出自《戰國策·齊策三》,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指沒有自知之明。

釋義


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

出處


《戰國策•齊策三》:“荊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典故


不能正確估量自己的能力,對自己估計太高。《鏡花緣》第八七回:“你教管家去回他,就說我們殿試都是僥倖名列上等,並非真才實學,何敢自不量力,妄自談文。”

用法搭配


運用

作謂語、賓語;指沒有自知之明

例句

他的實力這麼弱,還和這麼強的他比,真是自不量力。
“此謂不自量力者也。”《蛙與牛斗》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九回:“為首者前致辭曰:‘吾主越王,不自量力,得罪於上國,致辱下討。’”
就說我們殿試都是僥倖名列上等,並非真才實學,何敢不自量力,妄自談文。(《鏡花緣》第八十七回)

故事


春秋時期,實力弱小的息國鄭國發動戰爭,結果被打敗。分析人士認為自不量力的息國即將被消滅,原因是他不考慮自己的德行,不正確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分不清敵人與朋友,不團結鄰國,結果沒過多久息國被楚國消滅。
故事發生在春秋時代。那時,鄭國和息國睦鄰相處。一年,息國為了一件小事,和鄭國鬧翻。息國國王要討伐鄭國,就召集大臣來商議。有的說:“陛下和鄭國國王同姓,不要輕易動武。”有的說:“我們的威望是不是比鄭國高?”還有的說:“我們的力量是不是比鄭國強?”息國國王對這些勸說一點也聽不進。他下令要全體兵向鄭國發起襲擊。鄭國立刻出兵迎戰。最後,息國兵被打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
“自不量力”就是不衡量自己的實力而輕舉妄動。